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517贴子:10,032,083

兜兜转转好多年,仍爱程乙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觉得程乙本好,兜兜转转好多年,更觉程乙本好。以前只觉得程乙前八十回的文字成熟,比脂本简洁流畅,现在觉得,不仅如此,而且符合脂本系列体现出来的修改趋向,而且后四十回,不单情节是完整的,书中的灵魂是完整的,不但细节上对应前文的暗示和谶语,而且前后文的结构是相互照应。
人物情感也是照应的,比如大家最不能接受的是,贾母对林黛玉的宠爱,但最后对孙媳妇的选择,却是薛宝钗,而且对林黛玉的死表现出来的冷漠,觉得非常不合理。可是大家可以回忆下,贾母对她最宠的女儿贾敏又如何呢?见了林黛玉,伤心一会,转眼不就和全家有说有笑,一家人其乐融融了吗
还有一点,可能让宝黛党的读者好受一点,贾宝玉娶宝钗时是没有心的(玉丢了),娶宝钗的人不是贾宝玉,而是假宝玉,等玉找回来了,贾宝玉的心也就离开宝钗袭人等一干人了,兑现对林妹妹的承诺,去做和尚了
俞平伯说他和胡适腰斩了《红楼梦》,我能想到大会概什么意思了。


IP属地:安徽1楼2019-08-04 07:59回复
    楼主吃腻了包子,我就让你尝尝生煎的味道。程乙本跟前八十回是对不上的,灵魂完整,不见得吧。掉包计极其不合理,贾母心态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莫名其妙,宝钗明知宝玉爱的是黛玉怎么不拒绝,再说那会子宝玉已经魔了,谁会嫁给一个傻子。抄家不彻底,如同儿戏,沐皇恩延世泽,说好的悲剧呢?颂圣也别这么恶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8-04 09:11
    收起回复
      以前听到有人说,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著,觉得可笑。现在渐觉自己笑得好无知。
      我感觉,后四十回即便不是作者原作,也是有作者的稿本为基础的。否则真的写不出来。


      IP属地:安徽4楼2019-08-04 09:13
      收起回复
        后四十回思想高度是有的,而且完成了人物的立体塑造,如果贾母只是个只会享受的老封君,如果贾宝玉只是个寄生虫……只不过后四十回的语言表达还需要雕琢,多处略显生硬,强行模仿前八十回的痕迹较重,这是一大遗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04 09:17
        回复
          贬后四十回最狠的,大约就是张爱玲了,说什么“附骨之蛆”。一本《红楼梦魇》把个《红楼梦》支解得个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我劝那些因听说后四十回为“伪续”,而完全放弃阅读的读者,还是好好读一读吧,哪怕读一遍也是好的,胜过你读红学家的一堆垃圾百倍。后四十回或许能让你悟出什么是真正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IP属地:安徽6楼2019-08-06 16:21
          收起回复
            捞贴子:反驳一下很多同学不能接受后四十回的几条理由——
            很多同学觉得,贾家的败落不够彻底,觉得说好的悲剧呢,不够悲嘛!
            难道悲剧就一定得让贾家落得个个流落头,衣食无着嘛?
            如果真是那样,石头回去会不会找那道人算帐,说好的昌明隆盛之邦温柔富贵之乡呢!


            IP属地:安徽7楼2019-08-15 15:18
            收起回复
              很多同学以为,贾宝玉一定得受不住穷困潦倒,或是婚姻不幸才会出家的。
              贾雨村在第二回说过,贾宝这种人,生在公候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生在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偶生薄祚寒门,断不能为健仆走足遭庸人驱制驾驭。其实这就已经为贾宝玉的结局设好限了。
              很多同学总想着,还要让袭人蒋玉函供养二宝,真不懂这是什么骚操作,这是有多讨厌二宝,让二人接受这种耻辱生活。
              要知道,出能成正果的,大多都是历尽了繁华而果断转身的。最早的释迦牟尼,最近的李叔桐(弘一大师)。


