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文书传递,由专设驿站办理,明代以前南部驿站设置情况已不可考,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柳边马驿、盘龙水驿后,才有据可查。驿马驰递规定“昼夜须行300里,但遇公文至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着递送,无分昼夜,鸣铃去递,前铺闻铃,铺司预先出铺交收,随即于封皮格眼里填写时刻,该铺递兵用包袱包裹,夹板栓系”。为防急递驿马长途奔驰易于倒毙,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令在驿站间设急递铺,其间距初为10里,后视路途长短与地形而定,四川多为10里设塘,30里设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盐亭县志》载:“铺卒递送朝廷及郡邑文书时,腰束草带,悬铃持枪,挟雨衣。文书用油绢卷缚,护以夹板,以防雨雪破损。夜行则举火炬,以惊虎狼,及所到之铺,铺司须先等候其至,接到文书,立即飞奔送到下一铺,一昼夜须行400里驿程”。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明代南部设有柳边马驿、盘龙水驿,柳边马驿有马、驴23匹,头夫40名,铺陈13副,库子1名,馆夫23名。盘龙水驿有木船4只,捎水夫40名,铺陈4副,库子1名,馆夫2名。清代增设富村驿,富村驿有旗军112名,马、骡26匹,铺陈10副。明代有驿站铺递24处:县门、盘龙、石桥、响滩、木坝(蓬州界),胡金、李奇、太平、东坝、安乐、象棋、马鞍(顺庆界),侯垭、曲井、丰盈、柳边、道化、金鞍(潼川界),寨垭、枣碧、思依、云居、远门(剑州界),流杯(阆中界)。清代有铺递16处:底塘铺、碧山铺、侯垭铺、胡金铺、曲井铺、东坝铺、丰盈铺、象棋铺、柳边铺、流杯铺、道化铺、松林铺、金鞍铺、老王铺、寨垭铺、猴子铺。共设额役司兵32名,每名工食银6两。铺递主要两条:阆中——南部——潼川(三台),阆中——南部——顺庆(南充)。民国二年(1913年)驿站递铺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