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大了……”宋书平望着檐角漏淌的缠绵水线,心中涩涩一叹。
十五志于学,及弱冠而闻达乡里,才识过人。
倘若不是遭逢乱世,他宋书平必将以科举入仕途,由进士登阁馆,一生迁迁转转,上上下下,几经宦海风波,谏章叠劾,大约要苦熬到知天命之年,甚至是耳顺古稀之年,才可能执宰朝堂,班列中书,而不是像现在……
“唉,君恩何其重矣~~”
宋书平一甩袖袂,紫色的蟒袍搭配腰围的金花玉带和金鱼袋,犹显出翩翩贵气。
朝廷体制,八九品服青,六七品服绿,四五品服绯,及三品以上的高官大臣,才得以服紫,并赐给金鱼袋,内锁官符印信。
通常而言,做官能做到三品紫服,尚书督抚,仕途诚可谓之曰“顺”;而能够宣麻拜相,入主中书者,仕途不吝曰“昌”。
如宋书平这般,倚而立得“顺”,损不惑入“昌”者,古今稀罕,也就开国定鼎的那段时日才多有恩典。
“从龙……从龙……”宋书平低语喃喃,食指与拇指来回搓捻着乌黑须髯。
他今年方四十八岁,就已端坐宫墙殿阁,礼绝百官,旨令受封为正二品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兼赏蟒袍,金花玉带,并食邑三千户。
当然,这里所谓的食邑丁口不同古往先代,既不亲民,也不理政,纯粹就是个名号,略加些俸禄钱罢了。
套用昌顺侯的话说——“一户一百大钱,一年也才三百贯钱而已!”
是呀,也就三百两雪花银,哪里比得上中书治政带来的巨大利益。
奉递天家的日常奏章里,他只须多写一个字,或者削减一个字,有的是人愿意为此包送上“润笔费”,千两万两也只是等闲。
毕竟掌握一国财富税费的流通趋势,哪里有受穷不丰的道理?
走到这个位置的人,因贪渎而治罪者,从来都是借口,真相另存缘由。
“茶——”宋书平唤了一声,马上有伶俐小吏撤下冷透的旧盏,送上新沏的热茶。
端举起官窑独产的雨后天青瓷,宋书平嗅了一口,芬芳郁馥,气息直透心脾,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思绪活跃。
案桌上的奏本尚余尺高的一叠,有来自地方督抚的,也有来自朝堂六部的,打从前济北侯……哦不,是南方的叛臣贼子闹祸事,递入中书门下的本章就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这些个内阁大学士,忙忙碌碌得堪比工蚁,每日都要入更值班,秉笔呈文。
前段时间又因为龙体欠安,国政事务上更是乱得一塌拉糊涂,发文营运缓慢。
借引医家术语——跟中风有得一拼!
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谁让这个国家特别大呢~!
编户齐民,计度户口,每天都有十几个州,上百个郡的问题要一一汇报过来。
忆想起史书中曾提及的某前朝,才三十六个郡,两千万民口,皇帝便要逐日批审一百二十斤的简牍奏章,把它们换算成文字的话,那就是二十万字,没四五个时辰压根处理不完。
天大,地大,国事甚大,皇帝作为一国君主,一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就真的危险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偷懒取巧的办法,例如前朝的灵帝与桓帝,他们让宰执们拟定回呈,于奏本上贴加一张黄纸,纸上写明了意见办法,而皇帝本人仅须拿朱笔批一个“可”字或“否”字。
再偷懒点,干脆打勾或打叉,甚至都不一定要皇帝本人秉笔,让太监宫妃执笔也一样。
但问题是……
“陛下乃开国之君,劳累甚矣,为国甚矣——”
是人就会有偏好。
有人好名,有人好色,有人好财,而高坐金銮的那一位九五至尊,偏偏好权!
兵权,财权,事权,这些权力他都要牢牢抓握在手心,一刻也不放松,结果一旦龙体欠安,不能理政,大半个朝堂的运营就出了问题。
故而在黜政三日之后,太子承诏监国,一应大小事务,先经太子批省,再择其精要,奏报于陛下。
“今上老了……”检阅过一本又一本地方督抚的奏章,宋平书冷笑。
这些奏章,不仅他会看,太子也会看,字里行间,忠心可表呐。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做事!
即便贵为一朝天子,倘若不能做事理政,也不过一介后宫的小蜜蜂。
尽管从医家的角度看,让病人多修养,少用心力才是安身长寿之正道,可有几个皇帝真能这么做?真敢这么做?
吐血晕厥,病卧软塌,照样要听政一两个时辰,今上沉疴难治的不是身子,而是心!他犯的乃是心病!!
