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2)
1节 人类的出现
大约在距今六亿年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平均在摄氏四十度左右,开始生长出植物和动物了。
地球上的生命体是从哪里来的呢?众说纷纭。我认为“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主要成分,所以,生命体起源于“蛋白质”。只要找到了第一个蛋白质点是如何形成的,就找到了地球上的生命体的起源了。
单纯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碳50~55%、氢6%~7%、氧19%~24%、氮13%~19%,除此之外还有硫0~4%.有的蛋白质含有磷、碘。少数含铁、铜、锌、锰、钴、钼等金属元素。
气球上的什么地方能同时具有构成简单蛋白质所有元素呢?只有地球的低空大气层。低空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硫、漂浮在低空大气中的尘土微粒中有铁、铜、锌、钴、钼等金属化合物。
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在一般的大气环境里是很稳定的,不会分解,也不会互相化合。只有在高温高电势的环境里,才会让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分解和重新化合成其他物体。
地球的低空中自从有了水蒸气云层以后,每天就有几百万次的闪电。闪电的高电势和高温,就会促使电流通过的空间中的物质发生分解和化合。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总会不断地有构成蛋白质的所有的元素的物质同时存在于闪电经过的空间的情况,总会不断地有使这些化合物同时分解成构成蛋白质的元素后,然后化合成蛋白质的合适的闪电的电势和闪电造成的温度。当低空闪电造成的“原始蛋白点”随着雨水降落到湖泊或海洋里时,湖泊和海洋里也存在着构成蛋白质的“原料”。于是在“物以类聚”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原始蛋白便不断地扩张体积。随着体系的扩张,蛋白体的功能也随着增多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动循环、自动修复、自我复制,自动防御。。。。。”的复杂的生命体了。这种生命体一经形成,就继续不断地加速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病毒到细菌到野草到大树到鲸鱼到人类,一路狂奔。
闪电造出了第一个“原始蛋白质点”以后,并不是停止再造了,而是永不停止地继续造下去;所造的“原始蛋白质点”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无数种。每一个新造的“蛋白质点”,都会落到地面的湖泊、海洋里,开始着他的进化历程。所以,至今地球上就有无数种类的单细胞、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并存的现像。可以说,“生命”是空中诞生,水中养成。今天的天文探测结果也证明,凡是没有磁性和水的的星球,就都没有生命迹象。凡是被闪电击过的土地,都含有丰富的肥料,植物就疯长起来。这说明闪电能够导致物质的分解和再化合。
在往后的亿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壳的缓慢地升降变化,使一些陆地变成了洼地海洋,使一些海洋变成了沼泽高山。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有一些处在洼地沼择地区的水生动物逐渐变成了水、陆两生的爬行动物了。在爬行动物中,又进化出四肢五爪的爬行动物。这些四肢动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肢前弯后肢后弯的;另一类是前肢后弯后肢前弯的。这前一类中又分为有尾巴的和无尾巴的。这各种动物在往后的亿万年里,因各自所处的地方的地壳变迁,气候变化,草原、森林、河山等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逐渐进化成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各种动物了。其中有一种动物,因所处的地区在亿万年中地壳逐渐升高,逐渐出现了沼择、草原、森林、高山、大河等。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水陆两生动物变成陆生为主的动物了。随着它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食性也随之变化,由吃水中生物变成也吃草也吃果也吃小动物的杂食动物了。
