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先生艺术轶事之五:难忘大师的风范,为人既是艺术的师长,又是生活事业上的长者
原创: 隋锡君 思辨坊 前天
提起史艳芳在辽宁甚或在全国曲艺圈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原是辽宁卫视曲艺栏目的资深编导、制片人。现已退休。年轻时曾是沈阳曲艺团的演员,人长得端庄漂亮。
1979年,辽宁搞了一台曲艺节目,以沈阳曲艺团为主,又邀请了营口曲艺团的袁阔成先生,另外还有田连元先生参加,进京演出。
在“艺海追寻——袁阔成生平座谈会”上,史艳芳回忆说:这次进京演出,使我有幸结识了袁阔成先生,从此走近了袁阔成先生。原先袁先生的声名是如雷贯耳,只听说过,没近距离接触过。自打这次和袁阔成先生结识以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袁阔成先生作为艺术大家的风范。39年前,我还是个小姑娘。袁先生既把我当孩子,又把我当同事。当孩子是关心爱护我,当同事是平等的对待我,研究探讨艺术。所以,我既得到了袁先生生活上的关心,事业上的关怀,也得到了艺术上的影响和指导。可以说作为我来说这是一种偏得,是我的一个幸运。
譬如在生活上,袁阔成先生就教会我许多东西。自己原来在家里从小生活都很随意,不拘小节,更不懂场合上接人待物的礼仪。一次又见了袁先生,我特意带了好茶给袁先生沏茶,拿起茶杯,随意的就把茶杯盖里面朝下扣在了桌子上,袁先生就善意的告诉我,给客人倒茶,茶杯盖不能朝下扣着放,应该盖面朝下放。我一想可不是嘛!那样不是弄脏了,污染了茶水吗?那是对客人不礼貌,也让客人不舒服。这样一个倒茶的细节,关乎客人舒心不舒心的一个礼仪,我这才明白。
1985年,我进到辽宁电视台工作。到电视台后,我做了曲艺栏目的编导,这之前袁先生虽然早已开电视评书之先河,是录制电视评书的第一人,但辽宁电视台还没有和袁先生合作过。之前,辽宁电视台也曾有想做评书节目的想法,可台里没有懂评书的人,不能很好的和评书艺术家们沟通。我到电视台后,一和袁先生提议合作,袁先生特别高兴地应允,说愿意与我合作,因为我原来毕竟是一个曲艺演员,从曲艺团出来的,和评书艺术家有共同语言。
当时,我给袁阔成先生录制了《时迁大闹大名府》等评书。尤其是录制了全本的《三国演义》电视评书。这是我最感到有成就感的,为中国评书留下了袁先生最重要的评书影像作品。
在和袁阔成先生合作录制电视评书中,袁先生不仅对艺术一丝不苟,而且作为那么大的艺术家,却非常的谦逊。对我说:书,你听着哪块儿该少说,那块儿需要多说,你就吱声,咱就改进。所以和袁先生合作录评书特别愉快,别人录书都怕叫停,袁先生不怕!为评书艺术的精益求精,他不怕麻烦和费事儿挨累,更不是像别人常以为的那样:按编导的意见录制,认为是掉分儿。袁先生对待艺术的这种精神,特别令我佩服和崇敬。
袁阔成先生一直都鼓励我:年轻人要多学习多积累,在他的鼓励下,我在36岁的时候。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
袁阔成先生说:到北京学习生活了,我那儿就是你的家,别在外面吃那些小吃,到家里来有饭有汤的。他更是殷切地希望我能在曲艺艺术和电视节目艺术上多创新。他还鼓励我走向更大的舞台,研究生毕业后能否留在北京?进中央媒体?但当时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只能还是回到辽宁台。回到台里后,我按着袁先生的鼓励信念,创意做了一个新节目。袁阔成先生特别支持,不仅自己期期观看,还把陈志峰、王文华、田占义找到他家里一起观看,帮着提意见改进,使我很受感动。袁阔成先生不只是口头上鼓励,而且以实际行动亲历亲为、实实在在地在事业上关心我、支持我。
袁先生不只是在艺术上严谨和善于创新,有大家风范;对年轻后生关心提携。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做派上,高风亮节。虽然是从旧时走过来的评书演员。但他很摈弃旧社会江湖卖艺的那些所谓的“讲究”的陈规陋习。这些年来,曲艺尤其是相声界,又捡起了旧社会曲艺行帮的一些“讲究”,一些人见了面就说一些“黑话”。
袁先生从来不说。他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新社会、新时代、新时期了,那时的一些行话,现在用不着了!干嘛有话不敞敞亮亮地说啊?艺术上的那点事儿,你干嘛还藏着掖着的?这不是旧社会,靠这门儿本事吃饭。怕别人学了、偷了去?