“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复诵着六气病源说,宋书平眉垄深邃。
儒家常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可在泼天的大权势大富贵面前,又有几人能做到?
璐王,他不能!太子呢?他能吗?
宋书平合上另一份奏本,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不看好,真真切切的不看好,太子是性格仁孝,可他周边的人呢?也一样忠君爱国?瞎扯淡~~
为什么历朝历代有不少明君,老来却冤杀枉杀太子,还不是因为朝堂上的臣僚百官惯会看风向,辨冷热,一边是垂垂老矣的皇帝,一边是年富力强的太子,投机拥护,跟红顶白,致使权力的中心不由自主地向太子倾斜。
皇帝要没了权力,那会是个什么东西?
套用某位宰执名臣的话说,不少谋朝篡位之人,当年何尝不是一介忠臣,奈何手底下的人要出头,要上位,要劝进,要为他披挂上一身赭黄袍,当定鼎元勋,他又能顶针拒绝了不成?
用膝盖想想都知道——不·可·能!
除非说他愿意让阖家满门的人赴死,众叛亲离!!
于是就有了某位杀兄淫嫂,请父君退位当太上皇的一代名君。
当然,对宰执重臣而言,君明未必是一件好事,君昏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昏君往往要比明君更有人情味,也更值得臣子报效。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搁下狼毫笔,宋书平活动着酸涩手腕,胸中暗潮澎湃。
最近这段时日,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璐王先是领军攻下锁龙关,后又遣大将袭略秦州,据道录司传讯,州府在三天前告破,连总督在内的一干要员无一逃脱,看样子秦州八成是不保了。
昔日朝廷为求万全,以驿站行快报,道官那边纯属辅助,结果便是反应迟钝,如莽牛遇捷豹,屡屡错失先机,被叛军抓咬得满身是血,狼狈不堪。
前方奏报称:“我军遵书令,敌寇崇道迅,我之迟矣,如老牛驽马,敌之迅甚,尤飞燕惊雷;虽数倍于敌,不敢分进,纵多富于寇,不敢妄动……”
总之就是,叛军运动得比我军快,每每挥拳打在王师的腰眼关节上,导致有劲使不出,有力难发挥。
“道人……外道……”宋书平面色复杂。
做官做到他这一级别的,自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措大,心中很清楚实用才是第一位的,奈何朝堂的利益有限,一方多了,另一方自然就少了。
哪怕明知道这是利国利民之举,却也要高举先圣大义去投章谏言,众议滔滔持反对论。
这无关乎对错,全且在于一个“利”字。
贬道有利于扬儒,所以科举文官们要坚决抵制道人参政议政,干预国事;削藩有利于崇文,复现前朝文贵武贱,一品都督要给五品巡按叩头的辉煌历史,故而皇上一有心思,下面的文臣御史立马如逐臭乌鸦,群起攻讦。
宋书平概不例外,当初就是他授意御史台,或贬或谪了好几位伯侯公卿。
其中降爵者有之,罚没者有之,抄家论罪者有之,可以说内阁次辅大人在武勋爵官阵营,刷满了仇恨度。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宋书平养气于腹,颊肉紧绷。
像他这样的文臣,经史通达,自然很清楚君臣之道纯贵乎一个“用”字,惟有那些穷酸末流,才开口闭口谈什么忠心。
没有能力,便只能提忠诚。
可惜论忠心,士大夫何如寺人妃嫔?问题治国能靠阉人,能靠宫妃吗?
哦,对了,青史里倒是偶有提及,某偏安一方的小朝廷竟要求士子去势为官,全因国主认为阉人最可靠,没有后代,故而一颗忠心全向于他。
至于结果么,呵呵,自然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也~~
士大夫讲气节,讲仁礼,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阉党寺人却是牢牢挂靠在皇权上,咸以圣意当天旨,不论对错皆从之,于是古往今来,广用阉人宦党的朝堂,无一个不是乌烟瘴气,国寿日短。
这就跟宋书平闲暇时偶尔翻阅出的拓印话本一样可笑,那书中描绘杜撰出一尊神灵,一个教派,其以信为基,越是虔信者地位越高,所以神灵能如臂使指,令教派日兴月旺。
套用于朝堂,倘皇帝以忠心论官,越忠心品级越高,这样就能治理好家国社稷?