在千万年的采食树果和猎取水生、陆生动物的锻炼中,前肢与后肢逐渐进化,后肢充分发挥了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功能,前肢充分发挥了捉拿食物和搏斗的功能,于是,前后肢逐渐分工了,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爬行变为半直立行走的了,成了半直立动物。后来这一地区又在大冰河时期逐渐变为寒冷地区。在这一由热逐渐变冷的千万年里,这种半直立动物与其它陆地动物一样,适应寒冷的环境,表皮逐渐生长出毛发(类似现在的熊、猩之样),而有些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动物和植物就逐渐消亡了。后来,随着大冰河期的过去,这种半直立动物所在的地区,又逐渐变成了热带。这一由冷变热的过程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身体上的毛发因炎热和经常下水而逐渐变得稀疏了。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左右,这种半直立动物和它的镜像物就基本进化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了。它们已经在一个十分广大的地区分布开来了。它们分成很多大小群体。相邻近的几个小群体,白天会合进行合作觅食,夜晚各小群体分别躲在山洞或石崖下边住宿。它们已经天然地形成同胞雌雄不交配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各小群体之间能够互相融和,形成一些互相合作的大群体。这种天性,是能够进化成人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它们能以各种水、陆动物和植物为食,促使了觅食手段的多样化,从而使食物来源充足,营养成分丰富,使它们的大脑和肢体比其它动物较快地发达起来,逐渐成为智能领先的一种动物了。这种杂食特性和觅食手段的多样性,也是这种动物能够进化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后来的千万年的时间里,因地壳的迁移和它们的觅食活动以及逃避自然灾害、内部争斗、等等原因,逐渐地分为无数个大小群落,逐渐向世界各地扩散开了。但它们各个群落仍然以水边为生活区域,在半水泽半山林的环境中觅食。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动物就开始知道利用自然火了。火的使用,是这种高智能动物进化为人的关键因素。
2 火的使用
地球上的火,在远古时代是经常发生的。这因多种情况造成:远古时代的地球表面温度较高,河湖较多,天气炎热,地面上生长着茂密的草木,各类动物,都在自然地生息繁衍,构成自然循环生物链。火山暴发,雷电击着油质树木引起着火,烈日照射露天煤矿引起自燃等等,都会引起森林大火。有些自然火,如大森林或自燃煤矿的火,可能会燃烧几个月至千百年。大火驱赶着森林动物逃跑,来不及逃脱的便被烧死了。大火过后,地上留下一些木炭余火和一些被烧熟的动物植物。这种情况反复发生,使多数动物都十分畏惧火了。住在水边岩洞里的高智能动物,躲在水里或岩洞里,才免于火灾。大火过后,这种高智能动物出来觅食,当它们偶然尝试吃被烧死的昆虫或小动物时,感觉好吃,由此得到了大火过后寻找食物的经验。这种情况发生次数多了,便启发它们把捉到的活的小动物放到余火里烧后再吃。由此开始了对火的利用。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当它们不能直接用手从火堆里取出食物时,迫使它们想出了用树枝勾取的办法。这是在它们知道用石头打东西之后的又一大进步,这是臂的延伸,这是高智能动物使用工具的开端。
它们在从火堆里用树枝勾东西时,有时树枝会被燃着。这种情况,出现次数多了,便使它们懂得了向火堆里不断添加树枝就可以保持火堆不灭;也使它们懂得了拿着有火的树枝,能够把火挪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它们便把火挪到既避雨又避风的岩洞里去了。这一进步,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高智能动物就,会把火堆建在它们居住的岩洞里了。从此开始了以烧烤食物为主食的生活方式,也就从这时起,这种高智能动物逐步进化成远古人类了。
由于用火烧烤食物,使从前撕咬不动的动物的皮肉,现在也能很容易地吃了,使一些生吃不好吃或有毒的动物、植物,现在也可以吃了,从而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营养成分;经过烧熟的食物便于消化吸收,从而促进了体格和大脑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主观思维意识成长。火又可以作为抵御凶猛动物的武器,从而增加了安全性;火又为处在有冬季地区人类取暖,增强了人类的抗寒能力。因此,在人口与食物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加快了人口的增长,也扩大了生存区域。