说到这儿,还真就是这么个理儿!虽然说传统艺术,像评书、相声、鼓书等的传承,固然要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弟。但旧的习气,所谓的黑话,那些东西对艺术并没有什么直接的长进和效应溢出。很多都是旧社会那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产物。
如今,恢复发扬传统艺术,一些人不是在潜心研究艺术本身,而是先把行当的这些旧讲究、旧习气捡起来了,只热衷于此。不见他有什么自己创新的艺术作品。
还有的整天介见人就讲:他是谁谁的徒弟,谁谁是他的师父。更有攀亲带故削尖了脑袋拜干亲。只是仅仅讲究这些行习,能把评书或相声发扬光大吗?恐怕只不过是仅仅停留在攀附出来的人际关系上。
假若有真才实学,与之相配才好。虚度时光,浮浪沽名,有意义嘛?当然自己感觉良好,觉着在人前很风光、很有面儿。但观众并不因为你是谁谁的什么的报号,就买你的帐!就喜欢你。观众是冲你的作品去的,没有好作品,你就是天王老子的什么,也没用!而且反丢了你冠以的师父的脸,恐怕没有一个做师父的,愿意自己收的徒弟是这样的不肖。
古龙的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那武林前辈的王怜花,将武林秘笈‘怜花宝鉴’说是交托给李寻欢,不但要李寻欢替他保存,还想要李寻欢替他找一个天资高,心术好的弟子,作为他的衣钵传人呢!看看,找“天资高、心术好”的做徒弟,这都是天下做师父的心愿。若不是,***!那就是浮云一片了。
用作品说话,让艺术本身的魅力说话,那是干货!那才是你立身艺术舞台之本,更是扬名立万的籍以资本。
先生千古!
原创: 隋锡君 思辨坊 前天
提起史艳芳在辽宁甚或在全国曲艺圈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原是辽宁卫视曲艺栏目的资深编导、制片人。现已退休。年轻时曾是沈阳曲艺团的演员,人长得端庄漂亮。
1979年,辽宁搞了一台曲艺节目,以沈阳曲艺团为主,又邀请了营口曲艺团的袁阔成先生,另外还有田连元先生参加,进京演出。
在“艺海追寻——袁阔成生平座谈会”上,史艳芳回忆说:这次进京演出,使我有幸结识了袁阔成先生,从此走近了袁阔成先生。原先袁先生的声名是如雷贯耳,只听说过,没近距离接触过。自打这次和袁阔成先生结识以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袁阔成先生作为艺术大家的风范。39年前,我还是个小姑娘。袁先生既把我当孩子,又把我当同事。当孩子是关心爱护我,当同事是平等的对待我,研究探讨艺术。所以,我既得到了袁先生生活上的关心,事业上的关怀,也得到了艺术上的影响和指导。可以说作为我来说这是一种偏得,是我的一个幸运。
譬如在生活上,袁阔成先生就教会我许多东西。自己原来在家里从小生活都很随意,不拘小节,更不懂场合上接人待物的礼仪。一次又见了袁先生,我特意带了好茶给袁先生沏茶,拿起茶杯,随意的就把茶杯盖里面朝下扣在了桌子上,袁先生就善意的告诉我,给客人倒茶,茶杯盖不能朝下扣着放,应该盖面朝下放。我一想可不是嘛!那样不是弄脏了,污染了茶水吗?那是对客人不礼貌,也让客人不舒服。这样一个倒茶的细节,关乎客人舒心不舒心的一个礼仪,我这才明白。
1985年,我进到辽宁电视台工作。到电视台后,我做了曲艺栏目的编导,这之前袁先生虽然早已开电视评书之先河,是录制电视评书的第一人,但辽宁电视台还没有和袁先生合作过。之前,辽宁电视台也曾有想做评书节目的想法,可台里没有懂评书的人,不能很好的和评书艺术家们沟通。我到电视台后,一和袁先生提议合作,袁先生特别高兴地应允,说愿意与我合作,因为我原来毕竟是一个曲艺演员,从曲艺团出来的,和评书艺术家有共同语言。
当时,我给袁阔成先生录制了《时迁大闹大名府》等评书。尤其是录制了全本的《三国演义》电视评书。这是我最感到有成就感的,为中国评书留下了袁先生最重要的评书影像作品。
