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听了很多歌。有《安河桥》中的“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也有《kemono friends》 ed里的“将世界上的所有奇迹汇在一起,才得以与你相遇”,很多的歌词都是直击心灵,勾起一个又一个记忆中的情景。
昨天,知中被中关村吞并的噩耗填满了朋友圈。
若干年后,不会再有人记得“知中行践,春和海涵”了。人总是这样,当初军训时念校训,我们讽刺说是做样子,走形式。后来听到校长和领导不知道多少次诠释这个词,也觉得无聊透顶。真正被其他学校所替代,才开始咀嚼这句话。
知中短暂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他始终在顽强抵抗,无奈时代的潮流更为汹涌,于是他的挣扎便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被他自己的学生所看不起了。那个所谓的“能量塔”,同学觉得可笑,我自然也觉得可笑,然而这不能不是一种抗争——建设校园文化。大家已经尽力了,这也只是他们的极限。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成绩。知中没有什么一本,二本也很少,乃至于本科线过了60%都能自豪一年。
像不像极了初入茅庐的作者,画师以及各个领域的新手?
你总说,你已经尽力了,这篇小说是你十几年的精华素材提取而成的,可是在老牌作家的面前,他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于是读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批评,讽刺这篇已经尽力了的小说。有的人坚持数年终于变成了所谓的“老手”,而知中屈服了——当然,我不怪他,他已经奋战到底了不是吗?
知中有过详细的教育培养方案,他还计划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在我就读的这几年,学校分数线持续提高,一方面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也是知中极其微小的进步。最同情的是我曾经的班主任王老师,他是个坚定不移的知中拥护者,我也受其感染,成为一个极其爱校的人。他在我们报道来之后问的第一句话,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他说,你们自我介绍的时候顺便说一下爱上知春里的三个理由吧。
有的人爱了学校三年,有的人只坚持了一两年,几个月,有的人打一开始就看不起这个学校,这很正常,因为知中差,知中真的差。可王老师真的热爱着学校,他一直爱到了它终于湮灭。
我的小学,在几年前也被我的初中合并。然而感触并没有这么深,因为我的小学在父辈的那个年代“叱咤北京”,它辉煌过,而且似乎确实需要一个推力继续走下去。然而知中不同,知中还只是刚刚萌发的嫩芽,怀揣着成为参天大树的梦想,便被残忍掐掉,在那片土地种上了别的种子。
我和知中实在有着割不舍的情缘。我的母亲和原郭校长是挚友,原温副校长的女儿是我初中的朋友。同时,知中是我跌落谷底后重新爬上来的训练场,一个全校倒数18名入校的孩子,后来考到了全班第一,甚至是年级第三,就算最后,也上了一个不错的二本,名字在第二块光荣榜上靠前。我和知中的老师,也天生有着一种亲近感。我在知中交到了十几个朋友,还有五个挚友,谈了场如自己所愿的恋爱……
高中最后悔的事,便是最后没能坚持下来,考上一个能让知中扬眉吐气的一本。于是大学后,更加把精力投入在写作上,希望功成名就后为校争光。
可是知中,你走了。
为了你的学生,你如同翅膀被钉在木板上的鸟儿一般滑稽。
“回报母校”终究是种幻梦,王老师也说过,知中培养的是社会基层的工作者,普通人。那么,若是有缘,便乘风而上换得荣光;若是无缘,在为柴米油盐操心的空隙,希望我也能忽然叨念起来那句熟悉而又不熟悉的话:
“知中行践,春和海涵。”
知春里中学2016届毕业生 王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