分散到地球各地的这类高智能动物的各个支群,在几千万年里,都发生了以上同样的进化情况,都逐步进化为远古人类。由于各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便使各不同地区的人类出现了体格、肤色、风俗习惯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但作为人类的基本的特征仍然都是相同的。
3 制造工具
人类在居住岩洞的时期,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一个洞穴群落,都有一个女性头领,大家都服从她的指挥,她的这种权力,是因统一的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大约距今八百万年左右,人类就会打制石器和磨制木矛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们用木矛击杀陆地动物或水中鱼类,用石斧把猎获的动物的肉砍下,剁成小块拿到火堆上烧熟了吃。他们在砸碎动物的粗大骨头时,发现碎骨头的尖刺锋利,于是就用骨尖割。从而发明了骨刀骨矛。工具不断发明和改进,食物不断增多,从而使人的体格和脑力也不断发达。获取食物的技能不但来自先天的本能,也开始来自后天的互相模仿学习和自己的经验积累。随着狩猎和采摘技能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的食物,当着剩余的食物较多时,就不必一个洞穴的全体人员都去觅食了。头领把老人和小孩及病弱者留在洞中,一面看着火一面制作工具等,让强壮者出去狩猎和采摘食物,这就出现了最初的自然分工。这种分工,使猎、采的人员去掉了保护小孩和弱者的顾虑,可以集中力量猎、采,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使老人延长了寿命,小孩提高了成活率。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一个山洞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口增加到容纳不了时,便有一些人被挤出山洞居住。遇到下雨,这些人只好躲到树下或大的植物叶子底下避雨。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启发他们用大叶排起来盖在身上,进而发展到用树枝草叶在崖边或树下搭起小棚,作为长期避雨之用。这种小棚逐渐得到改进,不只上面盖有树枝草叶,还在四周挡上石块和木棒等,于是最初的人类居住的窝棚就出现了。人类在创建窝棚的同时,懂得了利用植物的纤维捆绑东西,也懂得了把树叶、兽皮等物缠挂在身上,以防虫子叮咬、荆棘划伤、寒风袭击等。这是人类穿戴衣服的开始。这一进步过程大约经历了几百万年。
由于人类还无能力砍断较大的树木作为搭建窝棚的材料,所以所建窝棚不可能较大和坚固,因此棚内不可能生火,也抵挡不了大风和毒蛇猛兽的袭击,所以,人类仍必须以岩洞为中心,搭棚居住,人员的扩散仍然受到岩洞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4 取火方法的发明---走出山洞
由于人类长期居住的岩洞一直保留着火堆,灰炭散布到火堆四周。人们在火堆旁边用石英石打制石器时,迸出的火星落在灰炭上,有时会引起灰炭燃烧。这样的现象出现多了,就使人们知道了用石英石和木炭能取得火了。这是一种取火的方法。另外,人们用干木棒在石头上快速磨制木矛时,木棒会很快发热,有时会使磨下来的木头粉末燃烧。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了,也使人们知道了可以用快速摩擦干木棒的方法取得火。这又是一种取火的方法。
这两种取火的方法在各个洞群中先后都被发明。从此人类就得到使用火的自由了。从此人们就不必非得依赖岩洞才能生存了。人们可以离开原来居住的岩洞,随便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搭起窝棚或在土崖下挖一个洞穴居住,需要火时随时可以自己生出。从这时起,人类开始摆脱山洞的限制而自由迁徙了。原始人类开始在广大的区域内扩散开来。这种扩散,是以母系群体不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一方面一个群体在一个区域居住久了,人口增多了,食物相对短缺了,逼着人们扩大采食范围;另一方面,取火方法的发明和工具的改进,已使少数人就能猎取到食物和抵御猛兽的侵扰了,为了便于生存,大群体就逐步分解为小群体了。一个母系小群体就是一个“家庭”。在一个地方居住下来后,自然分工是老弱小孩留在家里制作工具和守家,强壮人员外出采摘和畋猎。采、猎回来的食物,全体人员共同享用。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人类是没有”公”“私”意识的,只有如一般动物一样的“同类排它性”----例如老虎用尿、粪做标记,圈一个地域,不准别的老虎进入它的圈地。当然,这种居住不会是永久的定居,人们会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移。这种靠自然提供食物、靠“家庭”自然分裂和人口迁移来保持人口与食物的平衡的方式,使人类逐步扩散到全世界。这种“自然生存”的状况持续了几百万年。
5.种植、畜养的发明---家庭私有制和氏族村落的形成
