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 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 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 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 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 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 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 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 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 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 重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 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变的彼此较量。两种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长,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 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 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 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 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 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 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 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 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案: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 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 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 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②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 上层建筑的改变。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 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 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 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 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 高为条件的。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 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 越快。(3)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方面: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 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 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 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 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 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 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 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3)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 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4)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 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式是什么?
答:
(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 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 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 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 形式、新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
答:
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 本不断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垄断是为了获取高额 垄断利润,它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 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 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 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了资本主 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 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答:
(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 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 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 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2)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
①为过 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②资本输出是输出国 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 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 位。
③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 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能促进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 国的影响。
答:
(1)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 力基础。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 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 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 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 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3)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 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 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
答: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 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 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 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 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 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 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 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 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 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 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 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③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意义。
答: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
(1)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①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②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 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 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 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 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 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 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其后果。
答:
(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 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 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在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 资本积累。
(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 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 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答:
(1)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 产物。战后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 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 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答案:
(1)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资本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2)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剑。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 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 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答: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 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 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 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 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 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 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 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这是由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在 这一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最后,每一种 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答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 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 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 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 家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 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 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 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②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 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 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③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 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决定。
答: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 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 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 关系。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答: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 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 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 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 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 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 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 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 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答:
(1)
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 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 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各种社 会矛盾。
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 的。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 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 然存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社会改良,没 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 部分质变。
答: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 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 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 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 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 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 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 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 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 重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 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变的彼此较量。两种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长,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 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 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 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 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 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 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 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 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案: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 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 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 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②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 上层建筑的改变。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 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 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 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 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 高为条件的。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 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 越快。(3)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方面: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 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 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 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 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 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 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 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3)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 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4)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 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当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式是什么?
答:
(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 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 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 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 形式、新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哪些?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
答:
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 本不断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垄断是为了获取高额 垄断利润,它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 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 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 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了资本主 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 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答:
(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 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 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 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2)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
①为过 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②资本输出是输出国 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 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 位。
③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 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能促进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 国的影响。
答:
(1)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 力基础。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 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 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 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 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3)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 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 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
答: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 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 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 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 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 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 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 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 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 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 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 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③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意义。
答: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
(1)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①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②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 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 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 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 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 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 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其后果。
答:
(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 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 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在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 资本积累。
(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 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 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答:
(1)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 产物。战后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 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 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答案:
(1)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资本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2)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剑。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 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 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答: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 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 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 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 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 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 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 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这是由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在 这一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最后,每一种 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答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 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 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 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 家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 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 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 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②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 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 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③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 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决定。
答: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 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 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 关系。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答: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 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 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 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 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 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 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 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 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答:
(1)
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 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 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各种社 会矛盾。
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 的。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 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 然存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社会改良,没 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 部分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