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夭一圐圙》
文/张宇春
(一)
四十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那些破旧的村落,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几次翻新。土房变成了砖房,砖房变成了楼房,一切旧的东西都存留在了时间的变迁中。可是有一个地方却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而迟迟没有改变,这个地方就是“三夭一圐圙”。
三夭一圐圙是托县境地仅有的几个小山村,地处托县的最东边,当地人也习惯叫东山。三夭为“李顶夭”、“刘宽夭”、“细合夭”,一圐圙为“圐圙兔”。几个小村子分别与清水河、和林县打交界,贫穷落后是这个地区的代名词,但没有人会留恋它的贫穷,只是看着与现代新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想留住的只是那一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情怀。
(二)
八六年的冬天,李顶夭住着我的一个同学樊拴住,和我初中一个班上学。每个星期天,拴住就要骑着他那辆秃尾巴烂自行车回山上。学校离东山十五里地,但因为是山路,大概每次回去需要两个小时,而且进山的那二里路只能是费劲地推着回去。
记得又是一个星期天,我要跟着他上山,东山上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一马平川的我来说,永远都是那么神秘好奇。拴住让我歪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雄赳赳气昂昂,两个人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飞快地驶在去东山的路上。到了山脚下,自行车再也蹬不动了。我和拴住一前一后吃力地推着自行车,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向山上爬去。
冬天,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少有的几棵老榆树孤零零地立在山梁上,惊起的几只喜鹊喳喳叫着,大概我也算稀客吧!
盘上山顶的时候,我打量着远近的沟沟壑壑和一个又一个连绵起伏的山包,几处稀稀拉拉的人家分布在不同的山包上,显得那么低矮渺小。
拴住家住在半山腰。夜晚的时候,一家人围在炕上,煤油灯的火苗不停地跳动着。樊婶说:“昨天晚上的火苗就跳,知道今天家里就来客人呀。”原来客人指的是我,樊婶算的真准。
第二天一早,樊婶便喊着:“拴住快去挑水去,做饭还没水呢。”拴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嗯了一声挑起水桶就走,我跟在拴住后面向沟底走去,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小山村里住着的人也不少。突然一个弯弯里就冒出一户人家来,突然一个草垛旁又是一户人家,走着走着,一不注意就是另一户人家的窑顶上。
三夭一圐圙的人家都是住在靠山的窑洞里。窑洞依山而掘,随坡就势,找一处坡度稍缓地带,前面拆齐,顺着山体挖进去。窑洞宽三米,拱形;高两米,深五米,也有略小一点的,都是些弱苦力的人家。一般都是并排挖两间,也有三间,一进两开,算是大户人家。从一间进去,叫堂起,然后从里面再挖一个门,进入里间(主卧)。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省材省料,坚固耐用。我觉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掘窑而居真的是一种智慧。
七弯八绕,终于到了沟底。山沟里已经看不见拴住说的夏天里的小溪,一些光秃秃的树歪在那些沟岔里,有杨树、榆树、杏树,与山顶的那几棵遥遥相望。最低处,有一个积水的井窖,里面是夏天的雨水澄清后和泉水的混合体,向上冒着热气。水面离地面不到一米,井圈边围着几个担水的人,也有的用驴子驮。开始我还抢着担子要挑,却一迈步摇摇晃晃,水从桶里漾出来,拴住赶紧把担子接过去,一步三颤稳稳地在弯弯的小路走着。水,在这里不止是珍贵,担一担水除了困难还需要技术。