“呵呵——”宋书平短声冷笑。
先圣曾言: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
所以无条件忠心于君的要么是呆瓜,要么就是圣人,可惜宋书平两皆不入,甚至整个朝堂内,九成九的人都两皆不入。
他们的忠诚永远是有条件,有前提的。
就好像宋书平,这位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他忠诚的前提就是——富贵传家,宗族兴旺。
惟有在这一大前提下,方可谈忠君,反之……
窗外忽炸响惊雷,照亮半边宰执面孔,使他的五官愈发立体,彰显阴翳。
待后续……
十五志于学,及弱冠而闻达乡里,才识过人。
倘若不是遭逢乱世,他宋书平必将以科举入仕途,由进士登阁馆,一生迁迁转转,上上下下,几经宦海风波,谏章叠劾,大约要苦熬到知天命之年,甚至是耳顺古稀之年,才可能执宰朝堂,班列中书,而不是像现在……
“唉,君恩何其重矣~~”
宋书平一甩袖袂,紫色的蟒袍搭配腰围的金花玉带和金鱼袋,犹显出翩翩贵气。
朝廷体制,八九品服青,六七品服绿,四五品服绯,及三品以上的高官大臣,才得以服紫,并赐给金鱼袋,内锁官符印信。
通常而言,做官能做到三品紫服,尚书督抚,仕途诚可谓之曰“顺”;而能够宣麻拜相,入主中书者,仕途不吝曰“昌”。
如宋书平这般,倚而立得“顺”,损不惑入“昌”者,古今稀罕,也就开国定鼎的那段时日才多有恩典。
“从龙……从龙……”宋书平低语喃喃,食指与拇指来回搓捻着乌黑须髯。
他今年方四十八岁,就已端坐宫墙殿阁,礼绝百官,旨令受封为正二品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兼赏蟒袍,金花玉带,并食邑三千户。
当然,这里所谓的食邑丁口不同古往先代,既不亲民,也不理政,纯粹就是个名号,略加些俸禄钱罢了。
套用昌顺侯的话说——“一户一百大钱,一年也才三百贯钱而已!”
是呀,也就三百两雪花银,哪里比得上中书治政带来的巨大利益。
奉递天家的日常奏章里,他只须多写一个字,或者削减一个字,有的是人愿意为此包送上“润笔费”,千两万两也只是等闲。
毕竟掌握一国财富税费的流通趋势,哪里有受穷不丰的道理?
走到这个位置的人,因贪渎而治罪者,从来都是借口,真相另存缘由。
“茶——”宋书平唤了一声,马上有伶俐小吏撤下冷透的旧盏,送上新沏的热茶。
端举起官窑独产的雨后天青瓷,宋书平嗅了一口,芬芳郁馥,气息直透心脾,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思绪活跃。
案桌上的奏本尚余尺高的一叠,有来自地方督抚的,也有来自朝堂六部的,打从前济北侯……哦不,是南方的叛臣贼子闹祸事,递入中书门下的本章就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这些个内阁大学士,忙忙碌碌得堪比工蚁,每日都要入更值班,秉笔呈文。
前段时间又因为龙体欠安,国政事务上更是乱得一塌拉糊涂,发文营运缓慢。
借引医家术语——跟中风有得一拼!
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谁让这个国家特别大呢~!
编户齐民,计度户口,每天都有十几个州,上百个郡的问题要一一汇报过来。
忆想起史书中曾提及的某前朝,才三十六个郡,两千万民口,皇帝便要逐日批审一百二十斤的简牍奏章,把它们换算成文字的话,那就是二十万字,没四五个时辰压根处理不完。
天大,地大,国事甚大,皇帝作为一国君主,一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就真的危险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偷懒取巧的办法,例如前朝的灵帝与桓帝,他们让宰执们拟定回呈,于奏本上贴加一张黄纸,纸上写明了意见办法,而皇帝本人仅须拿朱笔批一个“可”字或“否”字。
再偷懒点,干脆打勾或打叉,甚至都不一定要皇帝本人秉笔,让太监宫妃执笔也一样。
但问题是……
“陛下乃开国之君,劳累甚矣,为国甚矣——”
是人就会有偏好。
有人好名,有人好色,有人好财,而高坐金銮的那一位九五至尊,偏偏好权!
兵权,财权,事权,这些权力他都要牢牢抓握在手心,一刻也不放松,结果一旦龙体欠安,不能理政,大半个朝堂的运营就出了问题。
故而在黜政三日之后,太子承诏监国,一应大小事务,先经太子批省,再择其精要,奏报于陛下。
“今上老了……”检阅过一本又一本地方督抚的奏章,宋平书冷笑。
这些奏章,不仅他会看,太子也会看,字里行间,忠心可表呐。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做事!
即便贵为一朝天子,倘若不能做事理政,也不过一介后宫的小蜜蜂。
尽管从医家的角度看,让病人多修养,少用心力才是安身长寿之正道,可有几个皇帝真能这么做?真敢这么做?
吐血晕厥,病卧软塌,照样要听政一两个时辰,今上沉疴难治的不是身子,而是心!他犯的乃是心病!!
“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复诵着六气病源说,宋书平眉垄深邃。
儒家常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可在泼天的大权势大富贵面前,又有几人能做到?
