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为儒家 “五常”。我发现 这“五常”之中,“仁”和“义”似乎经常被人们提及。这里,我就不谈“仁”和“义”了,只想谈一下“五常”之中 不常被人们提及的 “智”。
……
为什么生活中会存在一些 “好心没好报”,或者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的情况?… 我觉得 这十有八九是因为当事人在 “智” 的方面做得不够好(虽然在“仁”和“义”的方面做得很好),而并非完全是因为对方 ‘不识好人心’。要知道,关心别人也是要讲究 ‘方式’ 和 ‘态度’ 的。有的人可能片面的认为,只要自己是出于好心,那么 自己就是 秉持了“仁”和“义”的原则,所以,不管在对方面前持什么样的 ‘态度’,都毫不影响自己的“正面”形象,,,这种想法以及这种做法 就是典型的 ‘不智’之思、‘不智’之举。
就拿 关心别人的‘方式’和‘态度’ 来说,,“和颜悦色”的关心 和 “声色俱厉”的关心 那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和声细语”的关心 和 “怒吼式”的关心 哪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言辞得体”的关心 和 “暗含讽刺”的关心 哪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答案很明显 ……
关心别人是“仁”;能令对方欣然接受自己的关心,这便是“智”。我认为 没有“智”(或 缺乏“智”)的“仁” 是失败的“仁”。
……
……
再从另一个方面谈一下 何为“智”: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能够 ‘积极’、‘主动’ 的 ‘提醒’、‘指导’ 别人做好某件事,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不过也得 “适度”,如果表现得太过“积极”的话,那便是在 “怀疑”(或 “不看好”)对方的 ‘觉悟’ 和 ‘能力’ 了(或许“你”并没有这样想,但这不代表对方不会这样想)。。。对于这种情况,能够做到 “适度”,则也是 “智” 的体现。
……
我认为,所谓 “智”,不一定是“才智”,而主要是一种 “意识”,一种 能够 ‘理性的’、‘细致的’,并且‘多方位的’ 看待问题 的‘意识’。
……
为什么生活中会存在一些 “好心没好报”,或者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的情况?… 我觉得 这十有八九是因为当事人在 “智” 的方面做得不够好(虽然在“仁”和“义”的方面做得很好),而并非完全是因为对方 ‘不识好人心’。要知道,关心别人也是要讲究 ‘方式’ 和 ‘态度’ 的。有的人可能片面的认为,只要自己是出于好心,那么 自己就是 秉持了“仁”和“义”的原则,所以,不管在对方面前持什么样的 ‘态度’,都毫不影响自己的“正面”形象,,,这种想法以及这种做法 就是典型的 ‘不智’之思、‘不智’之举。
就拿 关心别人的‘方式’和‘态度’ 来说,,“和颜悦色”的关心 和 “声色俱厉”的关心 那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和声细语”的关心 和 “怒吼式”的关心 哪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言辞得体”的关心 和 “暗含讽刺”的关心 哪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答案很明显 ……
关心别人是“仁”;能令对方欣然接受自己的关心,这便是“智”。我认为 没有“智”(或 缺乏“智”)的“仁” 是失败的“仁”。
……
……
再从另一个方面谈一下 何为“智”: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能够 ‘积极’、‘主动’ 的 ‘提醒’、‘指导’ 别人做好某件事,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不过也得 “适度”,如果表现得太过“积极”的话,那便是在 “怀疑”(或 “不看好”)对方的 ‘觉悟’ 和 ‘能力’ 了(或许“你”并没有这样想,但这不代表对方不会这样想)。。。对于这种情况,能够做到 “适度”,则也是 “智” 的体现。
……
我认为,所谓 “智”,不一定是“才智”,而主要是一种 “意识”,一种 能够 ‘理性的’、‘细致的’,并且‘多方位的’ 看待问题 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