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倾注热血,只冷静记录
2017年1月,主创团队重组,新编剧麦灵前来试笔。试写的那集是海岛实战、乔梁牺牲。麦灵壮着胆子畅写,写得特别富有电影感。导演张蠡看完后当场拍板,“这个小男孩写得好,所以说军旅戏还得男编剧来写,赶紧签了吧。”
“小男孩”哭笑不得,吴晓梅也忍不住偷着乐。
麦灵正式加盟,吴晓梅也开始自己的框架梳理工作。值此,《空降利刃》制、导、编三位一体的创作团队正式形成。在一众原型人物和数十位专业顾问帮助之下,新一轮的剧本创作工作迅速开展。这也是吴晓梅所谓的“流水线作业”。
何为“流水线”?即吴晓梅抓全剧大框架,经由包括她在内的身在北京的编剧团队撰写文学剧本,再发给由特种兵、飞行员、军事专家组成的八位军事顾问审看,最终提交给具有多年军旅剧创作经验的张蠡导演进行把关,接着修正所有瑕疵,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这一版的剧本创作,更像是工厂车间生产的成熟“商品”。成熟,意味着失误减少,意味着艺术价值与商业属性的均衡。
由于初期剧本的反复打磨,编剧麦灵进组之后,她与吴晓梅分工明确。吴晓梅负责人设及剧本骨架搭建以及全剧文学统稿,麦灵则负责填充血肉。这种填充工作,即基于吴晓梅提出的“你在、我在”原则。假如说,“重启、归零”是《空降利刃》从头到尾贯彻其中的脉络;那么,“你在、我在”则是创作团队始终秉持不变的主题。
这不仅是印在“锅盖头”营帐之外的宣传标语,更是空降兵战友情谊的美好见证。观众不会忘却那一幕,张启对着“锅盖头”的新兵高声咆哮:你们要时刻牢记锅盖头的精神,“你在、我在”“人民在、我们在”“国家在、我们在”。
编剧,是一个记录者。数次深入部队生活、了解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之后,吴晓梅与麦灵深谙此道。军旅生活是热血的,但倘若不能以冷静心态平视创作,这份热血往往不能传递给观众,甚至有时候还会激起他们的反感。毕竟,热血到极致,意味着虚假。
“军人不会告诉你大道理,说服你热爱他们,热爱祖国。他们只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打动你、征服你,让人心甘情愿地为其哭、为其笑。军人非常爱家庭,爱自己的女人,他们一次又一次让我们一定把他们对爱人的情感表现出来,剧中女主角的故事就是一位军人提供的。”正是因为被军人的信仰与热情感动,吴晓梅和麦灵才不愿怀有任何对军人的“消费心态”,只想将这些真实故事冷静地记录下来。
即便如此,充盈“血肉”也并非易事。“要是被轻轻松松猜出来就没意思了”,麦灵什么事情都忍不住“多想”。海岛之战便重写了十几次,单单乔梁的死法,就又写了十多回。但无论怎么折腾,乔梁的命运必然是牺牲。写得越多,就越爱这个人物,他的死也会给麦灵带来越多的悲伤。
接下来还有无数次的推敲,比如中后段的“银翼”“红箭”和海外实战,大量的战斗戏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力。其中有一集,麦灵重写了21遍,“我把自己活生生地磨成了一个特种兵”,麦灵这样形容道。
创作,军旅剧只是起点
《空降利刃》的创作过程,颇为艰难。“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从来没有过的一次创作经验,感动也痛心。”
《空降利刃》的成功,也为吴晓梅的未来创作提供着信心。如今她手中有4个项目签约在创作,其中不乏女飞行员的故事。这些作品中,当前吴晓梅主要着力的是一部名为《凭栏一片风云起》的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的创作团队依旧由吴晓梅和编剧麦灵组成,“我擅长宏观搭建结构,麦灵擅长填充血肉,我觉得我们的合作特别默契。”
《凭栏一片风云起》以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家族史为叙事脉络,故事从清末女子惠兴办第一所女学开始,阐述家国破碎之下三组家庭的不同境遇,从而展现出风起云涌之中的命运转折和人生抉择。“这部剧启动之初我们聘请了大量专家,从真实的史料着手,多点发力。”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体制内出身的吴晓梅,并不曾忽视影视作品的全产品特点,她认为影视作品应把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良性结合。她希望,在保证影视内容商业价值的同时,未来创作更多能传递社会责任的作品。
“社会效应第一位,传播效果第二位。一部作品,只有让更多播出平台认可,更多观众喜闻乐见,才是它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