璐王,他不能!太子呢?他能吗?
宋书平合上另一份奏本,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不看好,真真切切的不看好,太子是性格仁孝,可他周边的人呢?也一样忠君爱国?瞎扯淡~~
为什么历朝历代有不少明君,老来却冤杀枉杀太子,还不是因为朝堂上的臣僚百官惯会看风向,辨冷热,一边是垂垂老矣的皇帝,一边是年富力强的太子,投机拥护,跟红顶白,致使权力的中心不由自主地向太子倾斜。
皇帝要没了权力,那会是个什么东西?
套用某位宰执名臣的话说,不少谋朝篡位之人,当年何尝不是一介忠臣,奈何手底下的人要出头,要上位,要劝进,要为他披挂上一身赭黄袍,当定鼎元勋,他又能顶针拒绝了不成?
用膝盖想想都知道——不·可·能!
除非说他愿意让阖家满门的人赴死,众叛亲离!!
于是就有了某位杀兄淫嫂,请父君退位当太上皇的一代名君。
当然,对宰执重臣而言,君明未必是一件好事,君昏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昏君往往要比明君更有人情味,也更值得臣子报效。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搁下狼毫笔,宋书平活动着酸涩手腕,胸中暗潮澎湃。
最近这段时日,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璐王先是领军攻下锁龙关,后又遣大将袭略秦州,据道录司传讯,州府在三天前告破,连总督在内的一干要员无一逃脱,看样子秦州八成是不保了。
昔日朝廷为求万全,以驿站行快报,道官那边纯属辅助,结果便是反应迟钝,如莽牛遇捷豹,屡屡错失先机,被叛军抓咬得满身是血,狼狈不堪。
前方奏报称:“我军遵书令,敌寇崇道迅,我之迟矣,如老牛驽马,敌之迅甚,尤飞燕惊雷;虽数倍于敌,不敢分进,纵多富于寇,不敢妄动……”
总之就是,叛军运动得比我军快,每每挥拳打在王师的腰眼关节上,导致有劲使不出,有力难发挥。
“道人……外道……”宋书平面色复杂。
做官做到他这一级别的,自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措大,心中很清楚实用才是第一位的,奈何朝堂的利益有限,一方多了,另一方自然就少了。
哪怕明知道这是利国利民之举,却也要高举先圣大义去投章谏言,众议滔滔持反对论。
这无关乎对错,全且在于一个“利”字。
贬道有利于扬儒,所以科举文官们要坚决抵制道人参政议政,干预国事;削藩有利于崇文,复现前朝文贵武贱,一品都督要给五品巡按叩头的辉煌历史,故而皇上一有心思,下面的文臣御史立马如逐臭乌鸦,群起攻讦。
宋书平概不例外,当初就是他授意御史台,或贬或谪了好几位伯侯公卿。
其中降爵者有之,罚没者有之,抄家论罪者有之,可以说内阁次辅大人在武勋爵官阵营,刷满了仇恨度。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宋书平养气于腹,颊肉紧绷。
像他这样的文臣,经史通达,自然很清楚君臣之道纯贵乎一个“用”字,惟有那些穷酸末流,才开口闭口谈什么忠心。
没有能力,便只能提忠诚。
可惜论忠心,士大夫何如寺人妃嫔?问题治国能靠阉人,能靠宫妃吗?
哦,对了,青史里倒是偶有提及,某偏安一方的小朝廷竟要求士子去势为官,全因国主认为阉人最可靠,没有后代,故而一颗忠心全向于他。
至于结果么,呵呵,自然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也~~
士大夫讲气节,讲仁礼,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阉党寺人却是牢牢挂靠在皇权上,咸以圣意当天旨,不论对错皆从之,于是古往今来,广用阉人宦党的朝堂,无一个不是乌烟瘴气,国寿日短。
这就跟宋书平闲暇时偶尔翻阅出的拓印话本一样可笑,那书中描绘杜撰出一尊神灵,一个教派,其以信为基,越是虔信者地位越高,所以神灵能如臂使指,令教派日兴月旺。
套用于朝堂,倘皇帝以忠心论官,越忠心品级越高,这样就能治理好家国社稷?
“呵呵——”宋书平短声冷笑。
先圣曾言: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
所以无条件忠心于君的要么是呆瓜,要么就是圣人,可惜宋书平两皆不入,甚至整个朝堂内,九成九的人都两皆不入。
他们的忠诚永远是有条件,有前提的。
就好像宋书平,这位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他忠诚的前提就是——富贵传家,宗族兴旺。
惟有在这一大前提下,方可谈忠君,反之……
窗外忽炸响惊雷,照亮半边宰执面孔,使他的五官愈发立体,彰显阴翳。
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