              IP属地:安徽8楼2019-08-15 15:30
              收起回复
                最爱程乙本

                前80回:木石盟-石头记
                后40回:金玉缘-红楼梦


                IP属地:山西10楼2019-08-15 16:06
                收起回复
                  后四十回揭去了前八十回那层薄薄的温情面纱,估计这是最让很多同学受不了的。
                  贾母宠爱黛玉,但真的没有那么多,充其量就是让黛玉在大观园同其他姐妹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花一副嫁妆家出去,没有爱到去考虑她后半生的幸福,而达上贾宝玉的婚姻的地步。相比之下,可能胜过三春,胜过宝琴宝钗,但终越不过宝玉去,
                  黛玉在大观的艰难,有两件事可见一斑:王夫人关心黛玉的病怎么样了,宝玉说要三百六十两银子配副药可以治好,被王夫人以宝玉撒谎为由拒绝了,凤姐出来作证也没用。黛玉病需要燕窝调养,能接受薛宝钗送,却不敢不想不愿跟她最大的唯一靠山,外祖母开口。这就是黛玉在大观园里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并不是很多同学所想的,在大观园天天有贾母和贾宝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罩着。


                  IP属地:安徽11楼2019-08-16 19:31
                  收起回复
                    程乙本文笔不如前八十回那种灵气,感觉冬烘气重了。故事还行,超一流算不上,一流中下等吧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8-21 20:35
                    收起回复
                      程高本的精彩哪里是仅仅懂文学的读者能体会的?!
                      没有人生阅历的读者怎知程高本的可贵与深刻。
                      历史上文采飞扬的人物不少,可是这些也仅仅局限于文学或者艺术领域。
                      唐朝的唐太宗诗文书法都一流,为什么大家不了解?
                      因为他的治国功业盖过了这些技能。
                      诸葛亮修养很好,但只留下很少的名篇,为何?
                      因为太忙,哪里有时间去写文章?!
                      清朝诗人兼历史学家赵翼说:“穷而后工”,
                      因为穷,整天没事干,才能琢磨文章的华彩啊。
                      大家若不信,或者看看历史上文章写得好的,是不是“穷而后工”的状态?


                      IP属地:安徽14楼2019-08-21 22:07
                      收起回复
                        程乙本修改最多,但却流传最广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8-22 07:25
                        收起回复
                          其实张爱玲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还有另一部分人的观点。
                          王国维:
                          兹举其壮美者之一例,即宝玉与黛玉最后之相见一节曰:
                          ……(第九十六回原文略)
                          如此之文,此书中随处有之,其动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审美的嗜好者,无人不经验之也。
                          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 ,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瞭精切何如哉!
                          林语堂:
