郎咸平吧 关注:75,818贴子:3,385,080
  • 6回复贴,共1

谁说颠倒汉语词汇的前后顺序不会影响阅读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吃了不,吃不了,不吃了


1楼2017-01-19 11:03回复
    嗯 语汉汇词倒颠实确会响影读阅!是但响影有限。


    IP属地:广东2楼2017-01-19 11:40
    收起回复
      你要逼死强迫症的人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19 11:44
      回复
        关于汉字优劣的论争 (2013-11-08 23:47:55)[图片]转载▼
        标签: 杂谈
        最近备课,整理了这篇材料。读读就知道汉字多冤枉了!当初革汉字命的也是出于好心,但办了坏事。病因找错了,药方开错了……
        关于汉字优劣的论争
        汉字是中华民族使用了几千年的文字,历史上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近一百多年来,关于汉字的优劣,却发生了持久的论争。这种论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清末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主流观点是汉字落后
        由于近代中国的衰微,使得当时的一些改革者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到汉字上,他们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文字,这种落后的文字,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而把西方国家的强大的原因归结为文字的先进。于是兴起了文字改革运动。
        杜子劲说:“1894年甲午新败之余,一般人大梦初醒,知道人家国强的原因是因为‘教育普及’而不止是‘船坚炮利’。教育所以普及却又是用拼音文字的便利。我国音文字这种工具太钝笨,以致教育只作畸形的发展,而影响国家前途日趋衰靡。因之宋衡、谭嗣同、梁任公等,皆宣布汉字之罪恶,大倡改造之说。谭氏在他所著《仁学》里就有废汉字之主张,可说是二千余年来这算放了第一声炮。”
        在一些学者眼中,汉字的落后,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汉字繁难而拼音文字简易。卢戆章说:“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文字之至难者。”“当今普天之下除中国而外,其余大概皆用三十个字母为切音字。”傅斯年说:“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人士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第二,认为汉字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钱玄同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于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都知道的。此外如字典非用‘一、丿、丶、丨……’分部就没有办法,电报非用‘0001、0002……’编号就没有办法,以及排版的麻烦,打自己的无法做得好,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但我觉得这还不打紧,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的格不相入。”
        瞿秋白认为,汉字是落后的经济的产物。他说:“说到具体的中国文字,我们不能够不说,这是比较落后的文字,比较落后的言语。”“中国言语的落后,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一切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比较野蛮,使中国人对于物件、事情、时间的种种关系没有精确的概念,所以中国言语是很贫乏的一一名词不够用,形容词粗浅,动词的概念模糊,尤其是细密的前置词缺乏—前置词的缺乏使这种言语里面表示方位的能力非常薄弱,而且最显著的是中国言语文字里面的所谓本质上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等,不能够变化自己的概念来表现更抽象的意思(例如动词当名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等的方快,在中国文里面是非常笨拙的)。中国文字所以停滞在象形制度、半象形制度,以及猜谜子似的谜画制度和所谓‘会意假借’制度,也是因为以前经济发展的停滞。”
        第三,认为汉字不能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瞿秋白说:“实际生活的需要,已经发展了新式的语言;一切新的关系,新的东西,新的概念,新的变化,已经这样厉害的影响了口头上的语言天天创造着新的字眼,新的句法,使文言的汉字不能够再束缚它。而汉字已经成了僵尸。中国的语言要充分的发展下去,要想成为现代的、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的新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完完全全废除汉字。”
        第四,认为汉字威胁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鲁迅认为,汉字繁难,已经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所以应该灭亡。汉字的繁难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鲁迅说:“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细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汉字的繁难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鲁迅说:“我以为方块汉字本身就好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办法,固然也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也就是说,用简化之类的改良式的办法,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汉字。“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总之,汉字落后,在他们的眼中,是必须承认的事实。既然汉字是落后文字,那么,就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走拼音化的道路。至于具体的做法,人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在汉字落后论成为学界主流意见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但影响不大。
        关于汉字改革,是否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当时也有人不赞成废除汉字,去走拼音化的道路。例如1936年吴俊升提出:“我们教育者实在不应也不必附和废弃汉字的提议,而应在改良汉字的教学上多用功夫。第一,应该更适当的确定常用字汇,以为教学的根据;第二,应该就儿童学习的心理和汉字本身的体系,研究出汉字的经济学习法。”这是想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
        1939年7月,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发表由倪海曙执笔,陈望道修改的《拉丁化中国字运动新纲领草案》。新纲领主张采用拉丁字母,一方面“反对立刻废除汉字的过左的主张”,同时“也反对把汉字看作万古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字灵物崇拜的顽固主张”。
