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故事吧 关注:9贴子:56
  • 0回复贴,共1

泾阳民间习俗之衣食起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泾阳民间习俗之衣食起居
一,衣饰
据《泾阳县志》载:明时,泾阳人“习尚朴素,城市衣履稀有纯绮,乡落父老或襜 靸履,不袜。”
清末,男人多穿长袍马褂,后改为上下两截装。先时尚“宽、大、短”,后时尚“窄、长、小”。妇女多穿大襟衫,系裙子,戴镯子,吊耳环,穿绣花鞋。乡间妇女系裙子,仅限于出嫁、回娘家、走亲戚,穷家小户置不起,出门时向富裕人家告借。小孩子无论春夏秋冬皆戴“裹兜”,穿猫娃鞋。商贾多穿长袍,戴瓜皮帽。由于泾阳盛产棉花,纺线织布极为普遍,故衣服材料基本为家织土布,少有“洋布”绸缎。色彩多以黑、灰为主,皆自购颜料染色。
民国时,政界、军界要人开始着西装、扎领带、戴大礼帽;其眷属(小姐、太太)着旗袍、裙子。一般庄户人家的男性穿马褂、对襟衫、戴帽、扎腰带;女性上穿大襟袄,下穿大腰便裤,老年妇女顶包头、手帕,扎腿带。小学生时兴童子军装和学生服。
因为泾阳盛产棉花,故服饰多用家织土布,用石墨染色。
建国初期,长袍马褂、大襟衫子逐渐消失,中山装、列宁服取代了马褂、大襟衫子和大腰便裤。士林蓝、直贡呢、白平布、花格呢、花哔叽等品种淘汰了家织土布。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先新颖时尚的服饰被视为“奇装异服”,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衣饰品类单调,花色式样差别不大,黄军装、红卫服盛行,军大氅、军帽、军鞋红极一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布匹面料品类日渐丰富,服装款式不断变化。牛仔裤、夹克、西装、猎装、航空服、防空服、风雪衣、花呢大衣、健美服、长短裙、运动装……应有尽有。鞋袜式样亦多变化,圆口方口布鞋被旅游鞋、休闲鞋、皮鞋、军用鞋、高跟鞋、长筒靴所替代。
泾阳人穿衣也同样是以传统保守的款式为主,服饰讲究长、宽、大,上衣多高领,以大襟为主,这样就不露肌肤,保暖性能也好。衣服宜穿戴整齐,少有花花絮絮,如下摆毛边,形同丧服,不吉利;纽扣一般5颗,因为农村人有“四六不上身”的习俗。中山装、学生服领上有风纪扣。
农村人穿戴虽很俭朴,但也有禁忌:衣袖上有黑圈,则意为守孝;小孩子衣袖上缝个小小的布公鸡,则表示春天到来了,春为年始,图个吉利平安;如果胳膊上缝绺红布条,则表示刚种过牛痘,不可碰撞。旧时,如果衣领上插根谷草,则示为生活紧迫,自卖自身。
泾阳城乡也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崇尚红色,认为红颜色是吉利喜庆的象征,有驱邪护身作用。男女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红衣;如果遇到本命年,讲究系条红裤带,以便消灾免祸,平安吉祥。
泾阳民间有“打人不打脸,欺人不欺帽”的讲究。头上的帽子是不可随便乱抓乱碰的,帽为冠,是人首之物,随便抓碰则示为对主人的不礼貌,不尊重。旧时人们特别讲究衣冠整洁端正,故忌讳帽子反戴、歪戴,否则别人会笑话你没个正样子,说你是个邋遢货。
二,饮食
建国前,泾阳一般人家均以食小麦、玉米、小米为主,兼食荞麦、豆类等杂粮。贫穷之家多以糠菜充饥。习惯一日三餐,早饭约在9——10点左右,午饭约在2点半——3点左右,(晚饭俗称喝汤)在麻眼黑,人们收工回来之后。如果早上去地里干活早,走的时候取个馍扛着农具边走便吃,名为“打点”。
早饭一般为玉米糁、沫糊、蒸馍、锅盔,偶尔也烙个油馍或蒸油花馍;午饭(俗称晌午饭),以面条为主,有干面、汤面(俗称连锅面),间或擀臊子面、打搅团、饺子、饸;晚饭简单,如中午有剩的饭菜,热一热喝点开水就行了。因为冬季天短,有时就把晚饭省去。
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菠菜、芹菜、莴笋、黄瓜、南瓜(当地人称为北瓜)、苜蓿、辣子、豆芽,有时也打点豆腐,换点粉条,间或摘点野菜,如荠儿菜、扫帚菜、灰条、苦苣菜、小蒜、马齿菜、地软等。
