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用空气营造空间立体感 人眼判断事物远近的心理标尺有几种,“近大远小”“近处清晰远处模糊”,而后者会受到空气透视的极大影响。在一些特殊气候条件(如雾、霾、小雨)下,空气会起到对视线的阻碍效果,让远方的景物变得更为模糊,强化了景物之间的距离感,让画面显得更立体。
拍摄这类作品时,一般要在前景处放置一些有存在感的景物,作为“清晰”的标尺,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前景景物的细节与纹理。
2.利用色彩营造空间立体感 色彩能制造对比,色彩还会影响视觉感官,创造出“前进”和“后退”的心理感受。在暗背景下,暖色调会显得“近”而冷色调会显得“远”;而在亮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
暗背景下,暖色的“前进感”更强此外,对同一种颜色来说,饱和度越高就越“近”,饱和度越低就越“远”。
可以在创作时通过取景,来让前景具有“前进”感,与背景更分离;也可以通过后期手段进行相应调整。
3. 利用线性透视营造空间立体感,简而言之讲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在摄影中,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
汇聚线/消失点
汇聚线的拍摄,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要实现这一效果,最好使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来容纳更多的前景和更多的引导线。在自然界中道路,桥梁,水流等都是天然的汇聚线,在取景构图时加入它们,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
线性透视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近大远小”。如果画面中沿纵深方向分布有一系列重复的物体,它们会由近到远逐渐变小,就可以营造出空间立体感。利用广角/超广角镜头,可以把近处景物进一步放大,强化这种“近大远小”的效果。
运用参照物
在拍摄时,可以采用低角度拍摄,
把前景景物拍得更大,通过尺寸上的夸张来强调“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来表现画面中各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利用构图营造空间立体感
“留白”
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的意境的手法。为主体增添一些适当的空白,是合理有效增加空间立体感的手段。大面积同色调或色调相近的景物,都可以充当留白;再搭配上一个具有高对比(色彩、明暗)的主体,就构成了一幅有空间立体感的画面。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比例大小,直接影响画面的表达效果。并不是说主体比例越大/越小就越好,这取决于拍摄者想要什么样的效果。
纵透视
在竖画幅拍摄时,可以采用纵透视的形式,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以表现出空间层次感。操作起来也不难,找个制高点,高机位俯拍即可。和遮挡法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