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人吧吧 关注:1,560贴子:30,767
  • 6回复贴,共1

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者。他们只在每年的春节返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这是《归途列车》开头的字幕,配着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拥挤的人群……
●《时代》对中国农民工是宏观评述:“他们带领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归途列车》则让我们看到这所谓历史性成就的背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工家庭究竟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1楼2010-01-28 23:41回复
    车票·路子
    “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者。他们只在每年的春节返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归途列车》的引子,这样的字幕配着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拥挤的人群。
    2006年冬天,广州的一处城中村,赤膊的工人把一个个纸箱堆在街边,镜头停在纸箱上的“MADE   IN   CHINA”;在张哥和陈姐打工的车衣厂,嘈杂的机器声中,两个孩子躺在一边工作台上的衣料堆旁酣睡。
    2007年初,三年没回家的张哥陈姐,连着好几天去火车站,却还是买不到座票。老张脸上是竭力克制的焦虑。《归途列车》摄制组有四个人,因为拍摄得到广州火车站的协助,他们早已买到车票。但他们不能帮这对打工夫妻解决车票,必须跟着他们一次次去排队。老张夫妇知道这些“电视台的人”其实有路子。“他们太老实了,从没有向我要过任何帮助,尤其是爸爸,他的自尊非常令人敬佩。”导演范立欣说。因为不知道张哥哪天才能买到票,摄制组其实在很早之前就买了同一车次连续三天的车票,确保能和他们一起上火车。
    火车站售票处的拍摄让摄制组非常头疼。拍纪录片的总希望别引起注意,但在火车站他们总是引来围观,拍摄老张夫妇排队买票,还险些点引起骚乱。春运期间,排了两三天队的人到了售票口总是被告知没票,可是黄牛手上却有发往各地的车票,人们一肚子怨气。他们很自然地把摄制组当成了电视台的记者。“被误认为官方媒体的我们很容易成为失控情绪的发泄口。最后还是警察把我们从上百人的包围里解困出来。”摄影师孙少光自述道
    


    2楼2010-01-28 23:41
    回复
      归途·站着说话不腰疼
      《归途列车》里所有田园的镜头都是最美的,虽然中国的农村未必到处都像广安的回龙村那样山清水秀。城市人看到那样的画面,可能大多会疑问,为什么他们必须离开这么美的地方,去沿海城市拥挤、简陋的环境里打工。国外的很多观众的确也这样问了。
      “我希望让观众在这一刻发现自己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范立欣说,“农村很漂亮,但是你不想想农村生活有多苦。你坐在电影院里看这个农村很美,但你不会愿意生活在那个地方的。我希望观众有这样一个自省的过程。”
      移民加拿大之后,他看过大量经济报道和纪录片,他发现:“其实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之后,中国处在产业链和经济链的最末端,再末端其实就是这些在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5个小时,每个月工作29天的工人。”
      发达国家的优渥生活和中国农民工的生存努力之间,是一条复杂的经济链。链条的两端,彼此都不了解。
      就像2008年老张夫妇回家的火车上,一个打工的青年对着镜头谈论西方消费观与自己的不同:“我一个月挣2000块,我要存1800;西方人挣2000块,他就花掉2000块甚至更多。他这样是给自己一个压力,更加努力地工作……”“让他们花更多钱的那个东西叫信用卡。”范立欣说。“人都想买便宜货,公司要竞争要降低成本,就把生产或者采购线放到更便宜的中国或者别的发展中国家。这对中国来说,既能赚到外汇,又能拿到新的技术,又能解决很多人就业。其实有伦理观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劳动力那么多,商人也想赚钱,道德力量很弱,又没有健全的法律,最后倒霉的就是农民工。”“我不是说别买中国货,你不买他们孩子饭都吃不了。我只想说不要忘记了你生活的背后有很多人在吃苦,你至少应该有感恩的心情。”在海外放映时,范立欣告诉观众。“归途”是范立欣想提的一个问题。“这个家庭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他们会回归到什么地方?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在哪里?”
      


      4楼2010-01-28 23:42
      回复
        希望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6楼2010-01-29 17:30
        回复
          对农民工很同情,理解工作人员辛苦,对现实很无奈!国情一时半会改变不了!


          IP属地:河北7楼2010-01-29 20:39
          回复
            祝福他们


            8楼2010-01-29 22:05
            回复


              IP属地:河北9楼2010-02-01 1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