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故事:青涩稚嫩的岁月 回首跑校的往事
文/石家庄赞皇资讯 田村郑
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的社会现象随之改变着。现在的小孩们在村里上幼儿园和小学,家里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都是每天两次接送。想想这也是好事,学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不像我们小的时候,从小学至初中不用说每天家长接送,家长去学校的时间就很少。放学后的孩子们到处乱跑,家里开饭了还找不到孩子在哪儿。
出村上学都是走读生,那时候叫“跑校生”。家景好点的,自己骑着自行车上下学,差点的靠步行,上学提前一个小时往学校走。当时的学校放学,没有出现过,因为接送孩子出现交通拥堵。学生们都是结伴往家里走,偶尔有家长去接学生回家,觉得是挺新鲜的事。
学校没有食堂只供开水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我们那批学生踏上了六年制的头班车。因为村里没有六年级,上学就要跑到五里之外的都户村,我们成了跑校生。
来自都户乡的南潘、北潘、五里庄、田村、都户五个村庄的学生们,组成了六年级的大集体,和都户中学三个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共处一个大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食堂,有位老太太在中午烧上一大锅热水,把学生们带来的干粮,在蒸笼里热下,就是简单的午餐。蒸笼太小,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课余时间,都是抢着去蒸干粮,去晚了蒸不上中午就得吃凉馒头。
中午放学后,在教室里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集聚在一起吃饭,夹着家里带的咸菜,吃着馒头喝着开水,饭吃得津津有味。很少有人因为生活条件苦而抱怨。人多了难免有小插曲出现,因为装干粮的袋子相同,拿错干粮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同学间出现矛盾发生分歧,老师还得出面调理。
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几年以后还有不少学子步入高等学堂,为家乡挣得了一份荣誉成为一代骄子。没靠上大学的,靠着艰苦奋斗成为当地人羡慕的老板,有车有房的贵族。还有靠着自身努力加上后来深造,成为国家公务员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带着妹妹上下学
1988年,我升入了初中一年级。伯父家的小妹天资聪明,在12岁时就升上了小学六年级。在我们所有的姊妹中属她年龄小,每天的跑校路上的安全成为家里担心的事情。我比妹妹大三岁,小小男子汉自然成为妹妹的保护神,骑着家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妹妹上下学。
课余时间,小妹总会来班里看我,买点零食姊妹间共享。尤其是夏天,小妹总会买三支雪糕,兄妹两个在学校围墙的阴凉处分享着冰凉的美食。剩下的一支雪糕,小妹都会歉让我多吃一支。回家后说起此事,父母总会夸奖小妹乖巧懂事,说我这个哥哥当的“不合格”。虽然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妹妹遇到别的同学欺负,也会义不容辞站在前面,紧握小拳头,警告对方“你再欺负我妹妹试试!”
今年春节朋友聚会,席间相互介绍。曾经和妹妹同班的同学,看到我后就喊“你是小芳的哥哥”。他说:“当时同学们,都羡慕小芳有你这样的哥哥,让那些小女生们嫉妒死了”,哈哈的一场大笑拉近了距离,现场气氛火热了很多。
大姐的跑学生涯
大姐是伯父家的长女,也是我所有姊妹中的老大,她跑学期间和奶奶同住。每天清晨天不亮,她总是早早把奶奶家里的水缸灌满水,踏着星光步行去都户上学。“奶奶,我去上学了,剩下的饭你记着起来吃”,大姐临走嘱咐着奶奶。邻居的大婶夸奖大姐吃苦耐劳时,奶奶满脸地自豪。
奶奶家里没有高点的桌子,用多层土坯垫起的桌子和土坑持平,成了大姐学习的书桌。那个时候村里常是停电,暗暗的煤油灯下,常能看到大姐学习的场景。奶奶垫着小脚时不时用针拨弄烧短的灯芯,满意的看着学习的大姐。那时的我也会垫起小脚,看看大姐写些什么。“别动,一会姐姐给你讲个故事”,大姐阻挡我伸过来的小手好声安慰着。
去年春节前去赞皇中学接孩子回家,碰到了大姐也去接孩子。看到大姐,外甥女不住的在面前撒娇。“你看你现在多好,我们这么多人来接你回家,我上高中时可是没人接送”大姐对女儿讲起了往事。
大姐上高中时,都要带足了一周的干粮,自己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上下学。一个小姑娘面对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在县城上班的叔叔成了她唯一的依靠。所以,大姐和我父亲间有着特殊的亲情。
记得,2013年父亲在县医院治疗。大姐和大姐夫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看望,好几次大姐坐在病床前,眼含泪花流露着难以掩盖的心疼。尤其父亲病重时,她跑到医院走廊间,不断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偷偷捂着嘴哭。这份特殊的感情不断延续着,大姐对我们关心有加。时不时大姐回来看望我的母亲,尽管她顶着很多经济压力省吃俭用,但是总会送来些生活必须品,对母亲嘘寒问暖。大姐是知道感恩的人。
时光流逝步入中年,回想那段跑学的日子,感慨很多难以用文字描述。但是我们那种精神,足以鼓励现在的孩子们克服困难好好学习。流走的是岁月,那段记忆永远难以磨灭。