关中八大怪“辣子就当菜”。泾阳城乡也一样,户户备有油泼辣子,餐餐必有,如无其他菜时,便以辣子代菜。旧时,泾阳是全国有名的产棉区,籽棉脱棉之后,剩余的花籽榨油,故炒菜、泼辣子均用棉籽油。肉食多以猪肉为主,羊肉、牛肉、鸡肉次之。农村贫寒人家,吃饭时把碗端到门口,对门近邻三五成群蹲在一块,边吃边拉闲话,苗出得怎样,粪上了没有,二茬水浇了没有,花骨朵稠不稠,今年能有几个花(旧时扎好的棉花用草绳打成捆,每捆10斤,俗称一个花),今年天旱少雨,油汗多,有的成红杆溜了……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想到哪谝到哪。只有少数富裕之家吃饭时讲究高桌子低板凳。旧时,农家大都在庄前屋后或空院子里种菜,自给自足,很少上集镇买菜。若是来客人或管待匠人,才配“四盘子”招待。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一般人家多以细粮(麦面)为主,杂粮为辅,蔬菜也日渐丰富。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单家独户的小灶被取消,整村人进“公共食堂”吃“大锅饭”;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各家各户又重开小灶。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增长,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细面、白米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主食;搅团、鱼鱼、饸 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调剂品;蒸油花、烙油馍、摊煎饼、面皮、包饺子、蒸包子极为普遍;逢喜庆宴席,大都是“十三花”、“四到底”,而且讲究全鸡全鱼,萝卜、白菜已不在席上露面。
泾阳人有饮茶的习惯。建国前后,一般人家平时喝花杏(蜜果树)叶子,也有少数人家喝茶梗、老湖叶子。20世纪80年代后,以喝玉兰、陕青、茉莉花茶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喝龙井、铁观音、子午茶的日益增多。当时代进入廿一世纪以来,泾阳县茯砖茶再度兴盛,泾阳县还专门成立了“泾阳县茶业协会”,紧跟着陕西高香茶业有限公司、泾阳县根社茶业有限公司、泾阳县复兴盛茶业专业合作社等相继诞生。目前县内砖茶厂多达上百家,产品远销省内外,泾盛裕茯砖茶还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进入了前苏联的吉尔吉斯坦 ,重振了泾阳茯砖茶的雄风。由于茯砖茶厂遍布泾阳,所以喝茯砖茶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它菌香浓郁、滋味醇厚、平和顺畅、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喉底回甘、余味无穷,且茶汤鲜艳透亮、色泽橙红、持久耐泡,以“七泡有余香之秉性和特殊的茯砖茶韵”及独特的功效而饮誉中外。
建国后以至20世纪50年代末,泾阳男人大多有抽烟的习惯,主要是抽旱烟,而且是自家种的,成熟后自家晾晒炮制,也有在集上称的。一般人家都备有水烟袋、火纸煤头,专门招待客人。20世纪60年代后,抽纸烟者日渐增多,但多数都吸低档烟:羊群、经济、名花、军舰、宝成、勇士、大雁塔,稍好的有海河、墨菊、黄金叶,再好点就算大前门、金丝猴之类的。中华烟很少见。20世纪80年代后,红塔山、云烟虽然店里有,但多数都是买整条送人情办事的。到了廿一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低档烟、中档烟已经很少见到,代之而起的是芙蓉王、黄鹤楼、中华、磨砂猴,不过,普通老百姓还是抽软猴王、硬盒猴王。
旧时,因为交通不便,泾阳当地水果品类很少,主要是杏、桃、枣、柿子、西瓜、梨瓜、葡萄、石榴、花杏(也称蜜果)。到了20世纪80年代,地分到了户,经济种植放开了。一亩园,十亩田。栽果树的很普遍,当然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后来,由于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南方水果如香蕉、菠萝、椰子、栗子、桔子、荔枝、芒果、芦柑等随处可见。水果几乎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
旧时,泾阳城乡人大多都有饮酒的习惯。一般都饮白酒,且散酒为多,家家备有酒壶酒盅。亲朋聚会,吃饭菜之时,均以白酒助兴。边吃边饮,加上吆三喝五的划拳,把盏碰杯,显得热闹喜庆。比较讲究的人家才以瓶装酒上席,当时的瓶装酒有太白、西凤、竹叶青,其他名酒甚少。饮酒者多为男人,女的饮酒者极少。遇着红白大事,酒是绝对少不了的。难怪俗话说:无酒不成席。
三,饮水
建国前,泾阳南原饮用井水,北原饮用窖水,泾惠渠沿渠边近的村庄饮用渠水或井水。井上、窖上备有辘轳、挂桶,往上绞水。河滩、县城周围水位浅,饮用时只需扁担挂住桶往上提即可。
