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马的最初战斗
自凯撒时代以来,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对峙在莱茵河上,从奥古斯都征服了勒戚亚、诺里克和班诺尼亚以后,双方又对峙在多瑙河两岸。这时,罗马在高卢的统治已经巩固;阿格利巴在全国修筑了军用道路网。要塞建筑了;在罗马的压迫下出生的新的一代,成长起来了。奥古斯都时代修建的阿尔卑斯山道,通过了大小圣伯纳德山口,将高卢和意大利直接联系起来,于是高卢就成了从莱茵河进攻日耳曼尼亚的基地。这项任务和配备在莱茵河的八个军团,奥古斯都都交给了他妻子前夫的儿子(也许是亲生子?)德鲁苏斯。
边境居民之间的不断摩擦、日耳曼人的侵入高卢、心怀不满的比利时人和西干布尔人谣传的或实有的阴谋(按照这个阴谋,西干布尔人要渡过莱茵河去进行全面暴动),都能成为战争的借口。德鲁苏斯在比利时首领们的协助下(-12年),在莱茵河三角洲上游紧靠巴达维亚岛的地方渡过莱茵河,蹂躏了乌西佩特人的地区和西干布尔人的一部分地区,然后又乘船向莱茵河下游航行,强迫弗里西安人向他供应步兵后援部队,并率领舰队,沿着海岸,开到埃姆斯河的入海口去征服乔克人。在这里,他的不熟习潮汛的罗马水手,在退潮时使他的舰队搁浅了。由于比较通晓此事的弗里西安同盟军的援助,德鲁苏斯才能解缆而归。
这第一次的进军,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侦察。第二年(-11年)他开始了真正的侵略。他在利珀河口下面重新渡过莱茵河,征服了住在这里的乌西佩特人,在利珀河上架起了桥梁,侵入西干布尔人的地区。西干布尔人这时正在和卡滕人打仗,因为卡滕人不愿加入西干布尔人领导的反对罗马人的同盟。以后,德鲁苏斯在利珀河与埃利佐河的合流处,建筑了一个巩固的兵营(阿利佐),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又渡过莱茵河归去。在这次归途上,他的部队在一个狭谷中受到日耳曼人的袭击,费了很大的劲才幸免于全军复没。这一年,“在卡滕人的土地上,快到莱茵河边的地方”[301],德鲁苏斯又建筑了另一个巩固的兵营。
德鲁苏斯的第二次进军,已经是按照一个完整的侵略计划进行的,从此以后,他就在彻底地遵循这个计划。他要首先征服的地区,已经相当精确地划了一个范围,这包括易斯卡伏南人的内部地区,直到同凯鲁斯奇人及卡滕人的交界处,还包括属于这一地区的直到埃姆斯河也许直到威悉河的沿海地带。征服沿海地带的基本工作,是由舰队担任的。在南方,阿格利巴创建的、德鲁苏斯扩建的美因兹成了作战基地,在它的邻近,我们应该可以找到那建筑“在卡滕人土地上”的要塞(这个要塞,最近人们认为就是霍姆堡附近的扎耳堡)。从这里起,美因河下游流进了韦特劳和兰河上游之间的开阔地带,占领这个地带,就能把易斯卡伏南人和卡滕人分开。在进攻阵地的中心,利珀河所横贯的平原,尤其是利珀河和鲁尔河之间的平坦高原,是罗马主力军的最适当的作战线,占领了这个地方,他们就能把要征服的地区分成两个大体相等的部分,同时也就把布鲁克泰人和西干布尔人分离开来。从这个阵地出发,他们就可以在左翼和舰队采取共同行动,在右翼用从韦特劳开来的军队孤立易斯卡伏南人的片岩山地,在正面可以阻挡凯鲁斯奇人。阿利佐堡垒是这个作战线上极巩固的据点。它的位置,离利珀河发源地不远,不是在阿耳梅河流入利珀河处帕德波恩附近的埃耳森,就是在最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罗马要塞的利普施塔特的近旁。
第二年(-10年),卡滕人看到了共同的危险,终于和西干布尔人联合了起来。但是德鲁苏斯进攻他们,至少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征服了。可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到冬季以后,因为第二年(-9年)春天,德鲁苏斯再度进攻他们,并且一直推进到苏维汇人的地区(显然也到了绍林吉亚人的地区,根据弗洛尔和奥罗修斯的说法,还推进到当时尚住在厄尔士山脉以北的马可曼尼人的地区),然后攻击凯鲁斯奇人,渡过威悉河,直到易北河后才退兵。他蹂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可是到处都遇到了激烈的抵抗。在归途中,他还没有达到莱茵河就死了,那时他30岁。
我们在上面已经引用过狄奥·卡西乌斯的记载,这里再引斯维托尼乌斯的说法作为补充。他说,德鲁苏斯在莱茵河和艾塞耳河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利用这条运河,他带着自己的舰队,通过弗里西安人的土地和弗累沃(即符利斯特隆,现在是从符利兰岛和特斯黑林乌之间的须德海而来的一条航路)而到达北海。根据弗洛尔的记载,德鲁苏斯沿着莱茵河建筑了五十多个堡垒,在波恩架了一道桥,并且加强了麦士河阵线,这样,不论在高卢人暴动时或日耳曼人侵犯时,都能确保莱茵军团的阵地。至于弗洛尔胡吹什么威悉河和易北河畔有堡垒和要塞,那纯粹是信口雌黄。德鲁苏斯在行军时可能在那里挖过一些工事,但是,他是一位非常好的统帅,要他在那些地方驻一个守备兵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毫无疑问,在利珀河沿岸的阵线上,他建筑了巩固的兵站。他也在陶努斯山脉的通道上建筑了工事。
