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是我最喜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其次是田连元。最近评书艺术不是好年景,田先生去年出了车祸,痛惜爱子,万幸他本人已经重回舞台了;谁料还在正月里,袁先生就驾鹤西归。微信上看到这条新闻,我惊呆了,良久缓不过来。
我是听着袁老的评书长大的。小时候听他的现代书多,《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长大以后,他的袍带书和短打书我几乎每一部都听过不下三遍,《三国》更是把电台版和电视台版都听了超过十遍。
下面,我这个忠实听众就谨以小文,纪念这位可爱的老艺术家。
◎袁老的书有味
袁老的拿手好戏是《三国》,他把一部《三国》读透了。
入门级的听众,听他的1980电台版,绝对是规规矩矩按书讲故事,365回从桃园结义说到三分归晋;
高级听众,听他的中篇,《长坂雄风》单说赵云,《群英会》《三气周瑜》连着把最精彩的赤壁之战讲下来;
骨灰级,自然要看365回电视评书,虽然仅从孟德献刀说到刘备称汉中王,却是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他的《三国》戏味浓郁,这得益于他幼年的科班底子,充分体现出京剧与评书这两大民族文化瑰宝的触类旁通。《三国》是入戏最多的名著,几乎所有重点段落都有名剧,袁老表现三国人物带身段、带眼神,甚至带着戏腔。个中滋味,只有爱听评书又懂戏的人才能品出来,才能乐在其中。
袁老的书幽默味浓,他的幽默非常高级,臻于大雅,雅俗共赏。
他说《封神演义》:“女娲娘娘不在女娲宫,女娲娘娘去哪儿了?去天宫开会了。谁召集的会?玉皇大帝,与会的是三位: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敢情女娲娘娘是给扩大进来的。”
他的《金钱镖》一开篇,说大侠俞剑平隐居在云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过去这地方,可出过一位了不起的……佛爷,谁呀?就是那……孙悟空啊。”
还有《三气周瑜》说吴国太:“这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人家天天读书看报,对这个国际国内的形势非常熟悉。”
真正的幽默,不胳肢人,而是让人会心一笑,舍不得忘。
◎袁老的表演功力深
尤其爱听袁老晚年的书,嗓音略有沙哑,却比年轻时更浑厚,我想这与余叔岩、杨宝森的“云遮月”那种沙沙的嗓音同理,让人听着舒服。
他的气口好,尤其是大段的“赞儿”,英雄赞、骏马赞、兵器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背大段的贯口不难,难的是那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感情之充沛饱满,一个人一张嘴,能勾勒出无比波澜壮阔的场面。
说《单刀赴会》:“鲁肃举目远望,只见从远处里飞来一条大船。‘哗——’这条大船高扯帆篷,是乘风破浪!船头上有一把大椅,铺着一张老虎皮,上边端坐一员大将——面如重枣,蚕眉凤目,五绺长髯,头戴一顶软巾,金抹额二龙斗宝,正当中一颗明珠珠光四射,身穿绿缎色锦袍,掐金边走金线,海水江牙,款片云锦。身旁站着一员大将,就是那周仓,手捧青龙偃月刀,日光照江水,江水照宝刀,宝刀映红日,光闪闪明亮亮冷森森逼人之寒,好一派腾腾杀气凛凛威风!关云长只身入虎穴,单刀赴会!”
说《水泊梁山》鲁智深出场:“由打树林子里头,走出一个和尚。好和尚!见此僧身高丈二,膀阔三停,面皮黑黑中透亮,一双扫帚眉七叉八叉插入额阙鬓边,大环眼,黑眼珠特别大,白眼珠特别小,黑眼珠把白眼珠都挤没了,挤成一道线儿,人家说这样的人呐,胆子大。通关鼻梁,四方阔口,大耳垂伦,身上穿着青僧衣,白护领,腰系丝绦,大红中衣,白袜子,开口僧鞋。在左肋下带着一把戒刀,绿鲨鱼皮鞘,金吞口金兽面儿金饰件儿,大红的刀袍三尺多长,随风直摆。斜肩带背背着十八颗人面骷髅骨的铁素珠,一颗四斤沉,拿鹿筋穿的。手提一条镔铁禅杖,一百二十斤沉,那月牙方便铲的铲头二尺多长、半尺多宽,铮明瓦亮,两边铸着金环哗愣愣山响,下边那大月牙子有半拉胶皮车轮那么大,好家伙呀!这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听着书,看袁老的身上,那刀枪架子,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出不来的。还是那句话,学戏的幼功是基础。
◎跟袁老学说话
有人不喜欢他的书,说口头语儿多,“这个那个”的缀字多。我恰恰喜欢这种风格,慢吞吞的,不紧不慢,拉家常似的。随心所欲,不逾矩。音调不高,但厚重沉着,充满着自信。
听着随便,大原则上从来不含糊。评书艺术的大原则,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大原则,那个魂儿是忠孝、仁爱、侠义、善良。评书教人学好,评书的语言可以化用到工作生活中。沟通思想,表达诉求,化解矛盾,辩解是非,我跟着袁老学说话,受用无穷。
