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吧 关注:1,761贴子:9,191
  • 11回复贴,共1

【转载】『世界名画品鉴』拜占庭美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作者: BoBo和GaGa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8-10-25 11:28回复
    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拜占庭美术也是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拜占庭美术还被看作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它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强调人物精神的表现。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Justinian and his attendants)》
    选自圣维塔列教堂镶嵌画长卷 约529—547年 意大利拉韦纳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8-10-25 11:30
    回复
      这幅6世纪的教堂镶嵌画给我们留下了拜占庭皇帝气宇非凡的形象。查士丁尼身材修长,傲慢冷漠,在他的主教、牧师及士兵的陪伴之下出现在教堂墙壁的镶嵌画上。他想以此反映教会和帝国同心同德,并以此神化王权。这幅镶嵌画表明拜占庭艺术达到了风格化格式的成熟:拘谨的典雅、不乏激情的朴素,以及冷冰冰的专断的严肃,这些都是构成拜占庭艺术的基础。
      今天,我们来看拜占庭美术,觉得艺术家们太不可思议了。他们画下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所看到或自认为是看到的事物。他们的画可能受到欢迎,也可能遭到冷落。他们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如果人们不喜欢,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这不会影响到他的睡眠,也不会影响到他的生计。这些自由自在的画家,通常不必介意什么艺术大师,只要根据自己的艺术良心作画就足够了。
      可生活在希腊和罗马文化衰落后的画家,却远远没有他们的现代同行那么幸运。首先,他们绝对没有创作的自由。公元325年,在尼西亚举行的基督教第一次世界联合大会上,公布了一条原则:画家不能随意创作,必须按照传统和教会的法规进行绘画。
      依照当时的情形,即使画家可以自由选择主题及创作,但画作完成之后又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不会有人来购买,也不会有人收下这件礼物。因此,要想理解中世纪的画家,一定要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IP属地:加拿大3楼2018-10-25 11:32
      回复

        这幅16世纪描绘在白釉陶盘上的寓言画,把曾经强大的罗马帝国表现为被蛮族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纤弱的孩童和妇女形象。
        当时的欧洲,以罗马为代表的古文明秩序已经土崩瓦解。蛮族部落的连番入侵,摧毁了原本繁荣兴盛的城市。这些生活在旷野中的游牧民族,憎恶城市的生活,就像300年前的印第安人憎恶在加拿大或新英格兰野外修建的围墙一样。道路、桥梁因无人修补而荒芜坍塌。自从“国际警察”罗马军队离开之后,海盗猖獗,成了海洋的主人。饥饿、疾病和绝望使南欧人口剧减。那些像今天的伦敦和巴黎一样的大城市,不断衰落,只有少数人在苦力支撑。罗马城由原来的一百多万人口骤减到不足两万。在法国南部的一些城市里,全体居民挤在一个旧竞技场里避难。如果能够想象出剑桥和马萨诸塞州的居民必须全部挤到哈佛露天体育场去避难,或者纽黑文的居民不得不到耶鲁剧场避难,也就可以理解当时的悲惨境况。城市被毁,具有天才的艺术家们没有栖身之所。这些强盗出身的欧洲新主人们,为争夺旧帝国的遗产打作一团,根本无暇顾及艺术。所有的艺术家,包括画家,只有等到局势稳定,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完全取代衰落的旧的文化形式之后才能重新开始工作。


        IP属地:加拿大4楼2018-10-25 11:33
        回复
          完美啊


          IP属地:云南5楼2018-10-25 21:04
          回复

            《哈罗德兄弟之死》
            贝叶挂毯局部 约1066—1077年
            “贝叶挂毯”并不是挂毯,而是以布为底的绒线刺绣。这幅著名的所谓“挂毯”由一组图案组成,表现了诺曼征服(即指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的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整个挂毯就像一部编年史书,它表现了英格兰王如何被迫向诺曼底公爵宣誓效忠,后又如何乘船返回。还表现了威廉如何厉兵秣马,准备最后攻战英格兰。而这幅即为其中的一幅,表现攻上英格兰岛的诺曼底士兵杀戮英格兰王哈罗德的场面。挂毯制作的具体时间已无法确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诺曼底征服之后不久。


