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先知早就有人性论的观点,先有孟子之“人性善”,后有旬子之“人性恶”,而我们的认识则是介于二者的均衡,言外之意二者都没有说对,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狡猾”式中庸思想。如果要我选择,我会选择旬子的观点。
当然旬子的观点没有他的体系,只是他的一种理性的感觉。在解释人性方面,我更加推崇的是《圣经》,它从人的起源开始,不断的展示了人性和神性的许多东西。人的降生,都是神的形象,因此是美好的,另外世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都有罪,这里的罪有遗传性的和后天滋生的。信靠了耶稣做我们的救主,就得到了神的赦免,也就让一切信神的人得益处。
这里还有问题。人类的罪始于亚当,人类的救赎受益于耶稣,而今人的人性会不会因为信靠有了根本的改变,我的理解是不会。人类也就要不断的谦卑感谢主中生活,人自身灵性的征战一直会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能想象有一天人们都没有罪的世界的到来。圣经上说“那日神要审判世人”,是的,我也相信。一方面不知道时期,另一方面神爱世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预测神的彻底审判世人,在我们的意想之外?亦或者说神的审判在灵的层次,时时刻刻。
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想分析我们应有的立场。亚当的肇事,有了后人的罪的延续,这是遗传性的,或者说这是根层次的东西。而耶稣的来临让人有了盼望。因为无罪的耶稣为人类的罪做了挽回祭。但是在我有限的视觉里,没有感受到这“救赎”切实的意义,更多的只是精神层次的,灵性层次的。
耶稣的一生是伟大的,33年的光阴,为完成父的使命,来到世间,最后带着很大的痛苦被钉十字架。耶稣最后的痛苦有世人给他的,当然也是神给他的。耶稣的这一切早就在安排之中。耶稣的降临,使人们有了福音的盼望,但是在思考人性方面又会有怎样的改变?
2我们在相信圣经思想的前提下,却不得不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怎样看待人性?看待自己的与周围的。耶稣当年也是很看清人性的,也因此不让弟子给他人说起自己行的神迹。从人人都是罪人的角度出发,人性恶论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虽然原来的提法不是基于这样的分析。
耶稣,这个无罪的人,成为活忌,成为中保(这让我突然想起《异教徒》这电影,这让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宗教观念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而在填补这个空白的路上,人们有了不同的追求,也出现了一些异端。走信仰有神的路,如果没有很好的神人定位,走向异端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是中国表面看来信仰“无神”的原因。
《罗马书》对世人的罪有很深刻的解读。“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这个世界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都在偏离正路,也必将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喉咙是敞开的坟墓,说着诡诈的话,做着残暴的事情……”
同时也说到,罪不是终点,拯救才是出路。《罗马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信上帝得永生,把自己的罪完全的交给耶稣,自己过全新的生活,这的确是莫大的恩赐!就像胶卷,原来不好的给你抹去,让你重新拍摄自己的胶卷。
但是在拯救之路上,我们真正思考了吗?
3 人性处在一个变化的实体中。那么我们的发展思想是侧重于罪之发展还是善之发展? 其实我更认为我们都只能在罪之发展的层次前进。
我们可以做一个与信仰有关的社会背景分析,假设一对信仰绝对好的夫妇,生出的孩子应该应该说很不错,因为有天父的爱。但是他在这个时代生存,会有很好的信念吗?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保持那样一份“善”之心,很不容易,或者说也不现实。
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用自己固有的“信仰”理念来寻找自己脚下的路,本身就有问题。圣经不是针对某个时代的人写的,自然也不可能告诉你应该怎样走脚下的路,那么唯一的解释是,解读圣经的思想,让自己的心灵更安逸,相信有神的陪伴左右。
总结一下,人性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它也在发展变化之中。分析的出发点应该是性恶论的改进。人性的表现和一定的环境密切有关,忽略环境因素说什么人性是片面的。
当然旬子的观点没有他的体系,只是他的一种理性的感觉。在解释人性方面,我更加推崇的是《圣经》,它从人的起源开始,不断的展示了人性和神性的许多东西。人的降生,都是神的形象,因此是美好的,另外世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都有罪,这里的罪有遗传性的和后天滋生的。信靠了耶稣做我们的救主,就得到了神的赦免,也就让一切信神的人得益处。
这里还有问题。人类的罪始于亚当,人类的救赎受益于耶稣,而今人的人性会不会因为信靠有了根本的改变,我的理解是不会。人类也就要不断的谦卑感谢主中生活,人自身灵性的征战一直会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能想象有一天人们都没有罪的世界的到来。圣经上说“那日神要审判世人”,是的,我也相信。一方面不知道时期,另一方面神爱世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预测神的彻底审判世人,在我们的意想之外?亦或者说神的审判在灵的层次,时时刻刻。
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想分析我们应有的立场。亚当的肇事,有了后人的罪的延续,这是遗传性的,或者说这是根层次的东西。而耶稣的来临让人有了盼望。因为无罪的耶稣为人类的罪做了挽回祭。但是在我有限的视觉里,没有感受到这“救赎”切实的意义,更多的只是精神层次的,灵性层次的。
耶稣的一生是伟大的,33年的光阴,为完成父的使命,来到世间,最后带着很大的痛苦被钉十字架。耶稣最后的痛苦有世人给他的,当然也是神给他的。耶稣的这一切早就在安排之中。耶稣的降临,使人们有了福音的盼望,但是在思考人性方面又会有怎样的改变?
2我们在相信圣经思想的前提下,却不得不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怎样看待人性?看待自己的与周围的。耶稣当年也是很看清人性的,也因此不让弟子给他人说起自己行的神迹。从人人都是罪人的角度出发,人性恶论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虽然原来的提法不是基于这样的分析。
耶稣,这个无罪的人,成为活忌,成为中保(这让我突然想起《异教徒》这电影,这让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宗教观念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而在填补这个空白的路上,人们有了不同的追求,也出现了一些异端。走信仰有神的路,如果没有很好的神人定位,走向异端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是中国表面看来信仰“无神”的原因。
《罗马书》对世人的罪有很深刻的解读。“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这个世界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都在偏离正路,也必将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喉咙是敞开的坟墓,说着诡诈的话,做着残暴的事情……”
同时也说到,罪不是终点,拯救才是出路。《罗马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信上帝得永生,把自己的罪完全的交给耶稣,自己过全新的生活,这的确是莫大的恩赐!就像胶卷,原来不好的给你抹去,让你重新拍摄自己的胶卷。
但是在拯救之路上,我们真正思考了吗?
3 人性处在一个变化的实体中。那么我们的发展思想是侧重于罪之发展还是善之发展? 其实我更认为我们都只能在罪之发展的层次前进。
我们可以做一个与信仰有关的社会背景分析,假设一对信仰绝对好的夫妇,生出的孩子应该应该说很不错,因为有天父的爱。但是他在这个时代生存,会有很好的信念吗?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保持那样一份“善”之心,很不容易,或者说也不现实。
人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用自己固有的“信仰”理念来寻找自己脚下的路,本身就有问题。圣经不是针对某个时代的人写的,自然也不可能告诉你应该怎样走脚下的路,那么唯一的解释是,解读圣经的思想,让自己的心灵更安逸,相信有神的陪伴左右。
总结一下,人性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它也在发展变化之中。分析的出发点应该是性恶论的改进。人性的表现和一定的环境密切有关,忽略环境因素说什么人性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