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做饭,无聊打开了老式的收音机。从那里面飘出来久违了的,又是那么熟悉的声音!是袁先生的《三国演义》,正说到了《失空斩》。
瞬间,就被袁先生说的书抓住。虽然这情节早就熟谙于胸。
《三国》真是典范中的典范,书中翘楚,当之无愧。
从袁先生的这部书里,单取哪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听先生说书,与听名角唱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妙的是,袁先生一人,凭借自己的嗓音、气口儿,语气,忽而是老生,忽而是花脸,忽而是武生,又忽而是小花脸,转瞬而变,绝无重复。
最主要的,那不是一般的老生花脸。怹一音一字,你眼前出现的就是杨宝森、马连良、裘盛戎、肖长华这些殿堂级的大角儿!
有时看网上有人说:听评书听得就是评。我这个外行于是就注意去听演员的评,但是听来听去,仍然觉得,袁先生的评,是言简意赅,干脆利范,最关键的一点是:符合人物的身份且幽默天成。
比如今天听的这段,司马懿来到街亭,听说街亭已经有人把守,不禁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此时袁先生评:越是有真本事的人,越服高人。
我也听过其他先生说三国,暂不提名姓吧,凡说到书中人物比较,必定长篇大论,把书前书后的内容都说一遍,且还要把自己的思想加到书中人物里去。
比如这位先生在讲庞统投荆州不得志时,讲到:庞统心说孙权不用我,刘备也不用我,我也不能去投曹操去呀。这位先生当时评道:要我我就去试试。当时气氛很好,场下暴笑,但是我总觉得哪儿那么别扭。那是庞统啊,他真的不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儿啊。
袁先生的书里,还经常把大量的笔墨加诸普通的百姓群相。比如今天的《空城计》,百姓听闻司成大兵不远,纷纷准备随孔明逃亡汉中。袁先生说:我们怕什么呀,躺下一条儿,站起来一根,甩手儿就跟着诸葛丞相走了,烙他二百张大饼,蒸十屉馒头,全家都不饿了。有的全收拾完了把马拉到马桩子那儿把缰绳虚搭着,为什么呢?司马懿大兵来了省得解不开扣儿!
我很少在其他人的书里听到这么细致有生活的,把心态用行为叙述得如此生动的评书了。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丰子恺的漫画一般,是那么简意而质朴,又是那么贴近生活。把一种对百姓的同情,与做为百姓的无奈与对命运的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面,真的是带着一种北京人特有的洒脱。
中午的广播只有一个小时,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又想起袁先生了,虽未曾谋面,却觉得非常亲切。真的希望怹还在,哪怕是老病在床,不能再说了,只要是在,就让人心里有一种踏实,觉得好的东西还在人间。
瞬间,就被袁先生说的书抓住。虽然这情节早就熟谙于胸。
《三国》真是典范中的典范,书中翘楚,当之无愧。
从袁先生的这部书里,单取哪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听先生说书,与听名角唱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妙的是,袁先生一人,凭借自己的嗓音、气口儿,语气,忽而是老生,忽而是花脸,忽而是武生,又忽而是小花脸,转瞬而变,绝无重复。
最主要的,那不是一般的老生花脸。怹一音一字,你眼前出现的就是杨宝森、马连良、裘盛戎、肖长华这些殿堂级的大角儿!
有时看网上有人说:听评书听得就是评。我这个外行于是就注意去听演员的评,但是听来听去,仍然觉得,袁先生的评,是言简意赅,干脆利范,最关键的一点是:符合人物的身份且幽默天成。
比如今天听的这段,司马懿来到街亭,听说街亭已经有人把守,不禁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此时袁先生评:越是有真本事的人,越服高人。
我也听过其他先生说三国,暂不提名姓吧,凡说到书中人物比较,必定长篇大论,把书前书后的内容都说一遍,且还要把自己的思想加到书中人物里去。
比如这位先生在讲庞统投荆州不得志时,讲到:庞统心说孙权不用我,刘备也不用我,我也不能去投曹操去呀。这位先生当时评道:要我我就去试试。当时气氛很好,场下暴笑,但是我总觉得哪儿那么别扭。那是庞统啊,他真的不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儿啊。
袁先生的书里,还经常把大量的笔墨加诸普通的百姓群相。比如今天的《空城计》,百姓听闻司成大兵不远,纷纷准备随孔明逃亡汉中。袁先生说:我们怕什么呀,躺下一条儿,站起来一根,甩手儿就跟着诸葛丞相走了,烙他二百张大饼,蒸十屉馒头,全家都不饿了。有的全收拾完了把马拉到马桩子那儿把缰绳虚搭着,为什么呢?司马懿大兵来了省得解不开扣儿!
我很少在其他人的书里听到这么细致有生活的,把心态用行为叙述得如此生动的评书了。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丰子恺的漫画一般,是那么简意而质朴,又是那么贴近生活。把一种对百姓的同情,与做为百姓的无奈与对命运的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面,真的是带着一种北京人特有的洒脱。
中午的广播只有一个小时,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又想起袁先生了,虽未曾谋面,却觉得非常亲切。真的希望怹还在,哪怕是老病在床,不能再说了,只要是在,就让人心里有一种踏实,觉得好的东西还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