袁老走了,86岁,但依然留在每一个喜爱他的评书迷心里。上班路上、刷碗池边,我依然还用手机听着《三国》《封神》《水泊梁山》,听着这位老人不徐不沉,把那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是听着袁老的评书长大的。小时候听他的现代书多,《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长大以后,他的袍带书和短打书我几乎每一部都听过不下三遍,《三国》更是把电台版和电视台版都听了超过十遍。
下面,我这个忠实听众就谨以小文,纪念这位可爱的老艺术家。
◎袁老的书有味
袁老的拿手好戏是《三国》,他把一部《三国》读透了。
入门级的听众,听他的1980电台版,绝对是规规矩矩按书讲故事,365回从桃园结义说到三分归晋;
高级听众,听他的中篇,《长坂雄风》单说赵云,《群英会》《三气周瑜》连着把最精彩的赤壁之战讲下来;
骨灰级,自然要看365回电视评书,虽然仅从孟德献刀说到刘备称汉中王,却是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他的《三国》戏味浓郁,这得益于他幼年的科班底子,充分体现出京剧与评书这两大民族文化瑰宝的触类旁通。《三国》是入戏最多的名著,几乎所有重点段落都有名剧,袁老表现三国人物带身段、带眼神,甚至带着戏腔。个中滋味,只有爱听评书又懂戏的人才能品出来,才能乐在其中。
袁老的书幽默味浓,他的幽默非常高级,臻于大雅,雅俗共赏。
他说《封神演义》:“女娲娘娘不在女娲宫,女娲娘娘去哪儿了?去天宫开会了。谁召集的会?玉皇大帝,与会的是三位: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敢情女娲娘娘是给扩大进来的。”
他的《金钱镖》一开篇,说大侠俞剑平隐居在云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过去这地方,可出过一位了不起的……佛爷,谁呀?就是那……孙悟空啊。”
还有《三气周瑜》说吴国太:“这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人家天天读书看报,对这个国际国内的形势非常熟悉。”
真正的幽默,不胳肢人,而是让人会心一笑,舍不得忘。
◎袁老的表演功力深
尤其爱听袁老晚年的书,嗓音略有沙哑,却比年轻时更浑厚,我想这与余叔岩、杨宝森的“云遮月”那种沙沙的嗓音同理,让人听着舒服。
他的气口好,尤其是大段的“赞儿”,英雄赞、骏马赞、兵器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背大段的贯口不难,难的是那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感情之充沛饱满,一个人一张嘴,能勾勒出无比波澜壮阔的场面。
说《单刀赴会》:“鲁肃举目远望,只见从远处里飞来一条大船。‘哗——’这条大船高扯帆篷,是乘风破浪!船头上有一把大椅,铺着一张老虎皮,上边端坐一员大将——面如重枣,蚕眉凤目,五绺长髯,头戴一顶软巾,金抹额二龙斗宝,正当中一颗明珠珠光四射,身穿绿缎色锦袍,掐金边走金线,海水江牙,款片云锦。身旁站着一员大将,就是那周仓,手捧青龙偃月刀,日光照江水,江水照宝刀,宝刀映红日,光闪闪明亮亮冷森森逼人之寒,好一派腾腾杀气凛凛威风!关云长只身入虎穴,单刀赴会!”
说《水泊梁山》鲁智深出场:“由打树林子里头,走出一个和尚。好和尚!见此僧身高丈二,膀阔三停,面皮黑黑中透亮,一双扫帚眉七叉八叉插入额阙鬓边,大环眼,黑眼珠特别大,白眼珠特别小,黑眼珠把白眼珠都挤没了,挤成一道线儿,人家说这样的人呐,胆子大。通关鼻梁,四方阔口,大耳垂伦,身上穿着青僧衣,白护领,腰系丝绦,大红中衣,白袜子,开口僧鞋。在左肋下带着一把戒刀,绿鲨鱼皮鞘,金吞口金兽面儿金饰件儿,大红的刀袍三尺多长,随风直摆。斜肩带背背着十八颗人面骷髅骨的铁素珠,一颗四斤沉,拿鹿筋穿的。手提一条镔铁禅杖,一百二十斤沉,那月牙方便铲的铲头二尺多长、半尺多宽,铮明瓦亮,两边铸着金环哗愣愣山响,下边那大月牙子有半拉胶皮车轮那么大,好家伙呀!这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听着书,看袁老的身上,那刀枪架子,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出不来的。还是那句话,学戏的幼功是基础。
◎跟袁老学说话
有人不喜欢他的书,说口头语儿多,“这个那个”的缀字多。我恰恰喜欢这种风格,慢吞吞的,不紧不慢,拉家常似的。随心所欲,不逾矩。音调不高,但厚重沉着,充满着自信。
听着随便,大原则上从来不含糊。评书艺术的大原则,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大原则,那个魂儿是忠孝、仁爱、侠义、善良。评书教人学好,评书的语言可以化用到工作生活中。沟通思想,表达诉求,化解矛盾,辩解是非,我跟着袁老学说话,受用无穷。
袁老走了,86岁,但依然留在每一个喜爱他的评书迷心里。上班路上、刷碗池边,我依然还用手机听着《三国》《封神》《水泊梁山》,听着这位老人不徐不沉,把那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