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
原创 2017-05-08 李西岐 岐山作家

杨 柳 村
李西岐
岐山县有三个大的原,北山边是周原,南山下是五丈原,中间夹着一个宽约十几里、长约几十里的碛雍原。我的故乡,就在碛雍原北边一个称为杨柳村的地方。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此乃凤鸣岐山美丽之传说,为周人肇基之圣地,指的就是岐山箭括岭下京当镇这一块地方,谓之“周原”。
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相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成了一代将星殚精竭力最终的陨落之地。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而相比名气很大的周原与五丈原,碛雍原虽然面积辽阔,知名度却小多了。
杨柳村是个自然村,有八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500多亩,650多户近2500多人口紧紧团聚在一起,方圆有几公里之遥,大约是碛雍原上最大的村子。而杨柳村这个名字,颇有点诗情画意的文艺范儿。在我的印象里,村子里的柳树并不太多,只是村子里的大涝池边上有不少柳树。杨树嘛,似乎也不太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主街道两旁种植过几行钻天杨,白皮细溜溜的挺漂亮,为此,还成了全省的绿化典型。
那么,杨柳村这个诗意盎然的村名,究竟从何来的?据说曾经叫做“杨柳营”,驻守的领帅姓杨。碛雍原远离京畿之地,且周边的麦禾营、南营、小营和袁旗营都有军队驻扎,这有可能吗?我以为,这大约近乎于“哥德巴赫猜想”吧!
若是按照司空见惯的姓氏起名,也对不上啊?杨柳村李、魏、任、谢四大姓氏,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五,剩余的就是张、梁、雷以及个别姓氏白和黄了。全村没有一户男人姓杨,仅有的一个柳氏是外地来的媳妇。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据村里老年人讲,李姓与麦禾营村的李姓原本是一家,后来迁到杨柳村,才把杨柳两家逼走了。杨家人迁到了南边的杨家村北边的杨家沟,柳姓人迁到了西边的西柳村。
岐山民间故事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唐代雍州杨柳村有一个人发奋读书最后功成名就。由此可见,杨柳村最少应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杨柳村有李、魏、任、谢四大家族,李姓又分为“东李”和“西李”,这自然是弟兄两个分开后形成的家族。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之所系,也是宗家盛衰之标志。祠堂的基本功能:一是尊祖敬宗。二是寻根问祖。三是道德教育基地,陈列书画书报,增进科学知识,使之成为联络宗亲邻里感情的民俗文化场所。族长是本姓家族的尊长,往往也是有声望有势力的人,负责聚集家族,解决家族内部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和救济事业,施行家族法规等。旧时的祠堂一般有产业,由族长掌握,收入用于祭祖办会和救济等。全村总共五个祠堂,文革前各家族祠堂在腊月三十下午要举行祭祖仪式,共进晚餐。家族里的长者,还要郑重其事地对一年四季各家取得的业绩进行总结与点评,尊老爱幼日子过得顺当的褒扬,打锤吵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要严厉批评。君不见,血脉相连的家族兴旺发达与否,关系到每个家族的荣耀。所以,族长的威望不容置疑,成为社会基层管理的基础所在。
杨柳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崇尚礼仪,一家有事,半个村人都会主动地来帮忙。近百年来,杨柳村四大家族里人才辈出,村子里几乎一半以上的人先后离开故居,散布在全国各地工作,其中有多位闻名遐迩的教授学者和企业家,县处级以上干部亦有多位,还有不少人或经商打工,或教书育人,业绩辉煌。
关中的乡村里,神庙和戏台是体现村民集体膜拜仪式与娱乐活动的场所。在我的记忆中,杨柳村里有气派很大的戏台,雕梁画栋,东西墙面上彩绘着戏剧人物。村里人平常称作“戏楼”,设在村子里中央,坐南朝北,左侧是村委会,右侧是空旷的大晒场,能围观上千人的。村子里有四五十人组成的业余剧团,1966前一般上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戏剧,特殊年代中演出的是由京剧八个样板戏移植的秦腔版。那时节,来来回回就是这样演唱,以至于台下的观众个个都能把戏词背诵下来,有时台上的的演员念错了台词,台下的观众马上就起哄笑场了。除此之外,社火与竹马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出,热闹得很。而气势如虹的锣鼓队,亦在春节期间大显身手,威风锣鼓,响彻云霄。我1986年春节回村里,大约是初六吧,锣鼓队在各家门前敲打,这一家人为讨个喜彩,只要端出一碟糖果香烟,就算酬劳锣鼓队员了。我深受触动,并以此写了短篇小说《心锣》,发表在《飞天》上,被多次转载。此前,还有20多篇中短篇小说,譬如《村会》《犁地》《抓阄儿》等作品也是以村子里的人和事为描写背景的。