            IP属地:加拿大6楼2018-10-26 05:27
            回复

              《宇宙的主宰基督、圣母、圣婴和圣徒》
              镶嵌画 西西里岛蒙雷阿勒教堂 约1190年
              这幅镶嵌画镶嵌在西西里岛蒙雷阿勒教堂祭坛后的半圆形壁龛上,是大型拜占庭壁画的典范之作。公元843年,天主教会废止了禁止用人的形象表现圣母、圣子的禁令,拜占庭恢复了和西方艺术的联系,古典的艺术形式和幻象般的特质对拜占庭艺术产生了新的影响。这些在这幅巨大的镶嵌画中得到体现,画面气势恢弘、巍然雄踞于圣坛之上的基督表现得如同宇宙的统治者一般,他举起右手,为众生祝福。下面的圣母子及众圣徒画得比较小,相对来说,他们不是那么重要。当你走进这样的教堂时,仰视着这个在金光闪闪的墙壁上威严俯视的基督,感受到的强烈震撼不言而喻。
              随着古罗马和早期拜占庭艺术的消失,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它是13世纪中期出现的哥特式艺术的先导。我们通常采用“罗曼式”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建筑。由于以上提到的原因,我们实在不能苛求一个精确的时代划分。
              东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又苟延了将近1000年,然而,大多数人似乎对它并不完全了解(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哥伦布还只是个7岁的孩童)。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俄罗斯的艺术来了解拜占庭的艺术。拜占庭对俄罗斯的文化、宗教和艺术观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20年前,沙皇帝国灭亡以后,有大量的俄罗斯艺术品遗失或被盗,这些艺术品辗转进入欧洲和美国。我们因此有幸可以在文物市场,一睹拜占庭艺术真品的风采。这些圣像作品中难有令人惊叹的传世之作,也通常难以引起买主的兴趣。因为这些圣像不过是一种历史遗迹,它反映出1600年以前尼西亚会议对艺术的奇怪规定。这个规定要求艺术家不能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来选题和创作,而是要严格遵守教会的律法和传统。


              IP属地:加拿大7楼2018-10-26 05:29
              回复

                罗曼式教堂内巨大的墙壁,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
                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就像它的绘画艺术一样,没有对西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化上,东方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当东欧陈旧而腐朽的文明正经受着痛苦而缓慢的死亡挣扎时,西方的一些欧洲国家却正在兴起,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与期望。拜占庭的一些规则在这里被继续采用,就像今天美国的民主党或共和党继续使用法国国王1789年在凡尔赛召开国民大会时的程序一样。热情的欧洲人欢天喜地地从古老的希腊建筑中学到一些技巧,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还要不断地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现在我们就结束对已经死去的拜占庭艺术的讨论,来看一看生活于大西洋和维斯瓦河之间的新兴起的欧洲人。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8-10-26 05:31
                回复

                  rom Deisus Tier
                  安德列·鲁布廖夫(Andrei Rublev) 蛋彩颜料绘于木板上 1410—1420年 141厘米×113厘米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藏
                  俄罗斯在10世纪皈依基督教,并最终接受了拜占庭传统,使之融合到俄罗斯的传统艺术之中。鲁布廖夫无疑是俄罗斯最有名的圣像画家,他这幅生动的《三天使》就是俄罗斯-拜占庭艺术鼎盛时期两种大不相同的文化融合的精湛结晶。这里讲述了《圣经·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三个陌生人拜访了亚伯拉罕,他非常慷慨地招待了这些客人,客人告诉亚伯拉罕他将拥有自己的儿子。即使亚伯拉罕的妻子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但一年之后他会得到一个儿子。原来三个拜访的客人就是上帝本人和两个天使。鲁布廖夫改写了这个故事,以三个天使代替了三个旅人,并以此表示基督教义中最热衷的画题—三位一体。画家赋予天使以优雅和高贵的气质,以表明他们能够象征三位一体的神。
                  罗马艺术是一种“规定的”艺术形式,它限制了艺术家的手脚,使他们难以施展,也为我们免去了深入研究的麻烦,我们可跳过这一时期,直接来谈哥特时期的艺术。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过于夸张,有矫揉造作之嫌。“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要再提一次我一再强调的观点,尽管您都有点厌烦了。这个观点就是:艺术要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在社会中具有实际价值。就拿一个失业者来说,失业不仅仅失去了有规律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失业所带来的一种不再为社会所需要的可怕的绝望感。依靠失业救济金来维持生计的画家、雕刻家或者音乐家,如果没有一个坚定信念(即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至少对艺术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支撑,就会渐渐死去,因为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可以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多余的人的状况。所有的艺术家,无论是画家、建筑师、音乐家、作家、小提琴家还是舞蹈家,他们的成败荣辱都紧紧维系于社会的需要。罗马时期,确实不需要画家。罗马式艺术形式的本质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你见过18世纪魁北克建造的小教堂,就可以想见罗马式小教堂的规模了。当时,每个教区的人数都很少,也没有懂行的石匠来建造像样的大教堂。只有五六十个居民的小教区,似乎没有必要建造能容纳上千名教徒的庞大教堂,当然也没有必要费力在墙上绘画,因为愚昧的异教徒根本不懂得欣赏。
                  公元10至11世纪,北欧开始慢慢转向基督教信仰。这一时期欧洲海盗猖獗,民族暴乱频繁,因此,早期的教堂或修道院都建起防御性的城堡工事。这些城堡大都城坚墙厚,留着很小的门窗。玻璃尚不为人知,即使皇宫里的国王也无法享受拥有玻璃窗的奢侈生活。天气变冷时,他们用兽皮堵住墙上的小窗口,坐在火炉旁瑟瑟发抖。艰辛的生活缩短了人们的寿命,即使国王也往往活不到40岁就死去了。


