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吧 关注:4,171贴子:22,633
  • 26回复贴,共1

看图说话,都来猜猜,这个某氏是谁。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定公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图说话,都来猜猜,这个某氏是谁。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定公十二年,引用的:某氏云“要之,不狃可以召孔子,而孔子实未往,其事当在定公八九年间”云云,或然也。
以前读这里没注意,今天发现杨先生这里引用的别人的话语,居然用了某,有点非同寻常。
提示:
此人口气很大,感觉像民国时期搞文学的。
这里的引用不写出自某本书,可能摘自是报刊杂志上的学术讨论。
然后杨先生说,云云,或然也。
用词也很模糊,似乎不想让别人注意这个人,而是注意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呢勉强可以说通。
其实写的这么勉强,杨先生完全可以不必引用这个观点,但还是用了,说明杨先生一定程度还是认可这个说法。
所以,大家都来帮忙猜一下这个口气很大的人是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8-29 21:13回复
    和《孟子译注 滕文公上》中的某氏是一个人,钱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8-30 06:11
    回复
      xfg2939厉害了。
      昨天一直在怀疑两个人:胡适和钱穆。
      两人和孔子都有一定渊源。胡适有发起和参与xx孔家店,写过说儒,应该归为哲学(政治)类
      钱穆出过先秦诸子系年等和关于孔子论语一些专著,可以归于历史考证类。
      下面截图是找到的钱穆的孔子传略。应该就是杨伯峻引用的口语话内容的原始出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8-30 10:02
      回复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


        IP属地:江苏5楼2020-08-30 11:57
        回复
          《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此事疑者甚众。赵翼《陔馀丛考》、崔述《洙泗考信录》辨之尤力。大意谓:“公山弗扰即《左传》公山不狃。据《左传》,不狃以费畔,在定公十二年。是时孔子方为司寇,主堕费之议。弗扰不肯堕,至率费人以袭鲁,岂有弗扰欲召孔子而孔子欲赴之理?”此据《左传》谓弗扰以费畔在定公十二年也。然《伪孔注论语》谓:“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而召孔子”,阳虎执季桓子在定公五年,此以弗扰召孔子亦在定公五年也。(朱子《集注》,毛奇龄《四书稽求篇》从之。)《世家》云:“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按定公九年,孔子已五十一,此误。)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是谓其事在定公之九年也。(江永《乡党图考》从之。)狄子奇《孔子编年》引郑氏环曰:“不狃之召,当在定八年冬阳虎入讙阳关以叛之时。《史记》系之九年阳虎奔齐之后,非是。”狄氏又云:“《世家》虽系之九年,然云此时孔子年五十,仍指八年言”,则又谓其事在八年也。(苏氏《古史》载《论语》以费畔,亦在八年。)三说孰当且勿论,而赵、崔专据十二年一说以疑《论语》,可知其未是。


          IP属地:江苏6楼2020-08-30 11:58
          回复
            wt大神厉害了,还没机会拜读钱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待明年的读书计划。
            春秋后期的鲁国,昭公死在外,到定公上台,政坛可谓精彩纷呈(乱出新高度)。鲁政在三桓,费宰阳虎居然能出头力压季孙和孟孙叔孙,要去三桓。反而三子要和鲁君盟。定十年,孔子为相(担任生平最高职位),也是因为阳虎为乱,庶姓有机会担任卿职。
            最后阳虎没成功,三桓执政是对鲁国稳定有利的。鲁君还是没有做为,孔子未能在仕途有更多建树,鲁国继续平庸,都是历史的选择。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8-30 12:5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8-30 14:08
              收起回复
                我原以为,杨伯峻这里称某氏,不方便提名字,是出于政治忌讳。
                现在看来是杨先生使用“某氏云”和引用的非正式书面文字-应该是并不赞同。
                正好刚刚看到哀公十一年,杨伯峻正式引用过钱穆的正式文字材料。来注解 仲尼曰:“丘不识也”。
                可见对钱穆不必有所隐晦。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8-30 18:00
                收起回复
                  @rootsman 你的问题很难回答,某些观念不同吧。
                  首先杨伯峻这套春秋左传集,应该是现在大陆容易买到的比较全面的左传书籍。
                  然后为什么不看左传正义和左传诂。主要是个人还是喜欢把左传当编年史的传记看。更在意左传的史学价值和文学性,而清和以前的注解和训诂,在解经语更有多的发挥,当然会不可避免的陈腐(和现代观念差异),本人随时可能读不下去。
                  很高兴杨先生的注,还是很客观,需要对某事某言的价值判断的地方,尽量用史学观点证实而不是儒家观念。
                  -待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8-31 09:26
                  回复
                    -接上
                    1919后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中,孔子和他的学说,成为一种封建的标记,而成为目标,可以说片面甚至盲目,具体这里就不展开了。毕竟这是历史了。
                    我读书的时候课本里已经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逝者如斯夫...
                    大陆这边把孔子当成教育家(万世师表),而不是圣人。这是对前面那段历史的一种反思。
                    孔子的文化性,应该是孔子思想能长期稳定存在一种的方式。
                    如果现代还称孔子为圣贤,只能是历史性的认识的。和秦皇汉武一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8-31 09:40
                    收起回复
                      俱往矣!
                      儒家思想深入国人的骨髓。那么做为东方人如果不读论语和左传实在是一种很大缺失。
                      左传有用很多笔墨在子产和叔向的言行上。左传有两处精彩的礼和仪的辨论。可见在左传成书年代,已经有这种对礼深层认识,读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敬服。
                      所以,称孔子为孔丘,个人以为是习惯。没有特别用意。就左传来说庶姓称名,符合体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8-31 10:04
                      回复
                        某做代词,不是代自己吗?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9-02 14:05
                        收起回复
                          这一段的《正义》中,共有6处直呼“孔丘”,大家看一下,都分别是谁个称呼的。


                          IP属地:江苏18楼2020-09-04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