        1940年5月24日,当时的教育部主管人员对中央社记者发表谈话,认为汉字“历史悠久”,有“六书之明体用”,而且“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独立于世界,绵延数千年,文化之寄托,民族之团结,实有赖于文字之统一”;说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有很多同音词,“欲易更难”。这是对汉字价值的正面肯定,和对拉丁化新文字是否容易学习的质疑。
        1947年6月12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召开基本教育预备会,讨论到拉丁化新文字问题。据《新闻报》载:会上“亦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提倡汉字拉丁化,多数专家反对,谓我国各地方言大多不同,倘用拉丁化文字,势必分化中国之统一。我国数千年来之历史文化,悉以汉字记载,且国人学习汉字,几无一感到困难者,倘一旦废除,无异断送我一脉相承之固有文化。”
        1947年11月,朱经农在《教育杂志》发表反对拉丁化新文字的意见。他认为,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都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一旦把汉字废了,将来中国人就无法阅读古书、了解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字原系一字一音,同音的字实在太多,用罗马字拼起来,真不容易分别清楚。三、同一字各地读音不同,个人照自己的乡音用罗马字拼出来,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许多字。将来中国的文字,化为无数种不同的文字,没有法子可以统一,也弄得彼此不能互相了解。统一的文字与国家的统一有密切的关系,破坏数千年来文字的统一,将有不良的结果,不可不慎重考虑。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主流观点在对汉字的评价上采用了比较温和的说法,认为“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的贡献。几千年来,我国丰富的文化典籍,依靠汉字保存下来。今后,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时期中,汉字仍然将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广泛地使用。就在长远的将来,汉字也将继续存在并为许多人所研究。但是,汉字有严重缺点,因此给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汉字的难认、难写、难记,使我国不同教育要在文字的教学方面耗费更多的时间。汉字在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中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要是保持汉字的现状不加改革,就会严重的防碍人民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对于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同时,管理文字作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而列入议事日程,1955年10月,举行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做出了要进行文字改革的决议:“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以后,认识到汉字必须改革,汉字的根本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目前,逐步简化汉字并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是适合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
        这一时期,对于汉字的评价,已经延伸到政策层面,戴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般学者不再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但也有极少数专家公开肯定汉字优点。陈梦家说:“汉字是有好处的。(一)汉字是统一的,超方言的,不论什么地方的人写的东西大家都能看懂,不象拼音文字那样。(二)汉字在辨认上容易。(三)汉字有注音成分在内,如松、柏。(四)汉字的笔画很少,英文的one,汉字写作一;英文的man,写作人;英文的university这么一长串,汉字只“大学”两个字。我们对汉字的评价应该是公平的,不要光说自己不好。(五)中外各国的语言都是变的,但文字不能经常变,文字要定型,不能随便拼,不然就不能作为工具了。汉字虽然非常多,但是常用的并不多,普通人认识三千就可以了。……有了这三千字,就来研究怎么教。有人说汉字难学,我说不难,所以难,是教的人没教好。”
        二、80年代对汉字落后论的批驳
        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教科书上谈到汉字,都是众口一词地批判汉字落后、不利于现代化……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出现了较多批驳汉字落后论的意见。
        有人坚持汉字落后论。如郑林曦在肯定汉字的一些特色之后说:“经过三四千年的演变,汉字的确已经变得复杂繁难,不便学习和使用了。正如人的缺点往往和他的优点相连一样,汉字的严重的缺点,也正是从汉字的特色发展出来的。汉字的缺点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无法用局部的改良来补救,非加以彻底的根本改革不可了。”他认为汉字的缺点有以下一些:“(一)汉字表达汉语的方法不太灵活;(二)汉字的图形结构过于复杂;(三)学习、使用汉字的困难和它对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和国防事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一,汉字的艰难,使普通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的时间延长,效果不好。第二、在国家事务和生产建设上书写、应用汉字,效率低下,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三,在印刷出版,新闻事业上,因为使用汉字,无法大规模的机械化,使速度减低,成本增高。第四,电报、旗语、灯语等现代电讯、交通工具,一般不能直接传递汉字,这对有点和国防事业,都造成极大困难和不便。第五,汉字不是标音文字,允许各地任意读方音,因此不能用来推广普通话,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也有不良影响。第六,汉字不利于文化交流。”他的结论是:“汉字简化,基本上是从汉字原有的图形符号下手,在汉字的体系之内,简化字形,减少字数。它虽然可以使汉字的书写、应用为简略,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汉字改革工作不能到此为止,还必须走向根本的改革——实现文字拼音化。”周有光认为:“从古代文明转变到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汉字的两面性还表现为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这时候,汉字既是古代文明的‘宝贝’,又是现代文明的‘包袱。”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1-19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