                  IP属地:加拿大9楼2018-10-26 05:32
                  回复

                    《最后的审判(局部)》
                    彼得罗·卡瓦利尼(Pietro Cavallini) 湿壁画 约1290年 罗马 特拉斯塔维尔 圣塞西利亚教堂
                    卡瓦利尼的绘画和镶嵌画可以看做是乔托的自然主义问世的前奏。虽然卡瓦利尼的风格依然受古罗马艺术的影响很深,但还是具有了某些自然风格的端倪。卡瓦利尼存世的作品大多是壁画的残片。这是现在卡瓦利尼最好的一幅湿壁画的局部,绘于罗马特拉斯塔维尔的圣塞西利亚教堂。这四位使徒是“最后的审判”中围坐在基督身旁的十二使徒中的几位,他们的身体丰满而强壮,令人信服。每一位使徒又气质各不相同,独具魅力。尤其中间手举十字架的年轻使徒恬美而庄重,富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超常的力量。他虽然仍然是一位圣者,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圣者。
                    这些罗马式教堂的墙面空白了很多年,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它们。偶尔有人想到用几尊雕像来减轻这种单调的气氛。渐渐地,越来越多地用雕像来装饰教堂。再后来,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种没有亮丽色彩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对颜色的需求。因为调制不同的颜料需要十分细致的技术,一旦怀有这种技艺的工匠遭到杀害或因饥饿而死,这种技术就有可能失传。因此,这一时期的绘画色彩十分单调。


                    IP属地:加拿大10楼2018-10-26 05:35
                    回复

                      《圣母领报》
                      约1150年 选自《士瓦本的福音书》抄本
                      埃及艺术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直到中世纪依然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这幅出自《士瓦本的福音书》手抄本的插图画看起来就像一件埃及浮雕那样僵硬而死板。正面对着观者的圣母似乎因为惊愕而抬起双手,圣灵之鸽从天上降落到她的头上。圣母身旁的天使是一个侧面像,他抬起右手,这是中世纪艺术中表示讲话的手势。我们又看到了埃及墓室壁画的表述方式,画家无意于画面的生动,但要表达圣母领报的各种神圣象征物都事无巨细地安排在这个画面之中。
                      当然,其他艺术形式偶尔也会到达这里。君士坦丁堡色彩艳丽的X壁毯偶尔会被某位旅行者带到这里,有些水手也可能碰巧在伊斯兰教徒的海盗船里发现零星的丝织品,罗马时期曾经流行过的绘画艺术仍然模糊地留在那些居住在冷清修道院里工匠们的脑海中。为了使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们也可以了解救世主的故事,画家们开始在圣书上画一些图画,这就是微型画。偶尔也需要画家在某一个教堂的某一面墙上绘画,尽管对这个工作兴趣了无,只要社会需要,这些书呆子气十足的画家依然会拿起画笔。从早期留下来的作品来看,这样的机会少得可怜。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制作微型画上。


                      IP属地:加拿大11楼2018-10-26 05:36
                      回复

                        《圣彼得》
                        选自《奥斯科特诗篇》 约1270年 30厘米×19厘米 伦敦不列颠图书馆藏
                        虽然英语民族是一个公认的缺乏视觉性的民族,但英国中世纪的修道士也创作了美丽无比的彩绘手抄书,《奥斯科特诗篇》最可以代表这种成就。这幅《圣彼得》画像的作者无法考证,但无疑是一位英国的画家,画作的线条谨慎、精到,优雅中流露出内心的细腻情感。这些无不反映出英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
                        如今,微型画是指刻画在象牙上十分细小的画像。尽管我们的祖先给予微型画极高的赞誉,现代人却对它不是特别关注。如今,靠着这一技艺谋生的艺人几乎没有了。但是,在我看来,微型画犹如古代书籍中的一个亮点,它可能没有那种第一眼就能打动您的魅力,但是,一旦您开始理解它们,就会从这些小小的世界中获得巨大的乐趣,如同人们从18世纪的意大利作品中获取乐趣一样。而且,微型画出自中世纪早期的绘画学校,那里培养了中世纪后期伟大的画家们。微型画中的极品不断被人复制,因而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到它们,挂在卧室的墙上,别在裙子或领带上。微型画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可以通过它结识很多朋友。


                        IP属地:加拿大12楼2018-10-26 0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