(待续)
1节 人类的出现
大约在距今六亿年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平均在摄氏四十度左右,开始生长出植物和动物了。
地球上的生命体是从哪里来的呢?众说纷纭。我认为“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主要成分,所以,生命体起源于“蛋白质”。只要找到了第一个蛋白质点是如何形成的,就找到了地球上的生命体的起源了。
单纯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碳50~55%、氢6%~7%、氧19%~24%、氮13%~19%,除此之外还有硫0~4%.有的蛋白质含有磷、碘。少数含铁、铜、锌、锰、钴、钼等金属元素。
气球上的什么地方能同时具有构成简单蛋白质所有元素呢?只有地球的低空大气层。低空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硫、漂浮在低空大气中的尘土微粒中有铁、铜、锌、钴、钼等金属化合物。
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在一般的大气环境里是很稳定的,不会分解,也不会互相化合。只有在高温高电势的环境里,才会让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分解和重新化合成其他物体。
地球的低空中自从有了水蒸气云层以后,每天就有几百万次的闪电。闪电的高电势和高温,就会促使电流通过的空间中的物质发生分解和化合。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总会不断地有构成蛋白质的所有的元素的物质同时存在于闪电经过的空间的情况,总会不断地有使这些化合物同时分解成构成蛋白质的元素后,然后化合成蛋白质的合适的闪电的电势和闪电造成的温度。当低空闪电造成的“原始蛋白点”随着雨水降落到湖泊或海洋里时,湖泊和海洋里也存在着构成蛋白质的“原料”。于是在“物以类聚”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原始蛋白便不断地扩张体积。随着体系的扩张,蛋白体的功能也随着增多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动循环、自动修复、自我复制,自动防御。。。。。”的复杂的生命体了。这种生命体一经形成,就继续不断地加速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病毒到细菌到野草到大树到鲸鱼到人类,一路狂奔。
闪电造出了第一个“原始蛋白质点”以后,并不是停止再造了,而是永不停止地继续造下去;所造的“原始蛋白质点”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无数种。每一个新造的“蛋白质点”,都会落到地面的湖泊、海洋里,开始着他的进化历程。所以,至今地球上就有无数种类的单细胞、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并存的现像。可以说,“生命”是空中诞生,水中养成。今天的天文探测结果也证明,凡是没有磁性和水的的星球,就都没有生命迹象。凡是被闪电击过的土地,都含有丰富的肥料,植物就疯长起来。这说明闪电能够导致物质的分解和再化合。
在往后的亿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壳的缓慢地升降变化,使一些陆地变成了洼地海洋,使一些海洋变成了沼泽高山。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有一些处在洼地沼择地区的水生动物逐渐变成了水、陆两生的爬行动物了。在爬行动物中,又进化出四肢五爪的爬行动物。这些四肢动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肢前弯后肢后弯的;另一类是前肢后弯后肢前弯的。这前一类中又分为有尾巴的和无尾巴的。这各种动物在往后的亿万年里,因各自所处的地方的地壳变迁,气候变化,草原、森林、河山等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逐渐进化成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各种动物了。其中有一种动物,因所处的地区在亿万年中地壳逐渐升高,逐渐出现了沼择、草原、森林、高山、大河等。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水陆两生动物变成陆生为主的动物了。随着它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食性也随之变化,由吃水中生物变成也吃草也吃果也吃小动物的杂食动物了。