神庙是村民的信仰寄托和心灵归宿所在地。国人与西人的宗教信仰略有不同,西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崇拜的神才是创世尊神。而国人崇拜的神灵则比较宽泛,似乎一切未知的神灵甚至山川河流树木星辰皆可以作为膜拜的对象,当为集体无意识地“维持这种多神崇拜的较为原始的宗教”。杨柳村据说最早有三座庙,一座在城内街心,庙门正对着南城门。解放前夕垮塌了。据与我同族的老作家李志杰回忆,这座庙叫“静室庙”,他家就在此庙不远处。在太白庙东南边,还有一座高大宏伟的石牌坊,据说是范家营清代名将梁星源的后裔在杨柳村的分支所建,大跃进中损毁了。有趣的是,西太子村西边的雍水河北岸也有几孔窑洞,当时的岐山名绅王鸿骞先生还曾经在此行医看病。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古寺无灯日月照,山门不锁白云封。”极富禅意。一座在小涝池西边,称作“无量殿”,砖木结构,不是太大,解放后被拆除了。而规模最大的这座庙叫“太白庙”,位于大涝池东边,面向朝南的五间大典,雕梁画栋,彩绘四壁,每年庙会期间,热闹非凡。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改造成供销合作社,也不知什么原因被全部拆除了。
宗庙是一门血脉至亲基因之集体记忆,西周封建是始作俑者。过去,宗亲门户中长幼有序,绝不会随便称呼。若是家族内部有人因为财大气粗抑或达官显贵,在村里不顾辈分礼节乱称呼,轻则会遭到当面训斥,重者则要大上门去讨个究竟。我在外多年,即使一个家族至亲有时也分辨不清,常有人提醒这是你们西李家某某人的后裔。我近些年频频回到村里,经常被比我年龄大许多的族人称呼“西岐爸”或者“西岐爷”的,我方才感悟到家族基因的流传有序与亲情蔓延,传统的重礼崇教习俗似乎在慢慢地恢复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传承“尊贤重孝、仁者爱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今年初在雍川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和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先生的牵线搭桥,联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孝道推广中心创办了杨柳村老年幸福院,为近百名六十五岁以上的孤鳏、空巢老人提供了免费午餐,为传承周礼孝道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例证。
因为村子名杨柳,我对杨柳这种植物也格外的喜欢,每当看到它时心中便诗情洋溢。你看,它实在是太美了哇,美得天真可爱,历史上有那么多诗人词人总在赞誉它的,夸它鹅黄嫩绿,赞它如醉如痴,且歌且舞,树干多像小妖精的水蛇腰呀。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树亦是陶渊明喜欢的树种,他住宅旁边栽种的柳树枝繁叶茂,其爱柳的情怀自然寄托在处世人生的理念上的。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却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春天里的杨柳树风情万种,好像美神一样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无端飘出许多曲线分明的s线来的骨感美,惹人眼目。我喜欢杨柳,皆因它是春天的使者,“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圣尧”。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太讲究生存环境,只要有土有水,便可以绿化环境,竖起一片绿色屏障。左宗棠从西安经过兰州出师新疆,眼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下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物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并在沿途张榜公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光,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左公一路上风雨兼程,依然“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啊,杨柳依依,枝繁叶茂,多美的一道风景线嘛,至今沿途还有不少“左公柳”存世焉。