(三)
樊婶是甘肃山区的,比东山的山更高,更陡,更偏僻落后。我问樊婶是不是被人贩子骗来的?樊婶的回答很肯定。虽然同样是山区,但樊婶来李顶夭的第一天站在窑洞上面最高的那个圪蛋上,望着平悠悠的土默川平原,樊婶看见的是希望。因为在甘肃老家就没见过这么平整的田地,也因为樊叔去甘肃领她的时候答应要带她去那个平悠悠的地方生活的。
樊婶三儿一女,都在半山腰拉扯大。老樊婶嫁来的时候,樊叔特意在半山腰掘了两孔窑洞。这代表着老樊叔从沟底向半山腰的进步。老大和老二娶媳妇的时候,樊叔分别在山顶又掘了窑洞,不过这些窑洞并没有住多久,几乎就废弃了。樊婶的女儿嫁到了川底,没要一分钱还倒贴了五麻袋黍子,条件是把老大一家的户也迁到川底。老二是瓦工,凭着手艺到处做工,也在川底落了户。老三是拴住,考住中专以后直接在县城里工作安家。
(四)
樊婶在山上瞭了一辈子,也没去了川底。樊叔已经走了四年了。就在四年前,镇里要在川底给山里所有留守的人家盖新房子。可是房子盖起来了,离开山里的梦只有樊婶替樊叔圆了。
樊叔活着的时候,儿女们就劝二老搬到川底。樊叔走后,更是多次想让樊婶搬下去。可是樊婶哪也不去了。我知道樊婶的心事。樊婶说一睡着樊叔就在窑洞的地下转来转去,翻箱倒柜,有时候还骂她,问她羊哪儿了?我说那您跟他接应了吗?樊婶说不跟他接应,现在还不想跟他走的了。我说樊婶你是想叔叔了。樊婶说不想,想就梦见他不怕他了。我说怕就是想。
今天,川底的新房子分钥匙,三夭留守的二十五户人家都有份。新村就建在山脚下,从山顶能瞭见全村,一排排崭新的房子瓦蓝瓦蓝的,完全现代化的小村镇。因为离山里近,因为站在山顶能看见全村,也因为新盖的房子亮亮堂堂是樊婶一辈子的梦,所以樊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搬家。
樊婶来这里快五十年了,从山沟搬到半山腰,从半山腰搬到山顶,现在终于从山上要搬到川底了。看的出来,樊婶非常的高兴。 樊婶拿到了新房的钥匙, 一口气又摇摆到山顶上,掏出手机告诉儿子和女儿,也告诉给了山里面埋着的樊叔。
文/张宇春
(一)
四十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那些破旧的村落,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几次翻新。土房变成了砖房,砖房变成了楼房,一切旧的东西都存留在了时间的变迁中。可是有一个地方却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而迟迟没有改变,这个地方就是“三夭一圐圙”。
三夭一圐圙是托县境地仅有的几个小山村,地处托县的最东边,当地人也习惯叫东山。三夭为“李顶夭”、“刘宽夭”、“细合夭”,一圐圙为“圐圙兔”。几个小村子分别与清水河、和林县打交界,贫穷落后是这个地区的代名词,但没有人会留恋它的贫穷,只是看着与现代新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想留住的只是那一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情怀。
(二)
八六年的冬天,李顶夭住着我的一个同学樊拴住,和我初中一个班上学。每个星期天,拴住就要骑着他那辆秃尾巴烂自行车回山上。学校离东山十五里地,但因为是山路,大概每次回去需要两个小时,而且进山的那二里路只能是费劲地推着回去。
记得又是一个星期天,我要跟着他上山,东山上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一马平川的我来说,永远都是那么神秘好奇。拴住让我歪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雄赳赳气昂昂,两个人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飞快地驶在去东山的路上。到了山脚下,自行车再也蹬不动了。我和拴住一前一后吃力地推着自行车,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向山上爬去。
冬天,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少有的几棵老榆树孤零零地立在山梁上,惊起的几只喜鹊喳喳叫着,大概我也算稀客吧!