在千万年的采食树果和猎取水生、陆生动物的锻炼中,前肢与后肢逐渐进化,后肢充分发挥了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功能,前肢充分发挥了捉拿食物和搏斗的功能,于是,前后肢逐渐分工了,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爬行变为半直立行走的了,成了半直立动物。后来这一地区又在大冰河时期逐渐变为寒冷地区。在这一由热逐渐变冷的千万年里,这种半直立动物与其它陆地动物一样,适应寒冷的环境,表皮逐渐生长出毛发(类似现在的熊、猩之样),而有些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动物和植物就逐渐消亡了。后来,随着大冰河期的过去,这种半直立动物所在的地区,又逐渐变成了热带。这一由冷变热的过程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身体上的毛发因炎热和经常下水而逐渐变得稀疏了。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左右,这种半直立动物和它的镜像物就基本进化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了。它们已经在一个十分广大的地区分布开来了。它们分成很多大小群体。相邻近的几个小群体,白天会合进行合作觅食,夜晚各小群体分别躲在山洞或石崖下边住宿。它们已经天然地形成同胞雌雄不交配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各小群体之间能够互相融和,形成一些互相合作的大群体。这种天性,是能够进化成人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它们能以各种水、陆动物和植物为食,促使了觅食手段的多样化,从而使食物来源充足,营养成分丰富,使它们的大脑和肢体比其它动物较快地发达起来,逐渐成为智能领先的一种动物了。这种杂食特性和觅食手段的多样性,也是这种动物能够进化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后来的千万年的时间里,因地壳的迁移和它们的觅食活动以及逃避自然灾害、内部争斗、等等原因,逐渐地分为无数个大小群落,逐渐向世界各地扩散开了。但它们各个群落仍然以水边为生活区域,在半水泽半山林的环境中觅食。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动物就开始知道利用自然火了。火的使用,是这种高智能动物进化为人的关键因素。
2 火的使用
地球上的火,在远古时代是经常发生的。这因多种情况造成:远古时代的地球表面温度较高,河湖较多,天气炎热,地面上生长着茂密的草木,各类动物,都在自然地生息繁衍,构成自然循环生物链。火山暴发,雷电击着油质树木引起着火,烈日照射露天煤矿引起自燃等等,都会引起森林大火。有些自然火,如大森林或自燃煤矿的火,可能会燃烧几个月至千百年。大火驱赶着森林动物逃跑,来不及逃脱的便被烧死了。大火过后,地上留下一些木炭余火和一些被烧熟的动物植物。这种情况反复发生,使多数动物都十分畏惧火了。住在水边岩洞里的高智能动物,躲在水里或岩洞里,才免于火灾。大火过后,这种高智能动物出来觅食,当它们偶然尝试吃被烧死的昆虫或小动物时,感觉好吃,由此得到了大火过后寻找食物的经验。这种情况发生次数多了,便启发它们把捉到的活的小动物放到余火里烧后再吃。由此开始了对火的利用。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当它们不能直接用手从火堆里取出食物时,迫使它们想出了用树枝勾取的办法。这是在它们知道用石头打东西之后的又一大进步,这是臂的延伸,这是高智能动物使用工具的开端。
它们在从火堆里用树枝勾东西时,有时树枝会被燃着。这种情况,出现次数多了,便使它们懂得了向火堆里不断添加树枝就可以保持火堆不灭;也使它们懂得了拿着有火的树枝,能够把火挪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它们便把火挪到既避雨又避风的岩洞里去了。这一进步,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高智能动物就,会把火堆建在它们居住的岩洞里了。从此开始了以烧烤食物为主食的生活方式,也就从这时起,这种高智能动物逐步进化成远古人类了。
由于用火烧烤食物,使从前撕咬不动的动物的皮肉,现在也能很容易地吃了,使一些生吃不好吃或有毒的动物、植物,现在也可以吃了,从而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营养成分;经过烧熟的食物便于消化吸收,从而促进了体格和大脑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主观思维意识成长。火又可以作为抵御凶猛动物的武器,从而增加了安全性;火又为处在有冬季地区人类取暖,增强了人类的抗寒能力。因此,在人口与食物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加快了人口的增长,也扩大了生存区域。
分散到地球各地的这类高智能动物的各个支群,在几千万年里,都发生了以上同样的进化情况,都逐步进化为远古人类。由于各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便使各不同地区的人类出现了体格、肤色、风俗习惯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但作为人类的基本的特征仍然都是相同的。
