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244贴子:4,347,866

太极拳的动态平衡(中定劲)--先师吴永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吧里溜哒现在应该发下我师傅的文章了,先师吴永霖(笔名吴詹)师从褚桂亭老师,也得到过陈照奎老师的指导.南京人,性活泼可爱,体胖腰滚圆(每当问之,师总曰气足耳),善杨陈太极,八卦掌,形意拳.听大师兄讲师还会猴拳,不过偶跟师傅学拳十余载,怎么从未见过他打猴拳.师傅总在教习武艺时爱插科打诨,美其名曰调剂氛围,实让人无法安心学习.先师鹤驾仙逝多年,俺为其最小的弟子,每当忆起先师,总以不能够为其整理出版练拳心得为憾.
太极拳的动态平衡(中定劲)--吴永霖
中国传统太极拳的动态平衡技巧,即旧说的中定劲,说起来话长。向愷然先生(1889~1957)为吴公藻先生《太极拳讲义》作序中说:“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棚捋挤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势皆不离乎中定。然后足以言应付。这段话说明了传统太极拳习练的核心。只有先求得中正、重心稳定的动态平衡,才能打好太极拳。
向愷然先生又说,求中定有道乎?余曰,子不但知虚实无定时,无定位,以意为变化,而不知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他还说,盖法无定位而一切法皆从中定出。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可以看出学习传统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就是身法中正。由身法正中到习研重心下移而沉稳,到含有中定劲的技艺,此非一年半载之功,故有十年太极不出门之说。
要做到中劲定,可以在静心和松体上下点功夫。心静是在练拳时排除一切杂念。思想务必要纯洁,专心用意练拳。体松是以轻灵、虚空、空松为用功纲领。始终牢记杨澄甫先生讲的“十要”中的气沉丹田。所谓气沉丹田者乃气沉脐下,欲其充实。在练习拳架时,动作不宜快。如动作过快,则心思散乱,呼吸必然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
我们须知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拳经》中有曰,尾闾中正,神贯头顶,满身轻灵。练习的朋友若不知在这上面用功夫。专注于身手步法之运用,则与其他拳术又有何区别。以笔者个人的练习经验,最好在练习架式之前,先以若干分钟练习一下静功,屏寂思虑,务使万缘散净,思想专一而纯洁、清净,周身放松,故腹部呼吸,纳气下丹田。虚静后再从容操练架式。练习拳架时,最重要的是注意周身放松,不可有一寸着力之处。其中转动曲伸仰俯周旋之态,有如流云行空,毫无阻隔、毫无阻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慢,要慢要匀。我常见到有以太极拳教授众徒为业的老师们。徒弟询问拳式中手法的用处。他们会勉强解释,谓扇通背,是用右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的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的肛门。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太极拳岂不是极笨极无理了么。
太极拳不是要打人,而是人来犯时有化解之方法。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要不偏不倚,经云尾闾中正是也。以胸挡敌,岂不与敌攻击之便利。人之一身从顶至踵,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处,只看人之艺术如何。其所以练太极拳要含胸拔背,就是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态。近人为迎合浅见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竖眉怒目,或者几乎握拳透爪,更有甚者加以翻跟头、舞蹈、京戏、体操等动作,哗众取宠,自以为得意,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甚远,必失太极拳中正安舒之义。太极拳不是太极操,也不是太极舞蹈。离开中定,太极拳不成其为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的中定劲实质是在动功的动态中,修炼人体重心的平衡。关键在于松沉功夫。务求将人体全身彻底放松,使全身重心下移,上轻下沉,轻沉兼到,类似“不倒翁”。正如拳经上讲的,其根在脚,在技术上务求单脚负重,最忌双重,即两脚双实。以腰脊转换虚实,让双手也分虚实。有此平衡,即可得到轻重虚实,轻重浮沉的技巧了,由此得到中定。即所谓中土不离位,是太极拳上佳的功夫。