在和袁阔成先生合作录制电视评书中,袁先生不仅对艺术一丝不苟,而且作为那么大的艺术家,却非常的谦逊。对我说:书,你听着哪块儿该少说,那块儿需要多说,你就吱声,咱就改进。所以和袁先生合作录评书特别愉快,别人录书都怕叫停,袁先生不怕!为评书艺术的精益求精,他不怕麻烦和费事儿挨累,更不是像别人常以为的那样:按编导的意见录制,认为是掉分儿。袁先生对待艺术的这种精神,特别令我佩服和崇敬。
袁阔成先生一直都鼓励我:年轻人要多学习多积累,在他的鼓励下,我在36岁的时候。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
袁阔成先生说:到北京学习生活了,我那儿就是你的家,别在外面吃那些小吃,到家里来有饭有汤的。他更是殷切地希望我能在曲艺艺术和电视节目艺术上多创新。他还鼓励我走向更大的舞台,研究生毕业后能否留在北京?进中央媒体?但当时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只能还是回到辽宁台。回到台里后,我按着袁先生的鼓励信念,创意做了一个新节目。袁阔成先生特别支持,不仅自己期期观看,还把陈志峰、王文华、田占义找到他家里一起观看,帮着提意见改进,使我很受感动。袁阔成先生不只是口头上鼓励,而且以实际行动亲历亲为、实实在在地在事业上关心我、支持我。
袁先生不只是在艺术上严谨和善于创新,有大家风范;对年轻后生关心提携。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做派上,高风亮节。虽然是从旧时走过来的评书演员。但他很摈弃旧社会江湖卖艺的那些所谓的“讲究”的陈规陋习。这些年来,曲艺尤其是相声界,又捡起了旧社会曲艺行帮的一些“讲究”,一些人见了面就说一些“黑话”。
袁先生从来不说。他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新社会、新时代、新时期了,那时的一些行话,现在用不着了!干嘛有话不敞敞亮亮地说啊?艺术上的那点事儿,你干嘛还藏着掖着的?这不是旧社会,靠这门儿本事吃饭。怕别人学了、偷了去?
说到这儿,还真就是这么个理儿!虽然说传统艺术,像评书、相声、鼓书等的传承,固然要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弟。但旧的习气,所谓的黑话,那些东西对艺术并没有什么直接的长进和效应溢出。很多都是旧社会那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产物。
如今,恢复发扬传统艺术,一些人不是在潜心研究艺术本身,而是先把行当的这些旧讲究、旧习气捡起来了,只热衷于此。不见他有什么自己创新的艺术作品。
还有的整天介见人就讲:他是谁谁的徒弟,谁谁是他的师父。更有攀亲带故削尖了脑袋拜干亲。只是仅仅讲究这些行习,能把评书或相声发扬光大吗?恐怕只不过是仅仅停留在攀附出来的人际关系上。
假若有真才实学,与之相配才好。虚度时光,浮浪沽名,有意义嘛?当然自己感觉良好,觉着在人前很风光、很有面儿。但观众并不因为你是谁谁的什么的报号,就买你的帐!就喜欢你。观众是冲你的作品去的,没有好作品,你就是天王老子的什么,也没用!而且反丢了你冠以的师父的脸,恐怕没有一个做师父的,愿意自己收的徒弟是这样的不肖。
古龙的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那武林前辈的王怜花,将武林秘笈‘怜花宝鉴’说是交托给李寻欢,不但要李寻欢替他保存,还想要李寻欢替他找一个天资高,心术好的弟子,作为他的衣钵传人呢!看看,找“天资高、心术好”的做徒弟,这都是天下做师父的心愿。若不是,***!那就是浮云一片了。
用作品说话,让艺术本身的魅力说话,那是干货!那才是你立身艺术舞台之本,更是扬名立万的籍以资本。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