3 制造工具
人类在居住岩洞的时期,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一个洞穴群落,都有一个女性头领,大家都服从她的指挥,她的这种权力,是因统一的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大约距今八百万年左右,人类就会打制石器和磨制木矛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们用木矛击杀陆地动物或水中鱼类,用石斧把猎获的动物的肉砍下,剁成小块拿到火堆上烧熟了吃。他们在砸碎动物的粗大骨头时,发现碎骨头的尖刺锋利,于是就用骨尖割。从而发明了骨刀骨矛。工具不断发明和改进,食物不断增多,从而使人的体格和脑力也不断发达。获取食物的技能不但来自先天的本能,也开始来自后天的互相模仿学习和自己的经验积累。随着狩猎和采摘技能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的食物,当着剩余的食物较多时,就不必一个洞穴的全体人员都去觅食了。头领把老人和小孩及病弱者留在洞中,一面看着火一面制作工具等,让强壮者出去狩猎和采摘食物,这就出现了最初的自然分工。这种分工,使猎、采的人员去掉了保护小孩和弱者的顾虑,可以集中力量猎、采,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使老人延长了寿命,小孩提高了成活率。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一个山洞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口增加到容纳不了时,便有一些人被挤出山洞居住。遇到下雨,这些人只好躲到树下或大的植物叶子底下避雨。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启发他们用大叶排起来盖在身上,进而发展到用树枝草叶在崖边或树下搭起小棚,作为长期避雨之用。这种小棚逐渐得到改进,不只上面盖有树枝草叶,还在四周挡上石块和木棒等,于是最初的人类居住的窝棚就出现了。人类在创建窝棚的同时,懂得了利用植物的纤维捆绑东西,也懂得了把树叶、兽皮等物缠挂在身上,以防虫子叮咬、荆棘划伤、寒风袭击等。这是人类穿戴衣服的开始。这一进步过程大约经历了几百万年。
由于人类还无能力砍断较大的树木作为搭建窝棚的材料,所以所建窝棚不可能较大和坚固,因此棚内不可能生火,也抵挡不了大风和毒蛇猛兽的袭击,所以,人类仍必须以岩洞为中心,搭棚居住,人员的扩散仍然受到岩洞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4 取火方法的发明---走出山洞
由于人类长期居住的岩洞一直保留着火堆,灰炭散布到火堆四周。人们在火堆旁边用石英石打制石器时,迸出的火星落在灰炭上,有时会引起灰炭燃烧。这样的现象出现多了,就使人们知道了用石英石和木炭能取得火了。这是一种取火的方法。另外,人们用干木棒在石头上快速磨制木矛时,木棒会很快发热,有时会使磨下来的木头粉末燃烧。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了,也使人们知道了可以用快速摩擦干木棒的方法取得火。这又是一种取火的方法。
这两种取火的方法在各个洞群中先后都被发明。从此人类就得到使用火的自由了。从此人们就不必非得依赖岩洞才能生存了。人们可以离开原来居住的岩洞,随便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搭起窝棚或在土崖下挖一个洞穴居住,需要火时随时可以自己生出。从这时起,人类开始摆脱山洞的限制而自由迁徙了。原始人类开始在广大的区域内扩散开来。这种扩散,是以母系群体不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一方面一个群体在一个区域居住久了,人口增多了,食物相对短缺了,逼着人们扩大采食范围;另一方面,取火方法的发明和工具的改进,已使少数人就能猎取到食物和抵御猛兽的侵扰了,为了便于生存,大群体就逐步分解为小群体了。一个母系小群体就是一个“家庭”。在一个地方居住下来后,自然分工是老弱小孩留在家里制作工具和守家,强壮人员外出采摘和畋猎。采、猎回来的食物,全体人员共同享用。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人类是没有”公”“私”意识的,只有如一般动物一样的“同类排它性”----例如老虎用尿、粪做标记,圈一个地域,不准别的老虎进入它的圈地。当然,这种居住不会是永久的定居,人们会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移。这种靠自然提供食物、靠“家庭”自然分裂和人口迁移来保持人口与食物的平衡的方式,使人类逐步扩散到全世界。这种“自然生存”的状况持续了几百万年。
5.种植、畜养的发明---家庭私有制和氏族村落的形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