IP属地:江苏1楼2017-12-06 13:46回复
    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转帖) 吴永霖注:这是武林老前辈黄元秀先生(1884-1964)在杭州说拳的记录稿,时在1930年前后。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师家中抄得,现将全文抄出,供习练太极
    吴永霖注:这是武林老前辈黄元秀先生(1884-1964)在杭州说拳的记录稿,时在1930年前后。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师家中抄得,现将全文抄出,供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们参考。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禄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 其意若曰,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稗益。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骜远之谈,是非鄙人所知矣。近日一般学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学者),往往求速求快,最好将太极拳五六步功夫、数十年学力,在一两月内学成。故近年学太极拳者,由北而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数十万人。即以浙江省而论,十几年来,亦有数千人。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将掤、捋、挤、 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见。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无恒,好高骛远者,决难成就。总之,吾人先从基础上练起,决无错误。第一求气血充足,然后能精神饱满,身体强健,务使架式正确,举动合法,使其有利而无弊循序而渐进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学力之勤惰与方法稳妥否也。
      杨梦祥(编者:即杨少候)先生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常使冷劲、断劲,偶一交手,肌肤辄痛,所指示者,类多应用方式,其工夫确得乃祖真传,惜非常人所能学,文弱者不堪承教,无根底者,无从领悟。且性情刚烈,颇有其伯父杨班候之遗风,同志中每兴难学之慨,故其名虽盛,其徒不多。
      澄甫先生(即梦祥先生之胞弟)架子开展而柔顺,手法绵软而沉重,所谓丝绵裹铁弹,柔中有刚,好太极拳者均欢迎之。但仍不愿与其推手者,每一发劲,辄被扑跌寻丈以外为弟子者仍难领受其内劲滋味。余常问澄甫先生,教人何必如此。先生曰,如此,无以示其劲,若随随便便,模模糊糊,尔等何必来,岂不徒耗光阴,虚靡金钱耶?十八年秋(1929年秋),杨澄甫先生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余常与推手。某次比演双按,杨老师顺势一扑,其手指并未沾着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隐隐作痛多时。