盘上山顶的时候,我打量着远近的沟沟壑壑和一个又一个连绵起伏的山包,几处稀稀拉拉的人家分布在不同的山包上,显得那么低矮渺小。
拴住家住在半山腰。夜晚的时候,一家人围在炕上,煤油灯的火苗不停地跳动着。樊婶说:“昨天晚上的火苗就跳,知道今天家里就来客人呀。”原来客人指的是我,樊婶算的真准。
第二天一早,樊婶便喊着:“拴住快去挑水去,做饭还没水呢。”拴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嗯了一声挑起水桶就走,我跟在拴住后面向沟底走去,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小山村里住着的人也不少。突然一个弯弯里就冒出一户人家来,突然一个草垛旁又是一户人家,走着走着,一不注意就是另一户人家的窑顶上。
三夭一圐圙的人家都是住在靠山的窑洞里。窑洞依山而掘,随坡就势,找一处坡度稍缓地带,前面拆齐,顺着山体挖进去。窑洞宽三米,拱形;高两米,深五米,也有略小一点的,都是些弱苦力的人家。一般都是并排挖两间,也有三间,一进两开,算是大户人家。从一间进去,叫堂起,然后从里面再挖一个门,进入里间(主卧)。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省材省料,坚固耐用。我觉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掘窑而居真的是一种智慧。
七弯八绕,终于到了沟底。山沟里已经看不见拴住说的夏天里的小溪,一些光秃秃的树歪在那些沟岔里,有杨树、榆树、杏树,与山顶的那几棵遥遥相望。最低处,有一个积水的井窖,里面是夏天的雨水澄清后和泉水的混合体,向上冒着热气。水面离地面不到一米,井圈边围着几个担水的人,也有的用驴子驮。开始我还抢着担子要挑,却一迈步摇摇晃晃,水从桶里漾出来,拴住赶紧把担子接过去,一步三颤稳稳地在弯弯的小路走着。水,在这里不止是珍贵,担一担水除了困难还需要技术。
(三)
樊婶是甘肃山区的,比东山的山更高,更陡,更偏僻落后。我问樊婶是不是被人贩子骗来的?樊婶的回答很肯定。虽然同样是山区,但樊婶来李顶夭的第一天站在窑洞上面最高的那个圪蛋上,望着平悠悠的土默川平原,樊婶看见的是希望。因为在甘肃老家就没见过这么平整的田地,也因为樊叔去甘肃领她的时候答应要带她去那个平悠悠的地方生活的。
樊婶三儿一女,都在半山腰拉扯大。老樊婶嫁来的时候,樊叔特意在半山腰掘了两孔窑洞。这代表着老樊叔从沟底向半山腰的进步。老大和老二娶媳妇的时候,樊叔分别在山顶又掘了窑洞,不过这些窑洞并没有住多久,几乎就废弃了。樊婶的女儿嫁到了川底,没要一分钱还倒贴了五麻袋黍子,条件是把老大一家的户也迁到川底。老二是瓦工,凭着手艺到处做工,也在川底落了户。老三是拴住,考住中专以后直接在县城里工作安家。
(四)
樊婶在山上瞭了一辈子,也没去了川底。樊叔已经走了四年了。就在四年前,镇里要在川底给山里所有留守的人家盖新房子。可是房子盖起来了,离开山里的梦只有樊婶替樊叔圆了。
樊叔活着的时候,儿女们就劝二老搬到川底。樊叔走后,更是多次想让樊婶搬下去。可是樊婶哪也不去了。我知道樊婶的心事。樊婶说一睡着樊叔就在窑洞的地下转来转去,翻箱倒柜,有时候还骂她,问她羊哪儿了?我说那您跟他接应了吗?樊婶说不跟他接应,现在还不想跟他走的了。我说樊婶你是想叔叔了。樊婶说不想,想就梦见他不怕他了。我说怕就是想。
今天,川底的新房子分钥匙,三夭留守的二十五户人家都有份。新村就建在山脚下,从山顶能瞭见全村,一排排崭新的房子瓦蓝瓦蓝的,完全现代化的小村镇。因为离山里近,因为站在山顶能看见全村,也因为新盖的房子亮亮堂堂是樊婶一辈子的梦,所以樊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搬家。
樊婶来这里快五十年了,从山沟搬到半山腰,从半山腰搬到山顶,现在终于从山上要搬到川底了。看的出来,樊婶非常的高兴。 樊婶拿到了新房的钥匙, 一口气又摇摆到山顶上,掏出手机告诉儿子和女儿,也告诉给了山里面埋着的樊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