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吧 关注:15,743贴子:138,140
  • 0回复贴,共1

市场经济是边际按劳分配制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基本原理
  按劳分配曾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按劳分配和以其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曾是上个世纪初先进国家的主流意识,后推广到全世界。但现在很少有人提了,在西方国家已经被福利主义所代替,在东方及第三世界经历过苏式国家社/会/主/义(或说苏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地区,人们同样不好意公开谈论这个概念了,可能是与那些贫穷落后的荒唐记忆有关吧。相比于按劳分配这一价值目标,人们宁可去谈论甚至坚持国有企业和公有制经济的合理性,而这些其实本来只是服务于按劳分配这一价值目标的一种技术手段的实验而已。
  按劳分配之所以曾经风行全世界乃是因为其简洁而又无懈可击的基本原理。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作为一个群体要在这个严峻的世界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创造出自己所需的财富,不断的花费努力去改善生存环境。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其愿意耗费体力于财富创造呢?这就是按劳分配——也就是说谁对社会的贡献大,那么谁就获得的财富份额多。与按劳分配相对立的是不劳而获,按劳分配就是要消灭不劳而获和少劳多获。从这个角度看苏式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低效,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即使不是有意的也在客观实践中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而希望通过道德说教来激发人们的劳动欲望的做法更是对ma克思思想的彻底颠覆。
  上述按劳分配原理的逻辑是如此简洁,从经济学原理上是如此无懈可击,同时又符合由绝大多数劳动者所构成的道德标准。那么为什么现在却又如此被冷落了呢,这就要从后来长达一个世纪的悲剧性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来说起了,这一悲剧性的实践之所以失败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封建历史文化原因、自私的人性、官僚统治阶级的形成演变等,但从马克思观察社会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学发展的落后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当然这不是我个人看法,科斯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青年,后来所谓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的看法也是如此。张五常更以《经济学为什么失败》来评价乏善可陈的经济学发展史。马克思半生致力于经济学研究,但其后人不争气,把其经济学弄成了煽动造反的空洞政治口号。而其所批判的庸俗经济学家就更不能指望了。
  那么现在我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就是因为东西方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很多经济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背离,就如同当初苏式社/会/主/义当初所做的那样。
  2.古典经济学的发现与疏漏
  现实中的财富分配方式有很多种,在古代的等级特权社会及现代社会的家庭或类似团体内部财富是依照特权人的意志来分配的,比如在家里有限的收入是给孩子报学习班,还是请朋友唱KTV,还是给老婆买化妆品,完全取决于你好你老婆之间谁掌握财政大权(说笑)。
  现在我们先只关注私有产权下的市场分配机制,谁让经济学诞生之初这种机制就是社会的主流分配机制呢?根据古典经济学学问,主要是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贡献,说商品市场中商品是依照劳动价值等价交换的,这种说法只承认了生产要素中劳动对交换价值(决定价格)的贡献,而完全忽略了资本(死劳动)和资源对交换价值的贡献,也就是说商品交换环节对资源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是零。
  学习过现代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要素的收入取决于其对收入的边际贡献,这是一个不容有错的套套逻辑。因此这两个理论是明显矛盾的,难到是这些古典大咖们真的犯了如此低级愚蠢的错误吗,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说别人愚蠢是件高风险的事,弄不好只会暴露自己的愚蠢。
  首先真正完整了解马克思理论的人应该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已经非常明确的否定了真实商品市场中商品按等劳动价值的说法,那么是不是马克思自相矛盾呢?当然不是,而说说商品等劳动价值交换是有前提局限条件的。
  不管怎么说在古典经济学大咖眼中,劳动与资本和资源者两个生产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的,劳动明显地位特殊。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现实中脱离劳动的纯粹资源是没有的,而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从价值(与效用相对的代价)角度看更被认为是劳动的储藏形式(死劳动)。用现代经济学边际分析法角度看,资源的边际供给,取决于边际资源所需耗费的劳动成本。反过来说也就是资源的边际收入,全部是购买劳动的成本,构成了劳动的全部收入。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资本。
  但这种边际上成立的理论,却并不适用于平均值(如前所述,资本论第一卷那样说是需要加上严格的局限条件的),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说石油或者粮食的价格取决于其生产的边际劳动成本(工资支出)是基本正确的,那么说现实中石油或粮食的平均价格取决于其平均劳动量,那就是胡说八道了,也是和常识背离的。
  结论:从边际上看市场机制是按劳分配的,但在市场分配机制下平均收入或总收入并非是按劳分配的。
  马克思注意到了隐藏在按劳分配表面下的不按劳分配实质,体现了马克思的洞察力。但其通过将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分离,并认为劳动要素市场不是等价值交换(或者说是按照劳动力价值交换),这种看法虽然相较于李嘉图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依然是有局限的,这局限就是需要劳动力处于绝对过剩的情况下。虽然马克思在第三卷中也提到了劳动短缺情况下的收入分配,但只是把其当成插曲而非主流,也未对上述局限进一步更明确的说明。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资本论的后两卷只是未正式完工的手稿还是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但由此也确实为那些自封的马克思“正统阐述者”截取和歪曲马克思理论留下了巨大的方便。
  3.背离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
  在前面两部分中我分别介绍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私有制市场经济这两种主流经济制度是如何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背离按劳分配原则,从而阻碍社会财富创造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进而沦为被革命的对象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总是采取这些不好的制度安排,这在表面上明显背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与哈耶克的社会自发秩序进化原理相矛盾。
  群体达成共识的难度是与人数成正比的,因此越是庞大的社会越是倾向于用最简单的原则来治理。否则就会纷争不断天下大乱。在按劳分配原则真正成为主流意识之前,社会主要采取的基本原则是一切土地归国王贵族的封建产权原则及人权平等原则下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产权原则。前者不管是在边际(只在局部边际上按劳分配,比如固定或分成租金下佃农的收入)上还是在总量上都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后者在边际上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包括资本家和地主的边际收入)。正如张五常所言支配人的行为的是边际量,因此这个“边际”按劳分配对激励社会财富生产很重要。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封建产权制度的意义——存在即合理的,因为在某些局限条件下财富创造并非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制约财富生产的首要短缺要素不是劳动而是土地时。有些时候必须为了社会稳定而牺牲财富生产效率,这对统治者来说尤其现实,何况没了稳定在高效的财富生产制度都是泡影。
  正是因为原教旨的私有制市场经济只是“边际”按劳分配,因而社会财富的分布规律并不服从人类智商的纺锤型分布规律,因此出现两极分化。某些人(如以张五常正统解释人自居的李俊慧)认为私有产权的市场经济下社会财富一定是按人类智识成纺锤形分布,不知道是缺乏常识还是缺乏逻辑。庞大的赤贫阶层的存在促使19世纪后期新潮社会主义者不在满足于形式上的人权平等,和边际上的按劳分配,进而追求总量上的按劳分配。这个目标总体上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的,但在实践上却用错了方法走错了路,这就是失败的斯/大/林式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实践。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实现按劳分配,反而以奖懒罚勤的方式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人/民/公/社的实验就更极端了,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现实的情况似乎是基于任何一种易于操作的原则(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交换原则,全部生产资料公有下的按工时取酬)上的制度,都会在某些方面接近按劳分配的原则的同时,又在另外一些方面背离。按劳分配原则似乎注定不是那么易于操作的(这是废话,否则早就实现了)


IP属地:北京1楼2018-02-01 12: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