      照常理而论,手臂既未接着,何来疼痛之感,殆所谓拳风者耶?余询之杨老师,杨曰:内劲耳,气耳。 余至今仍不解其所以然也。据田绍先先生(即田兆麟)说,当年学习时,以拳劲击杨健侯老先生之腹,老先生腹一鼓,田已跌出庭外。而老先生仍安坐椅上,手持烟筒,呼吸如常,若不知有所举动者。后与澄甫比试被击于右肋而痛于左肋者月余。凡此种种,皆为技术上不可思议之事也。然考绍先之工夫,其手法之妙、出劲之沉,实非普通太极拳师所能望其项背。余非为其宣传,凡习太极拳有历史者,莫不知田绍先为太极拳名家也。他和武汇川(1890-1936)、褚桂亭 (1892-1977)、陈微明(1882-1958)、董英杰(1897-1961)诸君,同为澄甫先生入室弟子,行道于南北者亦有年,声誉籍籍,颇为 社会上人士所钦仰而手法各有不同理论亦各有其是。其它私淑者可知矣。以上所说拳法,各有特长,各尽其妙,不能从同,亦不能强同,其中并无轩轾可分,在学者 更不得是此而非彼。要知种艺术,能立千年而不废,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其中确有不可磨灭之精义,令人莫测之妙用存焉。
      据以上情况,无论系何师,一家所传,一人所传,其动作多少,皆不能同,亦不必尽同。不仅太极拳如此即弹腿一门有练十路者有练十二路者。此为回教门之 艺,尚且有两种之分。又若少林门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传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论总须一致,设或理论不同,则其宗派显然有别,不得谓 为同门矣。以此质之海内专家以为如何?
      练拳一:练太极拳全套架式,每日学一二式,继续不断,以常人资质,约月可以学全。须经两月之改正。再加月之苦练,共计四个月,其式样姿势,即离开师傅一年,可以不致变换。若仅一月光阴,粗知大略,不经改正,则不得谓之学会。因稍有间断,其方向与动作早已走变矣。但每日仍须复习,不可间断,若每日两遍, 能使纯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过不忘而已。
      练拳二:学习拳架,自第一动起,至末尾止,谓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式式皆要紧密周到,而且要轻灵沉着,无有一式可以随便,无有一式可以丢顶。丢者离也,顶者僵也。四肢百骸从轻,从绵,从柔,轻而不可忽,绵而不可断,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劲,此所谓顶,便离太极门径矣,初学者切宜注意之。
      练拳三:练太极拳趟,其经过时间是愈长愈妙,有练一遍需40分钟以外者。练慢之后,亦需练快,有以几分钟内练完也有更快练法的。无论慢快,总以均匀为 贵。谱曰:“无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初学之人练一遍,最少八分至十分钟。如经过五六年后,工夫略深,即可练快,惟须式式到家,不可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式分三种:初练宜高架子,继则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裆平),再则功夫日深,逐渐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从工夫上来,不可强求,否则弊病百出,无益于学者。
      练拳四:练架子外面注意动作务使均匀,谱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部呼吸亦要均匀,若无事然。万勿并(编者:疑为“屏”字,有待高明释 疑)气,心意不可呆滞,谱曰:“精神能提得起而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此外,各变劲工夫,例如本系提手上势之劲,一变而为白鹤亮翅之劲,再变而为搂膝拗步之劲。各式各气,各式各劲,由此式而变彼式,交接之后,换式换法,换法换意,由换意而换气,由换气而换劲。此中变换转动之间,与学者内部之意气运用外部之四肢伸转开合有极大关系务须依照谱中各论,而适合之。
      练拳五:所谓增工夫者,即学者之气,日渐增长,不致气喘身摇,手足日渐轻灵,腿腰日渐柔顺,手掌足底日渐增厚,头部与两太阳穴日渐充满,精神充足,思虑周到,发声洪亮,耐饥耐寒,能镇定,能任劳,饮食充分,睡眠酣适等等。
