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文化吧 关注:62贴子:360
  • 7回复贴,共1
新开的随笔贴,仅仅只是来无事写一写。
春来和暖,花开朵朵,在春风里明艳几度,有香风阵阵,却也有春寒料峭,瑟瑟萋清。


1楼2017-02-04 15:13回复

    养芦荟那年是哪开始的我也不太记得了,可能是妹妹身上长疮那年,也可能是搬家那年,总之是还没离家的那年之前很久。
    第一株是来自同学家,他们管它叫油葱,我似乎也拿它当葱用过。葱有重重的辛香,而它却除了微微的苦涩外,没有别的味道。方知它并不是葱。
    后来听人说起,它有美白效果的,也有直接拿它来涂过皮肤。
    那时是在一个炎炎的夏日里,心血来潮,想拿它来做做实验,看看到底有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神奇。
    肥厚的叶片,轻轻地用刀片自径上面割下,立即有微黄的汁液溢出,并不像其他叶表青青的植物的叶片,割开后流出的是青色或是白色的。
    勺一盆水将它洗净。其实它的表皮看起来一点都不脏,大约是习惯我依然洗得很仔细。
    从水中将它捞起,用刀片将它剖开,出现在眼前的,并不是方才将它从径上割下时的微黄,而是几近水晶般透明。
    取了那透明往皮肤上涂了涂,有微微的冰凉,像零度的清水,但好像又有些不一样。
    稍后自然的风将皮肤上的汁液吹干,用镜子一照,皮肤并没有变白,反而有些微微的黄。我想那本就是那汁液的本色,只不过在它填充到它的肉里的时候淡化了。就跟人的皮肤一样,气血满满的人的皮肉是白嫩的,只除部分皮薄的地方会泛出粉。
    那以后没再这样做过。不过好像习惯了养它,而它也很好养。
    从我带回它起,除了起初时,会记起浇水,后来的时日里,几乎没有打理过它,就将它放在阳台上,风吹日晒,跟棵野草似的,任由着它自我成长。
    不过它一点也没有其他花花草草那般,娇娇气气,不施肥,不浇水,不捉虫,不除草,就给你脸色看。
    第一次出远门的时候,那原先只得一株的它,长成了满满的一盆,想着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哪个时候才会再见,就给它们分作了两盆。
    再次相见时已经是五年之后,那原先分开的两盆,又再一次爆满,密密麻麻的,一点儿空隙都没给留。在离开之时,我又给它们分了盆,而且也在后园子的一角给它们留了一方天地。
    这次回去之时,分盆的依旧没让我失望,又成了密密麻麻的几盆,只是后园子里面却没见它们的身影,听说是被家人给铲除了。
    我想大约是因为它的生命力太过强了吧。
    毕竟这次回家与上次相隔了三年,三年的时间给它固定的区域都被挤得无孔而入,何况是给它一片更大的天地。
    又要离开了,这次又不知道要相隔几年,再相见。因为没有太大的盆子,我只得拿了几个较大的碗,又给它们分封新的领地。
    妹妹见我亲手捧了泥移植,说要上一盆,我应了下次她回去自己拿,舅妈问我移这么多做什么,我只是笑,问她要不,她却说自己也有种的。妹妹笑话我说,只有我自己把它当个宝。
    其实我似乎从来没有将它当过宝。
    只是想着,在春天里,难得回去一次,就种上一盆,也给自己种一份对曾经想念,和未来的期盼。


    4楼2017-02-08 11:48
    回复
      写的很棒 我竟然都看完了


      5楼2017-02-26 17:55
      收起回复
        好想看楼主更新


        6楼2017-03-26 12:55
        收起回复

          第一次听文佳说到Mobike的时候,我以为是Motorcycle,那个时候深圳的自助自行车还没现在这么火,或者说我们这个区域还没这么火。现在我每天无论是早上出门,或是晚上下班,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在工作时间,都会看到周围的人在用这种交通工具。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
          第一次看到这种构想,大约应该是十多年前了,在央视的某个竟答题节目的一段VCR中,地点是芬兰。
          VCR中大约介绍的是芬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英文参杂着,内容是什么记不太清了,唯独记得那个国外的解说员骑自行车这一段。那自行车是几辆锁在一排铁链上的,开锁只需要2欧元的硬币,而在锁上的同时,那2欧元会弹出,真正的低碳、节能、环保、实用、方便……
          中国是哪一年开推行这种构想,我并不知道。但唯一知道的是,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每开一次0.5元一小时。
          低碳、节能、环保、实用、方便……这些原有的构想当中的理念都还存有。但是却跟我想象的有些不大一样。
          (待续,先更到这里,这篇写完后补贴。)


          8楼2017-03-27 12:13
          回复

            第一次听文佳说到Mobike的时候,我以为是Motorcycle,那个时候深圳的自助自行车还没现在这么火,或者说我们这个区域还没这么火。现在我每天无论是早上出门,或是晚上下班,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在工作时间,都会看到周围的人在用这种交通工具。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
            第一次看到这种构想,大约应该是十多年前了,在央视的某个竟答题节目的一段VCR中,地点是芬兰。
            VCR中大约介绍的是芬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英文参杂着,内容是什么记不太清了,唯独记得那个国外的解说员骑自行车这一段。那自行车是几辆锁在一排铁链上的,开锁只需要2欧元的硬币,而在锁上的同时,那2欧元会弹出,真正的低碳、节能、环保、实用、方便……
            中国是哪一年开推行这种构想,我并不知道。但唯一知道的是,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每开一次0.5元一小时。
            低碳、节能、环保、实用、方便……这些原有的构想当中的理念都还存有。但是却跟我想象的有些不大一样。
            第一点是安全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讲的是某省一位先生使用了车,在途中出了意外,摔伤缝了数针,去找车子所属公司理论,要求赔偿,该公司推说应当找保险,去找保险,保险公司却又说要其提供一堆相关材料。而后那位先生一气之下,将该车的所属公司告上了法庭,说是因为车的刹车问题引起车祸的,并且还有当时出车祸前后时段的CCTV。结果最后怎么样了,暂时还没看到后续。
            其实这一问题与使用者自己行车前是否有检测,与车辆所属公司售后处理,以及相关法律完善都有关联。
            使用者一开始发现有问题,放弃使用那么问题就会在源头解决。
            车辆所属公司的售后做精细一些,定期安排人员对在外车辆安检,对使用者的投诉及时用效处理,应该用到保险司的部分,应该主动提供某些相关材料,或是提醒使用者提供某些材料,配合处理事故善后事宜。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完善起来,否则以后遇到这种倒霉事情,连个可依的法都没,使用者委屈,提供者更觉得冤枉。
            第二点是公共秩序问题
            因为这个构想很实用,用的人多起来,中国人口又众多,不说人手一辆,光是现在这光景,都叫人眉头紧锁。
            我所工作的地方离公交站台只有百米远,正常上下班的话,也就上下车离工作地百米,可是最近我却是要再多走个百来米,到下一站却上下车。原因是公交站台被拉客的taxi或是电动车,非机动车等占用了。
            问题又不是一天两天,而且受害的也不只我一个人,而且多走个百米也的确不会死人,那些跑外单的车主们,也的确是要养家糊口的........
            我要说的是,如此下去,路边停放的车辆太多了,今天塞的只是一个公交停车处,那以后会不会造成整个路段瘫痪,甚至发生惨烈的交通事故?


            9楼2017-03-29 0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