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吧 关注:251贴子:1,541
  • 0回复贴,共1

“天人合一”辨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人合一”辨误
作为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不但为实修者所重视,也成为世俗文人雅士的口头语。
又因为圣人的经典几乎为后人所曲解,经历沧桑岁月的变迁,以讹传讹,修行者失去圭臬,以“误”为是,蹉跎一生,诚可怜愍。
为后世修行者进阶有目,不至于误入歧途,故作是辩。
◎后世对于“天人合一”的认知误区
认为通过修行,人体和上天可以合二为一。
◎辨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天人合一”里的“天”,指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才能搞清楚“天人合一”的真义。
“天人合一”里的“天”,并不是指天空、上天、苍天。而是指人的“天性”。
那么,人的“天性”是什么呢?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或者说叫“自性”,或者说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习惯形成的个性)。
道家管这叫“天”——古人的文言过于省略,应该叫“天性”。
佛家管这叫“觉”——觉性。有时候,也叫本来面目。
由于后世把这个“天”——当做了头顶上的天,于是,道教的修行者几乎都是从此进入误区!几乎从老庄之后,没有大成就的证道者!
诚可怜愍也!
“天人合一”的本义是——修行者的修行境界,已经到达了“人性回归天性”的一体境界。人性与天性不二。
我们的天性(自性)——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圆满具足,无欠无余,灵明自在。
因为,人受了后天的个性,性就被定格了——强烈的贪求,强烈的欲望,强烈的分别,强烈的执著。
这样,人性就严重的与本具的天性隔阂开来,流浪于生死轮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
圣人应世,随缘而垂教。
老子在时,未行广化。一部《道德经》,尚是老子西出嘉峪关时,尹喜苦求而留。
又因《道德经》多用比喻,文言过简,所以,自古以来,稀有窥其堂奥的。
直到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东渐,圣化广开,才有中华儒释道三家并蒂,圣贤教化始能出现春风化雨的盛事。
然则,岁积法弊,以讹传讹久矣。
今揭破错误所在,希冀有缘众生,借此而走出迷津,入于正修行路。
是为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1-03 1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