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耳效应一直是一个老问题,每个佩戴助听器的患者都有可能面临堵耳效应,有些人将它描述为说话时有空洞的声音或回声又或是发闷,而验配师们很难解决这类问题。当面临堵耳效应问题时,通常会考虑几种解决方法:1.调试,降低低频增益。2.把助听器静音,不装电池戴在耳道里,让佩戴者自己说话或听别人说话,看有没有回声、闷耳、声音异响等症状,有的话,软件调试就没什么作用,得从硬件上来考虑。①增大通气孔直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低频的截止频率上移,对低频的信号衰减作用增加。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5mm时,500HZ以上的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12dB),实验发现,通气孔直径为1mm时,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2mm降11 dB,3.5mm降21dB。中国人外耳道狭小,往往达不到3mm,并且通气孔增大,往往在600HZ处堵耳会增强。另外,通气孔太大,会造成低频增益降低,患者自己说话适合,但听别人说话又觉得声音太小。②延长耳道部分(耳模),使气腔变小,减小堵耳效应。③缩短通气孔长度。气孔变短变大,低频增益降低。④耳内式机器尽量做小些,尖端更深入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防止声音泄露太多引起声反馈),而其它部分与耳道松散接触,使软骨部的振动尽可能的发散出去。⑤开外槽。使机器与软骨部分接触不过分紧密而引起异相共振。⑥做开放耳式助听器,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