你看,古老的柳树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新枝叶还是欣欣向荣!杨柳是树中的君子,它长得很快很高,而且越是长得高,越是垂得低,成千上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自己的根本,常常俯首眷顾着下面,只要有些微借助一点春风之力,它便可以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摆舞亲吻,婀娜多姿,显得非常有趣与可爱。
杨柳村东城门旁边曾经有一颗硕大无比的老槐树,树下有一口水井,主要供五、六队的村民所用。其井深约百米,绞水的井绳盘起来有磨盘那么大,两个壮汉才能抬得起。因为岐蔡老马路正好穿村而过,南来北往的人渴了讨口水喝,村里的人会心疼的。故而才有杨柳村人“宁给一个蒸馍,不给一碗水”的传言。诡异的是,在杨柳村子的西头,井一般深约五十米左右。后来,村上统一供水,这口深井已经被填埋,留下的只能是记忆中的甘甜凛冽了。
杨柳村最早有坚固的城堡与城墙,村子里的人都在城门里面一条东西街道上住着,长约二里路。围着村子修筑的城壕有一丈五宽,一丈多深。解放前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开始摊大饼似的向四周扩展,现在的村子几乎扩大了一倍还要多。村子的南边与强家接壤,西边与脱家原相邻,东边挨的是原子头。
南坡上有一座古庙——南坡寺。20世纪初在此创办了“岐阳养正学校”,1922年改称为“岐山县第二高级小学”。那时节,南坡寺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当有文化了。而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在村西头的谢家祠堂,著名作家李凤杰老师在这里教书。二年级是在村东头的魏家祠堂。从四年级开始在南坡寺上学了,其后南坡寺小学已经改为初级中学了,周边的几个村子的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东西北太子村、曹交陵、四崖头、后河,西边的脱家原、拐沟、邓家底,这可是方圆十里之内偌大的学校啊! 南坡寺植被附地,绿油油一片翠绿。尤其是柏树枝繁叶茂,柏树却是个个尖梢干枯,不知何因?有民谣曰:“南坡寺柏树没尖尖,个个出来当官官。”由此可见,此乃碛雍原上一块风水宝地耶。
北边坡下有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河,老人们告诉我这是“雍水”,即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认定的“姬水”,而村子的人一般称其为“后河”。姬水河道最宽的地方有十多米,最窄处也就三米左右。河两岸边上种植着李子树、白杨树和柳树。麦子黄了,李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麦李子,咬一口那个甜哦,是甜到心肺里的爽。河两边是肥沃的沙土地,种的西瓜绿皮白瓤,甜得嘫嘴哩。梨瓜长得大而甜,脆脆的一咬满口生津。菜地里种啥长啥,清油油一片,是最常见的丰收景象,也是夏日里我等蕞娃们处心积虑伺机窃取的目标。河水里的鲫鱼,成群结队,用缝衣针烧弯,挂上鱼饵就能钓上来的。倘若站在原边,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之下,一河清水蜿蜒流淌,悠然东去,波光粼粼,宛如水彩画家笔下迷人的乡野美景。
夏天的暑假里,后河就成了男孩子们任性畅游的天然浴场。当然,小伙伴们先要在河边割满一背篓青草,方才能无忧无虑地来回凫水,累了,光溜溜躺草坪上仰望天空,听知了在枝头歌唱,看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渴了,扒开沙石,用掬起一捧清水慢慢地吸入口中,清凉爽口,沁人肺腑,即使手掌里的水迹干了,还是会有滑腻的感觉,与杨贵妃泡澡的华清池矿泉水有一拼的,“温泉水滑洗凝脂”嘛。旱季的水流量少了,成群的鲫鱼儿会挤堆堆游在一处,用籓笼在水里一搅合,每次都会捞上不少小鱼儿。若是碰上大雨天,小伙伴们戴上草帽,冒雨去河泥里踩鳖,收获不少,但有被鳖咬伤脚指头的危险性。在当时,鱼、鳖也成了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钓到了鲫鱼,一般采取的是炖汤,稍微放一点清油和盐巴,纯天然,无污染,滋味很香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处上游的凤翔县搞了不少造纸厂,把污水直接排放在姬水河里,整条河道臭气熏天,鱼呀憋呀全部毒死了。往日清澈见底的姬水河美丽容貌,被毁坏的千疮百孔,惨不
