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生长的月港贸易

福建层是宋元时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在长期以海洋贸易经济为主的福建,从五代到宋元,先后崛起了著名的泉州与福州两个重要港口。在受到数次战乱波及与明朝海禁抑商制度的打击后,这些地方的贸易彻底陷于停滞。但无法依靠当地地产养活自己的福建沿海居民,还是另辟蹊径,将贸易转入地下。贸易基地也从夕日的重要港口转移到了地理条件并不出众的漳州月港。
同邻近的福州和泉州不同,月港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出海口,需要经过更外围的厦门岛,才能进入大海。但附近多山的独立环境却使得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加之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明王朝所鼓励的农业在这里难以发展。相反,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利用当地与内陆交通不便,明朝政府难以实施管理的有利条件,搞起了走私贸易。早在明代中期的正统(1436-1449)到景泰(1450一1456)年间,它就已成为走私活动的活跃地区之一。

被厦门扼守住出海口的月港
到了十五世纪晚期的成化(1465-1487)至弘治(1488-1505)年间,不少漳州人走私致富,已出现“风向帆转,宝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湾争驰”的局面。月港更是因此成为沿海少有的热闹之地,被民间誉为“小苏杭”。
十六世纪初,原先准备在广东一带尝试建立对华贸易体系的葡萄牙人,遭到了当地官府与地方走私集团的联合对峙。吃瘪后的他们向北航行到了福建沿海。福建当地的走私海商很快就与这些新来的外国商人开始合作,双方把生意向北延伸,扩展到了以舟山双屿岛为中心的浙江沿海。随着双屿岛成为当时远东地区的第一大贸易集散地,与之相通的月港本身也就成为了葡萄牙人从马六甲到浙江沿海地区的重要中转站。不知不觉中,不合法的月港贸易已经彻底超过了被明朝政策限制到死的传统商业口岸福州和泉州,成为了福建第一大港。

作为明朝经济中心的江南地区也需要出口来活跃经济
但在此后的嘉靖皇帝时期,明朝对沿海地区的私人贸易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双屿岛的贸易被明朝军队突袭和摧毁,逃散到福建沿海的中外海商也遭到了明朝军队的进一步追杀。大量无家可归的海商开始在东南沿海游荡,成为了著名的嘉靖倭乱的主要来源。至于月港,却因为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免于兵灾之祸,并且由于浙江沿海走私贸易的衰退而地位提升。

早期欧洲所绘的中国地图
此后明朝数次在当地建立了专门镇压走私贸易的海防馆,却依然不见效果。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认识到对外贸易在经济面有很多益处,开始提议开放月港贸易。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期望通过开放一个固定口岸来缓解沿海地区的倭寇问题,管理那些过去想管也管不到的海商。

在倭寇最为泛滥的嘉靖朝 不少倭寇就来自福建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