德鲁苏斯在莱茵河方面的后继者提比利乌斯,在下一年(-8年)渡过了莱茵河。日耳曼人都派了和谈代表,只有西干布尔人没有派遣。当时在高卢的奥古斯都表示,只要西干布尔人不派代表,他就拒绝进行任何谈判。最后,当西干布尔人也派来了代表,派来了像狄奥所说的“许多可尊敬的人物”的时候,奥古斯都却下令逮捕他们,并把他们监禁在帝国内地各城市中;“他们都由于忧愤而自杀了。”[302]第二年(-7年),提比利乌斯又率领军队来到了日耳曼尼亚,在这里,除去若干次不重要的骚动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镇压的了。关于这个时期韦莱是这样说的:
“提比利乌斯已经完完全全征服了这个国度(日耳曼尼亚),它同有纳税义务的行省几乎已没有什么差别。”[303]
这种成功的取得,不仅应当归功于罗马人的武器和提比利乌斯声誉卓著的外交“机智”,也许还应当特别归功于把日耳曼人移居到罗马地区莱茵河岸的做法。阿格利巴业已根据永远效忠于罗马人的乌比人的愿望,打他们迁到了科伦附近的莱茵河左岸。提比利乌斯强迫4万西干布尔人迁徙,从而长期摧毁了这一强大部落的抵抗力。
提比利乌斯此后在很长时间内不同一切国事,我们也不知道,在这许多年间日耳曼尼亚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狄奥的片断记载中,谈到了多米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从多瑙河出发向易北河对岸的进军。但是此后不久,大约在公元元年,日耳曼人举行了起义。根据韦莱的说法,罗马的最高统帅马可·维尼齐乌斯总的说来成功地进行了这次战役,甚至为此还获得了奖赏。虽然如此,提比利乌斯不得不在公元4年,即在他被奥古斯都收为养子后不久,再次渡过莱茵河去重建那摇摇欲坠的罗马统治。他征服了住在莱茵河近处的塔尼内伐特人和哈图阿里人,以后又征服了布鲁克泰人,并且“争取到了”凯鲁斯奇人。韦莱参加了这一次和下一次的出征,但他没有对此作更详细的叙述。暖和的冬天,使罗马军团能够继续活动到12月;以后,他们就在日耳曼尼亚,大概在利珀河发源处建立了冬季兵营。
次年(公元5年)的进军,是想征服西部日耳曼尼亚。当提比利乌斯从阿利佐向前推进并在易北河下游打垮了伦巴德人时,舰队则沿海岸前进,并“争取到了”乔克人。在易北河下游,陆军和逆河而上的舰队会了师。由于这一次出征的得手,按照韦莱的说法,罗马人在北方的事业似乎已经大功告成了。第二年,提比利乌斯向多瑙河推进,这里,不久以前在马罗博杜斯领导下迁移到波希米亚来的马可曼尼人威胁着国境。马罗博杜斯在罗马受过教育,通晓罗马的战术,他依照罗马的榜样,组织了一支包括7万步兵和4000骑兵的军队。提比利乌斯在多瑙河从正面攻击这支军队,而森提乌斯·萨土尔尼努斯则率领军团从莱茵河出发,穿过卡滕人的土地去进攻敌人的背面和翼侧。这时,在提比利乌斯自己的背后,班诺尼人举行了起义。军队必须撤回,必须重新夺回自己的作战基地。战争延续了三年。班诺尼人被打败以后,北日耳曼尼亚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再也不能作侵占马可曼尼人土地的打算了。
德鲁苏斯的征服计划,完全保存了下来。不过要顺利执行这个计划,就必须使陆海部队进军到易北河边。在对马罗博杜斯的作战计划中,闪耀着这样一种思想,就是要把国界推进到小喀尔巴阡山、理森山和易北河一直到该河的入海处。但是这在当时还是遥远的未来的事,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沿韦特劳上去,当时罗马筑垒要点究竟伸展得多远,我们不知道。看来,这条作战线当时没有像利珀河沿岸那条更重要的作战线那样受到重视。但是在这里,罗马人显然已经在相当大的土地上安居下来。莱茵河右岸自波恩以下的平原,是属于他们的。鲁尔河以北至埃姆斯河对岸直到同弗里西安人及乔克人交界处的威斯特伐里亚平原,仍然处在军队的占领之下。在背后有巴达维人和弗里西安人,当时他们还是忠实的友人;更往西去,是乔克人、凯鲁斯奇人和卡滕人,他们在屡次败北以后,在遭到伦巴德人也遭到的打击以后,可说是相当驯服的。无论如何,在这三个部落里面,当时有一个相当有势力的派别,他们认为只有和罗马结成同盟才能得救。在南方,西干布尔人的武力刚刚被摧毁;他们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和莱茵河平原上的一部分领土已被占领,其余的领土则被罗马人建立在莱茵河、鲁尔河和韦特劳的阵地三面包围着,而且罗马队伍大概相当经常地在这里开过。最近查明存在着通往利珀河发源地的罗马大道,它们经过高耸的山岭,从诺依维特通到济克河,从多伊茨和诺伊斯通到乌培河,至少到达贝尔格和马尔克的边界。再往前去,是赫蒙杜利人,他们在多米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的同意下,占领了马可曼尼人放弃的一部分土地,并和罗马人保持着和平关系。最后,各日耳曼部落之间众所周知的纷争,使人们有理由期待,只要罗马人再进行几次这样的战斗,就可以按他们的愿望把同盟者逐渐变成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