                          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极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初看时若说繁华靡艳,细读来皆字字血痕也。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
                          牟宗三:
                          人们喜欢看《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我则喜欢看后四十回。人们若有成见,以为曹雪芹的技术高,我则以为高鹗的见解高,技术也不低。前八十回固然是一条活龙,铺排的面而俱到,天衣无缝,然后四十回的点睛,却一点成功,顿时首尾活跃起来。我因为喜欢后四十回的点睛,所以随着也把前八十回高抬起来。不然,则前八十回却只是一个大龙身子。呆呆的在那里铺设着。虽然是活,却活得不灵。
                          所以《红楼梦》不是闹着玩的,不是消遣品,这个开宗明义的辛酸泪,及最后的悲剧,岂不是一贯?然若没有高鹗的点睛,那辛酸泪从何说起?所以全书之有意义,全在高鹗之一点。
                          李长之:
                          在未确定后四学十回是高鹗的续书的时候,大家都很公平的去欣赏,而且说非常精彩,一经证明是续书,大家都改变态度,我以为这是不对的。我以为高鹗在文学上的修养,或者比曹雪芹还大,而且他了解曹雪芹的心情,也真亏得他把曹雪芹所想要表现的统统给完成起来。高鹗实在可说大批评家兼大创作家的人,所以如果我们不时称赞曹雪芹,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赞称高鹗。
                          我们觉得高鹗更能写人精神的方面。倘若容我做个比拟,则曹雪芹像托尔斯泰,高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注:陀思妥耶夫斯基)。
                          陈寅恪甚至认为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原著:
                          “《故宫博物院画报》各期载有曹寅奏折。及曹氏既衰,朝旨命李榕继曹寅之任,以为曹氏弥补任内之亏空。李曾任扬州盐政。此外尚有诸多文件,均足为考证《石头记》之资,而可证书中大事均有所本。而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之说,不攻自破矣。又曹氏有女,为某亲王妃。此殆即元春为帝妃之本事。而李氏一家似改作为王熙风之母家。若此之线索,不一而足,大有可研究之余地也。”
                          吴宓认为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原著:
                          吾信《 石头记》 全书一百二十回,必为一人(曹雪芹,名霑1719 一1764 ,其生平详见胡适君之考证)之作。即有后人( 高鹗或程伟元等)删改,亦必瀚处增删,前后俱略改。若谓曹雪芹只作前八十回(1 一80 ) ,而高鹗续成后四十回(81 一120 )竞能天衣无缝,全体融合如此,吾不信也。欲明此说,须看本书全体之结构,及气势情韵之逐渐变化,决非截然两手所能为。若其小处并错.及矛盾遗漏之处,则寻常小书史乘所不免,况此虑构之巨制哉。且愚意后四十回(81 一120 )并不劣于前八十回(1 一80 ) ,但盛衰悲欢之变迁甚巨,书中情事自能使读者所感不同,即世中人实际之经验亦如此,岂必定属另一人所撰作乎?按如西国古希腊荷马之史诗,十九世纪中,一时新奇风气,竞疑为伪,或谓集多人之作而成。迨1873年特罗城发见,考古学者证明荷马诗篇多传历史实迹,于是风气顿改,而今共信“荷马史诗”为真矣。吾不能为考证.但亦不畏考证,私信考据学者如更用力,或可发见较多之事实与材料,于以证明《石头记》 全书果系曹雪芹一手作成者借。
                          张新之认为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原著:
                            有谓此书止八十回,其馀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观其通体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全无差别。则所增之四十回,从中后增入耶?抑参差夹杂增入耶?觉其难有甚于作书百倍者。虽重以父兄命,万全赏,使闲人增半回不能也。何以耳以目,随声附和者之多?


