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了一篇文章,感觉很有深意,分享给大家。这篇文章虽然是写给传播学学生的,但我觉得这种意识适合于每个网民,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谁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就造成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而理性是最难得的,这也跟我们每个人的阅历有关,所以不妨让我们潜心读一下这篇文章,然后关注一下文章中提到事件的发展,也许很多事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想当然,下面是文章正文,欢迎吧友们积极讨论,发表见解。
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
11-23 21:30
最近幼儿园的几起案件令人发指,值得关注。但是我一直都没发言,原因是,我还看不清楚这个事情是什么。但是我感觉到,许多同学已经开始激烈讨论了。
我说句话,新闻传播学同学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冷静应对,就事论事,作为潜在从业者,要去。不要盲目的扩大背景,不要臆想,不要失焦。对于信源,要认识到单方面信源不一定有可信度,还有就是,单一的文字不是实锤。如果有情绪,有诉求,应该尽可能明确,而不是盲目扩大。
估计很多同学看到冷静这两个字,已经觉得要回复,觉得我冷血了。
但你觉得情绪到位了,就有助于解决问题吗?我说几个方法,其实用情绪来引导你,然后再打倒你,还真的比单纯封杀你容易。这个方法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断使用了,真是杀人不见血。
“预防接种” —— 就是传播学说服里面的免疫法,给你一段被歪曲,被夸大的事实,等发酵差不多了,然后再出来辟谣,说你这里,那里事实有问题。再利用这个细节把你整个舆论推翻,反转。让你百口莫辩,“刺死辱母案”不就是这样的吗?
“议程失焦” —— 就是传播学中的议程二层设置,让你从一个事件不断扩张议程,不断改变议程。从一件小事开始,一下争论细节,一下谈到体制。男女就谈男权,官民就说体制。反正男权也好,体制也好,只要不涉及具体的人是谁,实际上是毫无杀伤力的。而真实的罪犯就这样滑过去了,江歌案不就是这样的吗?
“议程麻醉” —— 就是麻醉功能,把一件又一件的新事件抛出来,让你每个事件都关注,每个事件又关注不过来,老的事件还没处理完,新事件又来了,一件又一件的让人眼花缭乱,你一年下来觉得自己关心了很多事情,可是回想有多少跟到最后了?北电的事不就是这样吗?
“鸡汤框架” —— 就是框架法,所有的事最后都归结于一点“你不努力”。姑且不说个人品格和管理环境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在北京上海买房也会受到灾害。而且最关键的是,它这种你不努力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把个人和群体隔开,引诱中层底层互相攻击,这样社会问题的舆论就没法形成合力。
“渲染悲观” —— 和上面很类似,动辄讲移民,体制,你国如何如何,西方如何如何,焦虑如何如何,中产如何如何惨。一句话,中国99%的人是无法移民的,也不可能成为顶层的。所以这种言论好像是在抨击黑暗,实际上就是一种麻醉剂,让人听了精神一散,两腿一蹬,干脆什么也别做了,挨着吧。这种事很多人每次都在宣传,可以说危害最大。
“请君入瓮” —— 把这个事情往敏感话题上引,然后顺理成章的全网删除。幼儿园事件我看这个正往这条路上走。
这些招数很多,还有一些更常见的,比如扣帽子,聘水军。我个人希望公众,舆论压力要持续,要坚定,但切口要小,不要给人以删除的借口,不要恶搞,不要散布悲观的调子。如果可能的话,追问真相,持续进攻,永不遗忘。如果公众做不到,希望新闻传播同学能做到。
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
11-23 21:30
最近幼儿园的几起案件令人发指,值得关注。但是我一直都没发言,原因是,我还看不清楚这个事情是什么。但是我感觉到,许多同学已经开始激烈讨论了。
我说句话,新闻传播学同学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冷静应对,就事论事,作为潜在从业者,要去。不要盲目的扩大背景,不要臆想,不要失焦。对于信源,要认识到单方面信源不一定有可信度,还有就是,单一的文字不是实锤。如果有情绪,有诉求,应该尽可能明确,而不是盲目扩大。
估计很多同学看到冷静这两个字,已经觉得要回复,觉得我冷血了。
但你觉得情绪到位了,就有助于解决问题吗?我说几个方法,其实用情绪来引导你,然后再打倒你,还真的比单纯封杀你容易。这个方法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断使用了,真是杀人不见血。
“预防接种” —— 就是传播学说服里面的免疫法,给你一段被歪曲,被夸大的事实,等发酵差不多了,然后再出来辟谣,说你这里,那里事实有问题。再利用这个细节把你整个舆论推翻,反转。让你百口莫辩,“刺死辱母案”不就是这样的吗?
“议程失焦” —— 就是传播学中的议程二层设置,让你从一个事件不断扩张议程,不断改变议程。从一件小事开始,一下争论细节,一下谈到体制。男女就谈男权,官民就说体制。反正男权也好,体制也好,只要不涉及具体的人是谁,实际上是毫无杀伤力的。而真实的罪犯就这样滑过去了,江歌案不就是这样的吗?
“议程麻醉” —— 就是麻醉功能,把一件又一件的新事件抛出来,让你每个事件都关注,每个事件又关注不过来,老的事件还没处理完,新事件又来了,一件又一件的让人眼花缭乱,你一年下来觉得自己关心了很多事情,可是回想有多少跟到最后了?北电的事不就是这样吗?
“鸡汤框架” —— 就是框架法,所有的事最后都归结于一点“你不努力”。姑且不说个人品格和管理环境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在北京上海买房也会受到灾害。而且最关键的是,它这种你不努力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把个人和群体隔开,引诱中层底层互相攻击,这样社会问题的舆论就没法形成合力。
“渲染悲观” —— 和上面很类似,动辄讲移民,体制,你国如何如何,西方如何如何,焦虑如何如何,中产如何如何惨。一句话,中国99%的人是无法移民的,也不可能成为顶层的。所以这种言论好像是在抨击黑暗,实际上就是一种麻醉剂,让人听了精神一散,两腿一蹬,干脆什么也别做了,挨着吧。这种事很多人每次都在宣传,可以说危害最大。
“请君入瓮” —— 把这个事情往敏感话题上引,然后顺理成章的全网删除。幼儿园事件我看这个正往这条路上走。
这些招数很多,还有一些更常见的,比如扣帽子,聘水军。我个人希望公众,舆论压力要持续,要坚定,但切口要小,不要给人以删除的借口,不要恶搞,不要散布悲观的调子。如果可能的话,追问真相,持续进攻,永不遗忘。如果公众做不到,希望新闻传播同学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