原创 2017-05-08 李西岐 岐山作家

杨 柳 村
李西岐
岐山县有三个大的原,北山边是周原,南山下是五丈原,中间夹着一个宽约十几里、长约几十里的碛雍原。我的故乡,就在碛雍原北边一个称为杨柳村的地方。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此乃凤鸣岐山美丽之传说,为周人肇基之圣地,指的就是岐山箭括岭下京当镇这一块地方,谓之“周原”。
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相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成了一代将星殚精竭力最终的陨落之地。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而相比名气很大的周原与五丈原,碛雍原虽然面积辽阔,知名度却小多了。
杨柳村是个自然村,有八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500多亩,650多户近2500多人口紧紧团聚在一起,方圆有几公里之遥,大约是碛雍原上最大的村子。而杨柳村这个名字,颇有点诗情画意的文艺范儿。在我的印象里,村子里的柳树并不太多,只是村子里的大涝池边上有不少柳树。杨树嘛,似乎也不太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主街道两旁种植过几行钻天杨,白皮细溜溜的挺漂亮,为此,还成了全省的绿化典型。
那么,杨柳村这个诗意盎然的村名,究竟从何来的?据说曾经叫做“杨柳营”,驻守的领帅姓杨。碛雍原远离京畿之地,且周边的麦禾营、南营、小营和袁旗营都有军队驻扎,这有可能吗?我以为,这大约近乎于“哥德巴赫猜想”吧!
若是按照司空见惯的姓氏起名,也对不上啊?杨柳村李、魏、任、谢四大姓氏,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五,剩余的就是张、梁、雷以及个别姓氏白和黄了。全村没有一户男人姓杨,仅有的一个柳氏是外地来的媳妇。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据村里老年人讲,李姓与麦禾营村的李姓原本是一家,后来迁到杨柳村,才把杨柳两家逼走了。杨家人迁到了南边的杨家村北边的杨家沟,柳姓人迁到了西边的西柳村。
岐山民间故事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唐代雍州杨柳村有一个人发奋读书最后功成名就。由此可见,杨柳村最少应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杨柳村有李、魏、任、谢四大家族,李姓又分为“东李”和“西李”,这自然是弟兄两个分开后形成的家族。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之所系,也是宗家盛衰之标志。祠堂的基本功能:一是尊祖敬宗。二是寻根问祖。三是道德教育基地,陈列书画书报,增进科学知识,使之成为联络宗亲邻里感情的民俗文化场所。族长是本姓家族的尊长,往往也是有声望有势力的人,负责聚集家族,解决家族内部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和救济事业,施行家族法规等。旧时的祠堂一般有产业,由族长掌握,收入用于祭祖办会和救济等。全村总共五个祠堂,文革前各家族祠堂在腊月三十下午要举行祭祖仪式,共进晚餐。家族里的长者,还要郑重其事地对一年四季各家取得的业绩进行总结与点评,尊老爱幼日子过得顺当的褒扬,打锤吵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要严厉批评。君不见,血脉相连的家族兴旺发达与否,关系到每个家族的荣耀。所以,族长的威望不容置疑,成为社会基层管理的基础所在。
杨柳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崇尚礼仪,一家有事,半个村人都会主动地来帮忙。近百年来,杨柳村四大家族里人才辈出,村子里几乎一半以上的人先后离开故居,散布在全国各地工作,其中有多位闻名遐迩的教授学者和企业家,县处级以上干部亦有多位,还有不少人或经商打工,或教书育人,业绩辉煌。
关中的乡村里,神庙和戏台是体现村民集体膜拜仪式与娱乐活动的场所。在我的记忆中,杨柳村里有气派很大的戏台,雕梁画栋,东西墙面上彩绘着戏剧人物。村里人平常称作“戏楼”,设在村子里中央,坐南朝北,左侧是村委会,右侧是空旷的大晒场,能围观上千人的。村子里有四五十人组成的业余剧团,1966前一般上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戏剧,特殊年代中演出的是由京剧八个样板戏移植的秦腔版。那时节,来来回回就是这样演唱,以至于台下的观众个个都能把戏词背诵下来,有时台上的的演员念错了台词,台下的观众马上就起哄笑场了。除此之外,社火与竹马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出,热闹得很。而气势如虹的锣鼓队,亦在春节期间大显身手,威风锣鼓,响彻云霄。我1986年春节回村里,大约是初六吧,锣鼓队在各家门前敲打,这一家人为讨个喜彩,只要端出一碟糖果香烟,就算酬劳锣鼓队员了。我深受触动,并以此写了短篇小说《心锣》,发表在《飞天》上,被多次转载。此前,还有20多篇中短篇小说,譬如《村会》《犁地》《抓阄儿》等作品也是以村子里的人和事为描写背景的。