                          IP属地:山东16楼2019-08-22 10:14
                          回复
                            梦与神游
                            ──重读《红楼梦》后四十回
                            作者:孙康宜
                            (孙康宜,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原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京,两岁时随家人迁往台湾。1968年移居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Chance’56 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曾获美国人文学科多种荣誉奖学金。2015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学院院士。2016年被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
                            今日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四月重印版), 发现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白先勇的看法居然与我二十多年前的看法不谋而合, 令我感到惊喜。
                            他说:“ 我完全是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 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 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 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常常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 前后成为一体……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 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 (第16-17 页)。
                            孙康宜
                            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已有多年不教《红楼梦》了,所以在1993年春季又重新教起《红楼梦》时,一切感到十分新鲜。其中最奇妙的发现是:这次重读这部小说,特别欣赏后四十回,而且情节意象都能牢牢记住。从前读《红楼梦》,由于全受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的影响,深信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笔,于是总是匆匆阅过,不愿下工夫,难怪对其中所演细节(除了“黛玉之死”、“宝玉当和尚”,以及“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等大事以外)均不记得。
                              这次重读后四十回,自己痛下决心要以“细读”的态度给予一个公平的文学评价,尤其是现在红学界对于“胡适提出来的续书作者为高鹗”一说,已因证据不够充分而“发生动摇”(见刘梦溪:《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90年)。此外,宋浩庆在其《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又以颇能令人信服的观点证据来彻底反驳“高鹗续书”说。这种种原因都促使我仔细重读后四十回,决心不再盲目相信前人的“定论”。
                              最感到高兴的是,此次重读后四十回,虽发现其中有所谓“瑕疵”的语句,但直觉告诉我,大体上或多是曹雪芹的笔墨,而高鹗也只是“截长补短”而已(见程伟元:《红楼梦序》,1791年程高本)。而且据我研究高鹗生平着作的心得,以他那种“缺乏想象”的名教儒者,不大可能创造出后四十回那样生动的小说文笔。
                              首先,最有趣的是,此次重读后四十回,我个人感触与小说主人翁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情况酷似。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发生在一百十六回,即全书倒数第五回,它与书开头第五回的宝玉“初游”太虚幻境自然是互相呼应——所不同的是,第五回宝玉看过“金陵十二钗”册子之生命预示后,完全不记得(因为恍恍惚惚,由梦中惊醒);但第一百十六回的重游经验却使他完全记得:
                              宝玉睁眼看时……遂把神魂所历的事,呆呆地细想,聿喜多还记得……
                              岂知宝玉触处机来,竞能把偷看册上诗句俱牢牢记住了……
                              这种“记得”与“不记得”的基本差异甚为重要,所以着名的《红楼梦》评者护花主人曾如此说道:“宝玉初次之梦是真梦,所以画册题词俱不记得;此番是神游幻境并不是梦,故十二首诗词俱牢牢记得,读者莫亦作梦看。”(《红楼梦三家评本》)
                              读了护花主人的评语,顿然使我大梦初醒。原来我此次之所以能记得那一向被忽视的后四十回情节,乃是因为自己下意识想从天真烂漫的“梦境”进入明理成熟的“悟境”——盖因寻求“悟境”才能体会“神游”的意味。无形中在那神游的自由阅读中,使我深深领悟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本是一个有机体——就因为有前八十回的痴情浪漫之宝玉,才会有后四十回的“无情冷淡”之宝玉(“哪知宝玉……竟换了一种,不但厌弃功名仕进,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六回)。这就是曹雪芹所谓的“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也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
                              神游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肯定,更是一种觉悟性的自由——故它有别于不自觉的梦境。此次重读《红楼梦》,使我领会到“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恕我套用余英时的词句)——这两个世界便是“梦”的世界和“神游”的世界。我以为前者大致落实于前八十回,后者则在后四十回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愈加明显。但更重要的是,这神游的(悟的)境界本来就建筑在梦的幻境基础上。我认为这种由梦至悟的构想,若无曹雪芹家庭遭遇和个人经历的人,是写不出的。
                              当然,这样的细读观察完全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在逻辑上无法证明《红楼梦》今本一百廿回大多是曹雪芹的原稿。但在我看来,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一个“艺术”整体无疑。而且除非有更有力的证据,我们实在不必怀疑程伟元的《红楼梦序》——程伟元说,他数年来收得《红楼梦》20余卷,后来“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细阅之下,因见四十回“漶漫不可收拾”,才同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所以他与高鹗基本上只做了编辑的工作,高鹗并非后四十回的作者。再者,与曹雪芹交情甚厚的友人,如敦敏、明义等,均看过曹雪芹的全书原稿。而程高本出版的那一年(1791年)这些友人仍然在世。就如宋浩庆所说:“如果程高本《红楼梦》完全违背曹雪芹的《红楼梦》原稿,他们作为曹雪芹的好友,作为《红楼梦》的笃好者,怎能容忍?怎会一言不发?……”(《红楼梦探》)
                              当然,正如刘梦溪所说,由于目前“缺乏实证”,后四十回的问题“只好成为一桩公案,听凭红学家们反复聚讼”(《红学》)。其实胡适也称赞后四十回的许多精彩文字,例如鸳鸯之死那段(一百十一回)。但因为胡适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他以为程伟元骗人,因世上哪有“这样奇巧的事”,能忽然在“鼓担上得十余卷”?),于是后来的学者大多人云亦云,不愿细读后四十回,更不愿赏析那一部分文字,可谓“自我限制”(self—censorship)。今日几乎无人不知胡适在建立红学典范上,其功不可没,但仅在“高鹗续笔”一点上,造成了不可补偿的害处,用英美诗人艾略特的说法,这就是所谓“一个伟大艺术家也可能产生坏的影响力”了。
                              后记:写完此文后,才发现周策纵先生早已主张程、高所说非谎。在其《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选集》序中,他更否定了高鹗为后四十回作者之说,明确指出“高鹗实在没有着作权”(见“红楼梦大观”,香港《百姓》半月刊,1987年,页7)。


                            IP属地:山东17楼2019-08-22 10: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