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领略数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充满活力。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在教学前,我提前一天在班里举行了一次打扫卫生的比赛——擦课桌,一组有六张课桌,每人擦一组,看谁擦得快?教学新课时,联系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做完总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四、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调动兴趣
从人的心理来看,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小学生尤是如此,因此,学生都有好强、好胜心,总希望取得好成绩,这种心理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毅力大增。
所以,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我的速度最快”、计算竞赛、抢答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利用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让学生获得选用最佳算法的本领。并对他们的作业要予以较多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为此,学生不仅会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五、善于总结,分享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扩展教学形式,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系施秉县XX学校教师)
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领略数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充满活力。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在教学前,我提前一天在班里举行了一次打扫卫生的比赛——擦课桌,一组有六张课桌,每人擦一组,看谁擦得快?教学新课时,联系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做完总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四、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调动兴趣
从人的心理来看,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小学生尤是如此,因此,学生都有好强、好胜心,总希望取得好成绩,这种心理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毅力大增。
所以,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我的速度最快”、计算竞赛、抢答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利用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让学生获得选用最佳算法的本领。并对他们的作业要予以较多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为此,学生不仅会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五、善于总结,分享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扩展教学形式,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系施秉县XX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