      练拳六:修养拳技、拳法,虽皆有益,而学者,身体亦有相宜,乃有博学与选学之分别。如年富力强、环境许可者,不妨由博而约,各家门径,均可涉猎,结果则专修门。若年事已长,且有业务关系者则选其与己相宜者习练之,易于得益也。
      练拳七:例如身躯肥大者可学通臂拳、摔角等技;如身材中等而强壮者,可学搓角拳(编者:不知此系何拳,疑为“戳脚”之讹,待考)、八极拳、太祖拳,形意拳等技;如身体轻灵小巧者,可学地躺拳、猴拳、醉八仙拳等技,如年事已久、身体柔弱者,可学八卦掌、太极拳、金刚十二法等技。中国拳技繁多,今余不过举其大概而已。
      练拳八:专练拳架,是为运动卫身之术,修己之事也。学推手与散手,为攻避之法及练劲之术,敌人之事也。若年事已久,身有宿疾者,专练拳架,亦可却病延年。如年力富强,环境优裕,尽可专聘名师,为升堂人室之研究。
      练拳九:据友人云,太极拳中各式,实兼备各家拳式,全套中有八种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又有八种劲如退步跨虎为开劲,提手上势为合劲,海底针为降 劲,白鹤亮翅为提劲,搂膝拗步为进劲,倒撵猴为退劲,抱虎归山为右转劲,肘底看锤为左转劲。又有八种式,如十字手、少林门为平马式;搂膝拗步,少林门为攻 步式;下势,少林门为仆腿式;金鸡独立少林门为独立势;手挥琵琶,少林门为太极式;搬拦捶,少林门为坐盘式;栽捶,少林门为麒麟式;跨虎,少林门为悬脚 式,共为八式。无论何种拳法,总不外此八式,故称拳师为“把势者”,实即八式之讹也。《八快歌》:行如风,站如钉,升如猿,降如鹰,捶赛流星,眼如电,腰如蛇行脚赛钻”。传统太极拳除八法八式之外,尚有八腿,如翅、蹬、起、摆、接、套、衬、采。清末时所练者仅有四腿,如左右翅脚(即踢脚)、转身蹬 脚、二起脚、摆莲脚。现在竟致仅练翅、蹬、摆三脚,其它四法更无所闻。如接者,见敌腿来时,以我之腿,接敌腿而踢之,才谓之接脚。套者,见敌腿来时,套出 而踢之。若敌从左方踢来,我套在右方踢之,若敌从右方踢来,我套在左方踢之,谓之套脚。衬者以我之脚踢敌脚内侧方,如衬其内,谓之衬脚。采者,即以脚横斜 而采之,用在敌来我侧方时踢之,谓之采脚。此四脚极不易练,亦不易用,须有长久单练工夫为之辅助,不然不能应用自如。后来般教太极拳者,困不能使人人普遍 学习,且年长身弱之人,实难习练,故除去之,但其应用之巧妙,踢法之齐备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踢腿要领:有“直、起、风、波“四字。直者,踢腿蹬脚,无论向前向侧,总须要直,若不挺直,不能贯彻功夫;起者:高也。踢腿蹬脚,皆要高。能高可满足 企图,最小限度,也得踢过腰,练时能高,用时可以如意,风者:踢出蹬出时,央而有风声,此言其快不快无风,即不能出劲;波者:踢出之腿自腰际至脚尖,有波 浪形状,表示腿劲贯到脚尖之意。有此四字,可以称踢脚要领齐备。不仅太极拳如是,无论何门何拳,基本要领,莫不如是,踢脚和踢腿不同,以脚尖、脚边、脚掌 击人者,谓之踢脚蹬腿。以腿之全部打人或以腿之后跟打人者,谓之踢腿,其要领同。据此道中人云:“手如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八式无真假,指上便打下 ”,足见用腿之重要矣。
      练拳十:习练拳术,最要注意手眼、身法、步五大项。所谓手者,即掌、拳、肘和腕等动法;所谓眼者,即左顾右盼,或向上向下等看法;所谓身者,即肩腰胯 等动法,如含胸拔背、转换等等;所谓法者,即拳术各种名式,如太极拳中各名称红拳中各名称、花拳中各名称,各拳各路,各套各法,不胜其述,要皆拳路中打人 之方法也;所谓步者,是练拳人最易疏忽而最重要之事,步为根基,快速在步,稳固亦在步,着与不着在步巧与不巧而在步。此道中人曰:“手到脚不到,自去寻苦 恼,低头与弯腰,传授定不高”,此两句话,五种方法皆说到矣。
    吴永霖注:到此为止,这些文字黄元秀老先生所写的太极拳要义。笔者在1964年11月住上海数月,帮助褚老师在人民公园教拳(晚上7:30-9:00,教 形意拳)时,休息天在褚老师家中所抄录数据的一小部分,那时拳书买不到。只有抄录,我借抄的书有许多本。当时顾留馨老师要褚老师将传统形意拳教出来,褚老 师因年事已高(73岁),就要我代为上课,由顾老师指派干事组织学员。我教十二形三个月,授课时褚老师亦在场。