文/石家庄赞皇资讯 田村郑
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的社会现象随之改变着。现在的小孩们在村里上幼儿园和小学,家里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都是每天两次接送。想想这也是好事,学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不像我们小的时候,从小学至初中不用说每天家长接送,家长去学校的时间就很少。放学后的孩子们到处乱跑,家里开饭了还找不到孩子在哪儿。
出村上学都是走读生,那时候叫“跑校生”。家景好点的,自己骑着自行车上下学,差点的靠步行,上学提前一个小时往学校走。当时的学校放学,没有出现过,因为接送孩子出现交通拥堵。学生们都是结伴往家里走,偶尔有家长去接学生回家,觉得是挺新鲜的事。
学校没有食堂只供开水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我们那批学生踏上了六年制的头班车。因为村里没有六年级,上学就要跑到五里之外的都户村,我们成了跑校生。
来自都户乡的南潘、北潘、五里庄、田村、都户五个村庄的学生们,组成了六年级的大集体,和都户中学三个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共处一个大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食堂,有位老太太在中午烧上一大锅热水,把学生们带来的干粮,在蒸笼里热下,就是简单的午餐。蒸笼太小,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课余时间,都是抢着去蒸干粮,去晚了蒸不上中午就得吃凉馒头。
中午放学后,在教室里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集聚在一起吃饭,夹着家里带的咸菜,吃着馒头喝着开水,饭吃得津津有味。很少有人因为生活条件苦而抱怨。人多了难免有小插曲出现,因为装干粮的袋子相同,拿错干粮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同学间出现矛盾发生分歧,老师还得出面调理。
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几年以后还有不少学子步入高等学堂,为家乡挣得了一份荣誉成为一代骄子。没靠上大学的,靠着艰苦奋斗成为当地人羡慕的老板,有车有房的贵族。还有靠着自身努力加上后来深造,成为国家公务员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带着妹妹上下学
1988年,我升入了初中一年级。伯父家的小妹天资聪明,在12岁时就升上了小学六年级。在我们所有的姊妹中属她年龄小,每天的跑校路上的安全成为家里担心的事情。我比妹妹大三岁,小小男子汉自然成为妹妹的保护神,骑着家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妹妹上下学。
课余时间,小妹总会来班里看我,买点零食姊妹间共享。尤其是夏天,小妹总会买三支雪糕,兄妹两个在学校围墙的阴凉处分享着冰凉的美食。剩下的一支雪糕,小妹都会歉让我多吃一支。回家后说起此事,父母总会夸奖小妹乖巧懂事,说我这个哥哥当的“不合格”。虽然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妹妹遇到别的同学欺负,也会义不容辞站在前面,紧握小拳头,警告对方“你再欺负我妹妹试试!”
今年春节朋友聚会,席间相互介绍。曾经和妹妹同班的同学,看到我后就喊“你是小芳的哥哥”。他说:“当时同学们,都羡慕小芳有你这样的哥哥,让那些小女生们嫉妒死了”,哈哈的一场大笑拉近了距离,现场气氛火热了很多。
大姐的跑学生涯
大姐是伯父家的长女,也是我所有姊妹中的老大,她跑学期间和奶奶同住。每天清晨天不亮,她总是早早把奶奶家里的水缸灌满水,踏着星光步行去都户上学。“奶奶,我去上学了,剩下的饭你记着起来吃”,大姐临走嘱咐着奶奶。邻居的大婶夸奖大姐吃苦耐劳时,奶奶满脸地自豪。
奶奶家里没有高点的桌子,用多层土坯垫起的桌子和土坑持平,成了大姐学习的书桌。那个时候村里常是停电,暗暗的煤油灯下,常能看到大姐学习的场景。奶奶垫着小脚时不时用针拨弄烧短的灯芯,满意的看着学习的大姐。那时的我也会垫起小脚,看看大姐写些什么。“别动,一会姐姐给你讲个故事”,大姐阻挡我伸过来的小手好声安慰着。
去年春节前去赞皇中学接孩子回家,碰到了大姐也去接孩子。看到大姐,外甥女不住的在面前撒娇。“你看你现在多好,我们这么多人来接你回家,我上高中时可是没人接送”大姐对女儿讲起了往事。
大姐上高中时,都要带足了一周的干粮,自己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上下学。一个小姑娘面对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在县城上班的叔叔成了她唯一的依靠。所以,大姐和我父亲间有着特殊的亲情。
记得,2013年父亲在县医院治疗。大姐和大姐夫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看望,好几次大姐坐在病床前,眼含泪花流露着难以掩盖的心疼。尤其父亲病重时,她跑到医院走廊间,不断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偷偷捂着嘴哭。这份特殊的感情不断延续着,大姐对我们关心有加。时不时大姐回来看望我的母亲,尽管她顶着很多经济压力省吃俭用,但是总会送来些生活必须品,对母亲嘘寒问暖。大姐是知道感恩的人。
时光流逝步入中年,回想那段跑学的日子,感慨很多难以用文字描述。但是我们那种精神,足以鼓励现在的孩子们克服困难好好学习。流走的是岁月,那段记忆永远难以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