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别院吧 关注:890贴子:14,146
  • 17回复贴,共1

《吕祖百字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吕祖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13 12:11回复
    养气忘言守
    《百字铭》一开始,就谈养气。丰祖也说:“凡修行者先须养气”。但,究竟什么是气?在论述养气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气的定义。
    气的写法有三种:“气”、“氣”、“炁”。“气”即是后天呼吸之气,空气。“氣”则是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的水谷精气,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内丹家一般认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于终极之道体。此炁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与道体的存在性征类似。
    修炼内丹惟有采先天之炁为药物.才能证道超升,归根复命。南宋内丹家霍济之说:“或者又舍先天而学后天,则曰黄庭以五藏为主,一身以气血为主.但只存思内观,咽津纳气,亦足仙矣:殊不知后天之五行,不能飞行变化,乃形滓之物,非虚无中之气也”(《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宋-霍济之)。
    可见道家对“炁”的重视。而原因是“采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数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铁,非采摘之采也。归来者,盖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极未判之时,自己之物也。因泊于情欲,遂忘返。我今复得此一炁,使归其根,故曰归来”(《正统道藏太玄部-爱清子至命篇》宋-王庆升)。道教养气,炼气,都是指练这个“先天之炁”。
    那么,这个“炁”该如何养呢?吕祖点出“忘言守”。丰祖说:“养弃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从字义上看,少言语。《参同契》也说,“闭塞其兑,筑固灵珠”。
    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同时,丰祖也点出一个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还要“守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13 12:14
    收起回复
      也就是说,养气的“忘言守”,要往外言(说话)外,还要止内言(杂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动火工寒”。《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养气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语為养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為养气,此换炁也;失之虚。昏者,炁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归亦。虚者,丹田无宝,徒劳吐纳,终不能住亦”。
      所以,不只是减少言语是“忘言”,还应该“抱神定”。丰祖又说诀曰:缄舌静,抱神定。何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诚,专一。而这套方法下来,就是下一句,“降心为不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13 12:18
      回复
        此注解抄自百度号 小木鱼118,我觉得解析十分清楚,故抄录与此。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0-13 12:22
        回复
          降心为不为
          丰祖云:“心息相依”。“忘言守”后,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刚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也是千古年来修道之人的大问题,看看吕祖如何说:“降心为不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以为要自己去通过有为法强制抑制思维的活动。
          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有意把妄想心宁静,反而宁静不了;如果是无心,此心自然宁静下来,所以为而不为。丰祖还提到一个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需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 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0-13 12:23
          回复
            动静知宗祖
            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那一点灵光之气,应该随时都不被迷住,无论静中还是动中。这里吕祖点了一个一般人修道人的误区,说明了不动心不是道。禅宗也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动静之中都是道。在静中不乱,在动中也不乱;静中也无事,动中也无事;出世是无事,入世也无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13 12:24
            回复
              无事更寻谁
              从“养气忘言守”到“动静知宗祖”做好了后,接下来怎么办呢?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
              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日应万机,此心无事,在这个时候更寻谁?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不要找谁了,因为“动静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个方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0-13 12:24
              回复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世。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需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丰祖所说,简要概括就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诚如《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和刚才的动静知宗祖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不迷自觉。一个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躲开了一切叫清净,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保持那个真如不动、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能够应物处世,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13 12:24
                回复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来,而要见性又需时时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灵明不昧的觉醒,不昏沉、不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这样,其自然回来的,气自然定了。要达到前文什么工夫呢?丰祖说,“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对人处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
                  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引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心气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气合一,念头空了,自然会达到气住脉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会回归。
                  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陈致虚)。需要提醒的是,丰祖于此处所给的诀为:“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为守虚无自然之道法(《续道藏-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有兴趣可以参阅此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0-13 12:25
                  回复
                    丰祖注:“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0-13 12:28
                    回复
                      我自五年前得巜道德经》始终未有入门,一直在炼心明理,终于于前些日明白,救人救物者善,容人容物者大善。此后各种功法齐至,觉得这篇最妙,故抄录与此。修德求真,欲求真先修德,欲修德先明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0-13 12:34
                      收起回复
                        一契无为无不为,二十与一俱不思,唯任当下无心之自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05 08: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