    IP属地:江苏2楼2017-12-06 13:50
    收起回复
      【太极拳】起承转合藏玄关 太极真功从此传---吴永霖
      武禹襄(1812年~1880年),一代太极名家,其拳艺传自清代杨禄禅(1799年~1872年)。武禹襄系文人习武,因此,他将文学上“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融进了太极拳艺术,创造出武派太极拳。先贤曾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取长补短,殊途同归。传统太极拳的拳架设计,每一势都含有起承转合的技术内涵。发势为起,接引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接,绵绵不断,内劲渐渐蓄足,精神静养团聚,周身轻灵松柔,行拳时如行云流水,既沉稳又轻灵。其中松沉之劲如果结合呼吸练习时,起承为吸,为合,为蓄,迅速转合即为呼。为开,为发。主次、先后、蓄发、收放,务必在练习时细心体会,辨别清楚。练拳以心静、意领、身正、松沉、柔顺、圆活、连贯、舒适、协调、自然为好。下面试举杨式太极拳中揽雀尾的拥捋两式为例,略加阐述。
        掤式是以向前、向上、向外的内劲来迎接对方来力,用掤圆松柔的曲线或弧线,用高度的灵敏度来感知对方的前臂或躯体的任何部位,此时为起,为承,或互相沾粘,或仅触及皮毛,以最小而又轻柔的点来探听对方来力的轻重、大小、方向、速度,务求同步,昕准他人来力,这是起承。而转合是以起承为基础,根据对方的虚实,发劲击出对方。此式单练时,由生到熟,熟能生巧,一气呵成。功夫纯熟后,于使用者而言,是极其自然的事。搭手便是,触手即得。
        笔者回忆自己的老师褚桂亭先生,推手时起承得手,立即转合发劲。旁观者甚至看不清先生用劲,只见搭手即出,被发者已跌出丈许,人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有劲敌用力抗衡,则反而被发出更远。如果褚老师加上挤法,则被发者两腿腾空而起,跌出十几米之外,似拍球一般,妙不可言。此为笔者亲见,绝非虚构之言。太极拳运动,在练习者内部是一呼一吸,在外部则是起承转合。诚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云:“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当然,练习者没有相当的功夫是修炼不到这个境界的。
      至于呼吸,正如郝月如父子所说。“一吸气贴脊背,一呼气沉丹田”。杨氏太极拳的气沉丹田,是以意引导内气自然而然地沉落到丹田。陈氏也是同样的原理,只是多了一个内转而已,同样是通过松腹转脊达到气沉下丹田。习拳者当先求一式娴熟,等一式单练时气沉丹田做对了,再习下一式。总之当以松沉柔顺为好。气沉丹田才能练习发劲,陈氏太极拳有发劲的练法,而杨氏太极拳没有,明师授徒也是择人而传。习此上乘功夫,须等丹田有真气出现,出现真气的时间各人有快有慢。丹田气壮,即骨外的一层膜有了真气,董英杰称之为流动物。真气是靠练拳或站桩练出来的,长期练习都可达到此效果。气壮之后,以意导气,气随意走,意到气到。太极拳尚轻沉,只轻而不沉则是练而不对路,能沉才是功夫。有了沉劲,还须轻灵圆活。
        总之,须多练拳多推手。陈氏太极拳第一式金刚捣碓起式也是起承,是极轻极灵的推手式,也就是接触敌之来势迅疾转合而攻之的应用疗法。陈鑫说的“夺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即听准对方来力,一待有利时机,即以我顺之势,立即转关发放。转关是转合之势,即转即合,合为呼、为开、为发、是发放抛掷,是攻击对方的应用式。一个起承转合,也就是太极拳一式的应用技巧,也就是一合一开,一收一放,一吸一呼。此种方法要在日常练拳推手中专门训练,体悟实践要下大功夫,要艰苦练习,始而有得。推手即是练拳,练拳即是推手,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平时练习拳架要多多考虑“起承转合”四个字的应用。转换变化在自己的功夫如何。如果功夫不到,则发放劲时必然不准确而无效。如果功夫到了,则发人是非常灵验的,不差丝毫,准确无误,一旦搭手,立即可以发放。只有在单式单操练妥,始可应用,否则不灵不准。
        武禹襄作为一代宗师,文武全才,实属难得。文武之道,互用互补。太极艺术,学无止境。笔者不才,从褚桂亭先生习拳有年。褚师倾心相授的内丹练习法也存在着“起承转合”。褚师云:“精养灵根气养神,积精累气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知者传授须择人。”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笔者不敢自秘,特书之于众,与太极拳爱好者共勉。兹将具体的转合式绘图,说明传统太极拳的“起承转合”是以意行气。另绘制丹田潜转图(下丹田在关元中极的部位)8幅,说明四正四隅的位置和做法,请读者细悟之


      IP属地:江苏3楼2017-12-06 13:51
      回复
        好贴点赞!!!


        IP属地:广东4楼2019-08-28 23:21
        回复
          好!!!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8-28 23:44
          回复
            呵呵,原来话到头全是一个样。我也是中土不离位。一个字都没差。


            IP属地:山西7楼2019-08-28 23:51
            回复
              写得太好了。很多内容我都分享到了我们的群里。给大家学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8-29 08:12
              回复
                多谢分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08 08:04
                回复
                  大家都觉得好。我也说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9-08 16:2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9-08 19:06
                    回复
                      好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08 23:50
                      回复
                        骗子为了不劳而获,意图忽悠更多人上当受骗,挖空心思拉帮结派,阿谀奉承相互吹捧,危害社会!


                        18楼2019-09-09 13:10
                        回复

                          楼主写得好,点赞


                          IP属地:河南19楼2019-09-09 17:41
                          回复
                            丹田潜转图


                            20楼2019-09-11 08:26
                            收起回复
                              好贴,


                              IP属地:内蒙古22楼2019-09-11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