神庙是村民的信仰寄托和心灵归宿所在地。国人与西人的宗教信仰略有不同,西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他们崇拜的神才是创世尊神。而国人崇拜的神灵则比较宽泛,似乎一切未知的神灵甚至山川河流树木星辰皆可以作为膜拜的对象,当为集体无意识地“维持这种多神崇拜的较为原始的宗教”。杨柳村据说最早有三座庙,一座在城内街心,庙门正对着南城门。解放前夕垮塌了。据与我同族的老作家李志杰回忆,这座庙叫“静室庙”,他家就在此庙不远处。在太白庙东南边,还有一座高大宏伟的石牌坊,据说是范家营清代名将梁星源的后裔在杨柳村的分支所建,大跃进中损毁了。有趣的是,西太子村西边的雍水河北岸也有几孔窑洞,当时的岐山名绅王鸿骞先生还曾经在此行医看病。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古寺无灯日月照,山门不锁白云封。”极富禅意。一座在小涝池西边,称作“无量殿”,砖木结构,不是太大,解放后被拆除了。而规模最大的这座庙叫“太白庙”,位于大涝池东边,面向朝南的五间大典,雕梁画栋,彩绘四壁,每年庙会期间,热闹非凡。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改造成供销合作社,也不知什么原因被全部拆除了。
宗庙是一门血脉至亲基因之集体记忆,西周封建是始作俑者。过去,宗亲门户中长幼有序,绝不会随便称呼。若是家族内部有人因为财大气粗抑或达官显贵,在村里不顾辈分礼节乱称呼,轻则会遭到当面训斥,重者则要大上门去讨个究竟。我在外多年,即使一个家族至亲有时也分辨不清,常有人提醒这是你们西李家某某人的后裔。我近些年频频回到村里,经常被比我年龄大许多的族人称呼“西岐爸”或者“西岐爷”的,我方才感悟到家族基因的流传有序与亲情蔓延,传统的重礼崇教习俗似乎在慢慢地恢复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传承“尊贤重孝、仁者爱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今年初在雍川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和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先生的牵线搭桥,联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孝道推广中心创办了杨柳村老年幸福院,为近百名六十五岁以上的孤鳏、空巢老人提供了免费午餐,为传承周礼孝道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例证。
因为村子名杨柳,我对杨柳这种植物也格外的喜欢,每当看到它时心中便诗情洋溢。你看,它实在是太美了哇,美得天真可爱,历史上有那么多诗人词人总在赞誉它的,夸它鹅黄嫩绿,赞它如醉如痴,且歌且舞,树干多像小妖精的水蛇腰呀。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树亦是陶渊明喜欢的树种,他住宅旁边栽种的柳树枝繁叶茂,其爱柳的情怀自然寄托在处世人生的理念上的。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却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春天里的杨柳树风情万种,好像美神一样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无端飘出许多曲线分明的s线来的骨感美,惹人眼目。我喜欢杨柳,皆因它是春天的使者,“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圣尧”。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太讲究生存环境,只要有土有水,便可以绿化环境,竖起一片绿色屏障。左宗棠从西安经过兰州出师新疆,眼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下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物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并在沿途张榜公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光,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左公一路上风雨兼程,依然“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啊,杨柳依依,枝繁叶茂,多美的一道风景线嘛,至今沿途还有不少“左公柳”存世焉。