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尘吧 关注:359贴子:19,230
  • 7回复贴,共1

历史的回响——走向盛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的回响——走向盛唐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24 12:02回复
    天佑中华,中华文明及时的获得了这样的旷野之力。这力量来自东北,来自大兴安岭,来自一个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
    曾经的他们在汉武帝的征伐下西迁和南移,但是这个民族的韧性,让他们在战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称霸北方,建立王朝,定都于今天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
    根据一位汉族士人的提议,正式改国号为“魏”,表明已经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而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此后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后,是疆土成倍的扩张,统治范围的扩大,让北魏统治者开始思考文化问题。
    汉人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人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按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要么不改,大家一起重回原始游牧,废耕为牧。要么大改,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24 12:03
    回复
      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而坚定的选择了后者,这条路阻力重重,自大而又脆弱的民族心理,让北魏的宫廷中掀起腥风血雨,一些汉族官员也死在这条道路上,比如崔浩。但是,天佑中华,这是我第二次感叹,也是最由衷的感叹,这条血迹斑斑的道路终于通向了一个结论:汉化!
      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经由冯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
      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一系列文化范畴的政令,这里说说主要的几条。
      首先,是将都城从北方的山西大同,也就是平城,迁移到南方的洛阳,因为北方代表的是游牧式的武功,而南方代表的是农耕式的文治,最终他全面采用了汉人的社会管理模式。
      其次,禁说鲜卑语言,一律改说汉话,其中允许有适应的时间,如果还是不执行,那就降职处理。
      再次,放弃鲜卑民族的传统服饰,颁行按汉民族服饰制定的衣帽样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自己的籍贯定为“河南洛阳”,死后葬于洛阳北边的邙山。
      最后,改鲜卑部落的名号为汉语单姓。以汉族礼制改革鲜卑族的原始祭祀形式。主张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规定由鲜卑贵族带头,与汉族士族结亲。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24 12:03
      回复
        这样的政策还有很多……
        这么多命令,出自于一个充分掌握了强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而周围并没有人威逼他这么做,这确实让人惊叹。不仅是中国,在当时的世界,这样决绝的改革家都是绝无仅有的。
        来自民族内部反弹可想而知。所有的反弹都是连续且充满激情的,因为这关及民族尊严。更甚者,还会波及孝文帝的家人,如太子。然孝文帝拓跋宏对这种反弹的惩罚十分冷峻,完全不留余地。
        这让我不禁想到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作为鲜卑民族的后代,他为自己的祖先感到自豪,却又不得不由自己放弃祖先的传统。于是,他强忍痛苦和煎熬,将自己的选择贯彻到底,不容许自己和下属犹疑动摇。他冷峻又残酷惩罚着一个个反弹者,其实也在惩罚另外一个自己。
        在此之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道武帝),曾经因为这种自我挣扎而陷入精神分裂,胡言乱语,随意杀人。这是文明与野蛮周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精神错乱。这样的周旋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会以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走完,而他们则要把一切压缩到几十年,于是,连历史本身也晕眩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24 12:04
        回复
          中华文明的公元五世纪,与孝文帝拓跋宏的生命一起结束。但是,他去世时只有……只有三十二岁!!!
          这个仅仅在世界上活了三十二年的孝文帝拓跋宏,竟然做了那么多改天换地的大事,让人难以置信。他名义上五岁即位,在位二十八年,但在实际上他的祖母冯太后一直牢牢掌握着朝政。冯太后去世时,他已经二十三岁,因此,他独立施政只有九年时间。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九年!这是怎样波澜壮阔的九年!
          他的果决和他的政令,也给身后带来复杂的政治乱局。然而,那一系列深刻牵动文化生态的改革都很难回头了,这是最重要的。他用九年时间把中国北方推入了一个文化拐点,而当时全中国的枢纽也正在那里。因此,他是鲜卑族历史上、北魏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
          由此,他的风采被记录在历史教科书中,被一代代华夏人所记忆,我像这个伟大的文化改革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24 12:04
          回复
            说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大汉族主义者可能又会跳出来了。因为,孝文帝拓跋宏的行动为他们又一次提供了汉文化高于一切的证据。
            诚然,比起刚刚走出原始社会的鲜卑族,汉文化成熟得太多。汉人自三代以降出现过不少优秀的社会管理设计者,又有诸子百家的丰富阐释、秦汉帝国的辉煌实践,不仅有足够的资格引领一个试图在文化上快速跃进的游牧民族,且教材已经大大超重。汉族常常在被外族战胜之后却在文化上战胜了外族,也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
            但是,我们在承认这一切之后也应该懂得,孝文帝的改革,并不仅仅出于对汉文化的崇尚,而且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当他的眼睛看向悬挂的地图,那辽阔的国土后,他陷入沉思,于是他开始寻找军事之外的统治资格。
            在古代西方,差不多和孝文帝死于同样年纪年轻君主,马其顿帝国的创建者亚历山大大帝,他每征服一个地方,总是虔诚地匍匐在那里的神祇之前,显然他也在寻找军事之外的统治资格。
            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孝文帝拓跋宏强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汉文化,却未曾约束他们把豪迈之气带入汉文化。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充分汉化了,豪迈之气才能真正植入汉文化。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7-24 12:05
            回复
              其实,“胡人”汉化的过程,也正是汉人“胡化”的过程。从北魏开始,汉人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从大唐的乐器就可看出:胡笳、羌笛、羯鼓、龟兹琵琶……如果没有它们,大唐的宏伟交响音乐就会减损一大半。这只要看看敦煌、读读唐诗,就不难明白,汉文化即便在古代也常常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受惠者,而不仅仅是施惠者。
              这还只是在讲音乐。其实,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如此。由此可知,大唐,远不是仅仅中原所能造就。
              更重要的,还是输入中华文化的那股豪气,略带剽悍,有点清冷,狂放粗糙,却是那么开阔、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未曾领略过的“天苍苍,野茫茫”,变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上奔驰的骏马,焕发新的活力。
              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大抵是来自于此。
              事情还不止如此。
              自从孝文帝竭力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了。这已经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融入,而是生命意义上水乳交融,这是人类学范畴上的宏大和声。
              而这样水乳交融,也有了优秀结果,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
              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参见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其实,隋炀帝杨广的母亲也是鲜卑人,她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她们的籍贯都算是“河南洛阳”。
              在前面说过,这是出于孝文帝拓跋宏的设计。至此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深深佩服这位孝文帝的远见了,他以最温柔、最隐密的方式,让自己的民族参与了一个伟大的历史盛典。
              一条通向大唐的路,由此近在眼前!
              梦中的驼铃声带着我路过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我听到了大唐的钟声,随着驼队缓慢的步伐一起,走向盛唐!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7-24 12:05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7-24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