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75贴子:137,698
  • 11回复贴,共1

「大悲所熏」與「生於忧患 死於安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0-02 22:45回复
    “心”能转“身”的道理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换言之,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俗话所说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当然,这就是“大学之道”大人之学的学问所在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0-07 07:15
    回复
      且谈功夫:见道之士,无所见处,就是这个,久而久之,即如檀即奢摩他。吾人为何不能定?解深密经经义曰:“如有求止求定之心,即不能定矣。”《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亦如此说。此乃休息去,大休大息,小休小息。倘有求定之心,即已不定。唯大智慧人见得透,即可定;若靠修为,修得成还会坏。儒家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程子之后,则等而下之,见不高过程子,然无可讳言的,乃系得自佛家。六祖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上智下愚均易得定,女人亦易,只有中人之资者,大难大难。宗下不同于教下者,至简至要。佛是露柱,法是灯笼,僧是泥土。定──不说话,慧──将说未说。此是何等言哉!故禅宗如狮子乳,牛羊乳被滴后即涣散;禅宗如涂毒鼓,听不得,听不得。好好用功,人怕立志,佛不负人。无边虚空,自有护法神灵在。
      (七点上座。七点三十五分下座。)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10-10 17:10
      回复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疢 拼音:chèn。)(有内在隐痛,或另有心病,或与生俱来内有暗病的人)。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愈是受过患难曲折、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才能反思立志,完成了伟大的学问、技能和道德的修养。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10-19 16:36
        回复
          有些道理平时要留意。《易经》讲太极,太极生两仪,为宇宙本体体用的符号;犹如佛说的如来藏。佛说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百千万亿化身。儒家说的道,指形而上的,把形而下的叫做器。又径路谓之道,指做人的法则。老子说:“道生一”,“一”是什么东西?“一生二”,“二”是什么东西?“二生三”,“三”又是什么东西?“三生万物”。天地有道,一生神,譬如太阳系里的太阳。“谷神不死,玄牝之门。”谷神指空空洞洞的,有回声的,空气光线不流通。玄牝之门指生万物之母。道在目前,先把目光定住,含蓄内照,自然内视。神只是空空洞洞的,清清净净的。神照久了就会生炁,再照久了就会生精,譬如太阳照大地能生长万物,久了如鸡孵卵。不论男人女人都具备生机,不向外流溢,慢慢地就会有成就。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2-11 10:19
          回复
            养神之道,开眼闭眼,并无二致,开眼也能神不外露,与天地之光合一。神要会养,不能久用,化腐朽为神奇,最高的从最肮脏的里边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全体的一部分,不可毁伤,自杀是犯了大戒,密宗更把身体看得重要。神就是清净法身(扩而充之之谓神),气就是圆满报身(生命之源),精就是百千万亿化身(菩萨内触妙乐),主人是灵明,宾客是乐明无念,永嘉大师《证道歌》“降龙钵、解虎锡,两股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心念与神譬诸龙,精气譬诸虎,故应将神气二者调伏,龙变化莫测。木纳祖师说:“得心风(即炁)自在者,自然可以得神通自在。”真正会参学的人,一句话抓住了就是宝贝。化腐朽为神奇,易经讲一个“变”字,佛经讲一个“无常”,无常是指变化的现象而言。道家讲“迁化”,都是此理。但要亲身磨炼修持证到。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12-11 10:37
            回复
              烦恼哪里来的?妄念来的。妄念哪里来的?真如本体所现的用。无断除之心,坦然而住。骨血都化了,脱胎换骨。人还要清瘦一点,长寿的人都是瘦的,“列仙之俦,其形清癯”。气脉没有归元,修个什么道?注意啊!“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到了。放下呀!只有两天了,快得很。“天地为炉鼎,身心为丹药。”把身体丢在那个大炉鼎里,让他受尽煎熬,这才叫做仙佛合参。心清净,一念不生,身清净,无障碍,这就是灵丹,你以为肚子里有个东西啊!那不是生癌了吗?参!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1-10 12:37
              回复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那么容易,就是办不到。气脉归元,元在哪里?无所归,即是元。住在哪里?哪里也不住。气不入中脉而得明心见性者,绝无是处。发心修道,处处都是魔障,要跳出来就难了。邪正二道,不能相容,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一正压百邪,大科学家对宇宙的奥秘不可知,最后只好皈依宗教。像爱因斯坦,就是一例。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1-14 10:53
                回复
                  不要求那些小乘的定,哪能够练习得到啊!昏沉的也是这个,清醒的也是这个。
                  年轻人身上的气脉充满了的时候,轻微的闭住一会儿气,就会有转机。菩提者,觉也。知道气脉胀了,不去理它,不是把它空掉,而是任凭它。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1-01-30 17:09
                  回复
                    “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途,终朝睡在鸿濛窍,一任时人牛马呼。”这是刘悟元的。
                    功夫到了,没有见到,不知浑然一体中,“他”并没有糊涂,放之则弥于六合,认识了这个,才是佛道双成。就差这么一点点儿,便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03-10 10:05
                    回复
                      谢教授:七天禅七,胜读五十年书。去念头如放屁一样,有屁就要放掉它,为什么要忍住它呢?放掉不就舒服了吗?
                      项教官:这次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了,人心死了,道心就生了,渐修是拭镜上尘,随拭随来,顿悟如打破镜子,无须再去拭它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03-19 10:34
                      回复
                        《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什么是法界?就是华严境界,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奉命去参弥勒菩萨。一念专精,一念至诚,佛菩萨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要你信你自己的心。本经经义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修道缺少“信”字,心就狭隘,譬如你们都已经见到一点,因为对于佛法信心不足,虽然见到,却所得者少,所以也就“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执着一个法门。“于少功德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境界。”“若周遍知(圆融),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体会进去),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把握住,是你的),皆悉不能。”见道以后,才修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5-24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