你看,古老的柳树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新枝叶还是欣欣向荣!杨柳是树中的君子,它长得很快很高,而且越是长得高,越是垂得低,成千上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自己的根本,常常俯首眷顾着下面,只要有些微借助一点春风之力,它便可以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摆舞亲吻,婀娜多姿,显得非常有趣与可爱。
杨柳村东城门旁边曾经有一颗硕大无比的老槐树,树下有一口水井,主要供五、六队的村民所用。其井深约百米,绞水的井绳盘起来有磨盘那么大,两个壮汉才能抬得起。因为岐蔡老马路正好穿村而过,南来北往的人渴了讨口水喝,村里的人会心疼的。故而才有杨柳村人“宁给一个蒸馍,不给一碗水”的传言。诡异的是,在杨柳村子的西头,井一般深约五十米左右。后来,村上统一供水,这口深井已经被填埋,留下的只能是记忆中的甘甜凛冽了。
杨柳村最早有坚固的城堡与城墙,村子里的人都在城门里面一条东西街道上住着,长约二里路。围着村子修筑的城壕有一丈五宽,一丈多深。解放前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开始摊大饼似的向四周扩展,现在的村子几乎扩大了一倍还要多。村子的南边与强家接壤,西边与脱家原相邻,东边挨的是原子头。
南坡上有一座古庙——南坡寺。20世纪初在此创办了“岐阳养正学校”,1922年改称为“岐山县第二高级小学”。那时节,南坡寺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当有文化了。而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在村西头的谢家祠堂,著名作家李凤杰老师在这里教书。二年级是在村东头的魏家祠堂。从四年级开始在南坡寺上学了,其后南坡寺小学已经改为初级中学了,周边的几个村子的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东西北太子村、曹交陵、四崖头、后河,西边的脱家原、拐沟、邓家底,这可是方圆十里之内偌大的学校啊! 南坡寺植被附地,绿油油一片翠绿。尤其是柏树枝繁叶茂,柏树却是个个尖梢干枯,不知何因?有民谣曰:“南坡寺柏树没尖尖,个个出来当官官。”由此可见,此乃碛雍原上一块风水宝地耶。
北边坡下有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河,老人们告诉我这是“雍水”,即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认定的“姬水”,而村子的人一般称其为“后河”。姬水河道最宽的地方有十多米,最窄处也就三米左右。河两岸边上种植着李子树、白杨树和柳树。麦子黄了,李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麦李子,咬一口那个甜哦,是甜到心肺里的爽。河两边是肥沃的沙土地,种的西瓜绿皮白瓤,甜得嘫嘴哩。梨瓜长得大而甜,脆脆的一咬满口生津。菜地里种啥长啥,清油油一片,是最常见的丰收景象,也是夏日里我等蕞娃们处心积虑伺机窃取的目标。河水里的鲫鱼,成群结队,用缝衣针烧弯,挂上鱼饵就能钓上来的。倘若站在原边,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之下,一河清水蜿蜒流淌,悠然东去,波光粼粼,宛如水彩画家笔下迷人的乡野美景。
夏天的暑假里,后河就成了男孩子们任性畅游的天然浴场。当然,小伙伴们先要在河边割满一背篓青草,方才能无忧无虑地来回凫水,累了,光溜溜躺草坪上仰望天空,听知了在枝头歌唱,看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渴了,扒开沙石,用掬起一捧清水慢慢地吸入口中,清凉爽口,沁人肺腑,即使手掌里的水迹干了,还是会有滑腻的感觉,与杨贵妃泡澡的华清池矿泉水有一拼的,“温泉水滑洗凝脂”嘛。旱季的水流量少了,成群的鲫鱼儿会挤堆堆游在一处,用籓笼在水里一搅合,每次都会捞上不少小鱼儿。若是碰上大雨天,小伙伴们戴上草帽,冒雨去河泥里踩鳖,收获不少,但有被鳖咬伤脚指头的危险性。在当时,鱼、鳖也成了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钓到了鲫鱼,一般采取的是炖汤,稍微放一点清油和盐巴,纯天然,无污染,滋味很香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处上游的凤翔县搞了不少造纸厂,把污水直接排放在姬水河里,整条河道臭气熏天,鱼呀憋呀全部毒死了。往日清澈见底的姬水河美丽容貌,被毁坏的千疮百孔,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