20世纪60年代后,县城用上了自来水,20世纪70年代,许多水位较深的农村群众在家里安上了手压泵,省力方便,干净卫生。20世纪80年代,许多农村都相继打了深井,修了水塔,安装了自来水。不但方便了家庭用水,还可灌溉庄稼、蔬菜。由于井水中碱性大,故县政府在上级的支持下,花巨资将郑国渠首筛珠洞的泉水通过管道引进了县城,也使沿途群众受益。
四,住宅
建国前,泾惠渠川道人家习惯住房,北原及沿山一带多住窑洞(原区多住地窑,沿山一带多住崖窑),村庄街道多为东西走向一家一户,紧紧相连。院落宽约3丈左右,长约10丈不等,基本在3分地左右。
房屋结构布局多为六间厢房带倒座,门楼迎街道。进门后左右厢相对称,中间留有4尺左右的小院庭。下雨时,房上的水滴在院庭,再由水道排到屋外。厢房山墙之间修有照壁,灶房靠着山墙,一般为间半房。照壁后边称为后院,用于堆放柴草杂物,喂养猪、羊、鸡、犬,后院留有后门,出后门是场畔。房屋多是土木结构,唯门楼迎面用青砖砌成,上有用大青砖雕刻的匾额,诸如“耕读传家”、“四季平安”、“勤俭持家”、“吉祥如意”、“忠厚传家”之类,以示为人持家之道。
贫穷之家,一般只盖3间厢房和间半灶房。也有的富裕之家,在厢房尽头盖3间大房。倘若更有钱者,就有正院、偏院之分。正院住人,偏院放车辆、农具、喂养牲口。
住人的小房间里盘有土坯大炕,冬季用棉柴或玉米杆烧炕取暖。
北原上的地窑(俗称地坑院子),窑上四周设有2尺多高的围墙,窑门洞用胡基箍成,院中央打有渗井,供平时倒污水和渗雨水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安间房增多。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房舍结构变化较大。水泥板平房、两层小楼房日渐增多,内外装修也越来越讲究。
绕县城四关的庆家道、张家村、西关村、都家村及南关的先锋村,居民住宅已成排连片,一般为二层小楼,装修美观大方,楼内客厅、灶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泾阳人视盖房为人生大事。建国前后,人们盖房之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址定向,烧香拜神择动土吉日。立木之时,则在房梁上贴“上梁大吉”的梅红纸横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前来帮忙,主人则备席招待。安放头门时,门楣上贴红纸大字“安门大吉”。房屋落成后,主人则备席酬谢匠人,饭毕清算工钱,由领头者按出勤天数分发给干活者。然后让一名年轻者拿扫帚在房檐台上扫几下,意为“扫地出门”,活儿做得干净。
在建房选址时,风水先生主要依据自然地形、地貌、水流方向、气候特征定一个“大的方位”,一般都选坐北朝南的“负阴抱阳”格局为上。因为民谚有“有钱没钱,大门朝南”的说法。当然,这些禁忌在民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还是根据地形决定的。起基划线时,后院比前院多少要宽那么一半寸,意为“聚宝”,进的多出的少,同时还忌讳“前高后低,门户必败”;如果后高前低,主多牛马,家业兴旺。所以,人们都喜欢把房屋建在山南水北的阳处。
新房落成之后,一般都要过夏的,这才算彻底干透。迁入新房谓之“入烟”,“入烟”前要选择吉日,鸣放鞭炮,有的还散发“请柬”,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前来热闹一番。农村人把“入烟”也称“敞院”,当然,主人一定要备席做菜,摆酒宴招待嘉宾。
20世纪60年代后,请风水先生、拜土地神的现象逐渐消失。
20世纪90年代之后,此风又日渐复燃,且愈演愈烈,若要开工,必先择“黄道吉日”,鸣放鞭炮之后再动土。
五,起行
建国前,一般人家外出全靠步行。若遇婚嫁迎娶,新媳妇坐轿,其他客人坐轿车,或坐大车。富豪人家出门,讲究骡马轿车,普通人家逢年过节走亲戚,坐搭席棚的硬轱辘大车。20世纪60年代,一般职工干部,有条件的大多使用自行车。好的有名牌飞鸽,次点的有红旗、双喜牌,其他杂牌子的很少见。20世纪70年代后,自行车开始普及,但还是凭票供应,供不应求。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日益发展,票证供应取消,几乎家家都有,有的家庭多达三四辆,同时摩托车日渐增多,少数富户,已备有专用小汽车。进入21世纪,摩托车已经普及,家用小汽车日渐增多,电动车也开始走向市场。现在,雅迪、绿源、绿驹等名牌电动车基本替代了自行车,各式各样的名牌小汽车挤满街巷。自从村村通公路之后,小客车、大客车也随之进村,上街下县进西安,根本不用跑路;县城村镇,出租车、三轮车招手即停,方便多了。


1楼2017-04-27 16: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