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睿士>
2000年,一直活跃在港台歌坛的罗大佑终于在上海举办了内地首场个人演唱会。
顶着一头长发的青年记者许知远和一群媒体人从北京包火车南下看演唱会,在车厢里,他们合声唱着罗大佑的歌,传递着罗大佑的传记,彻夜不眠。
选择飞抵上海的铁粉高晓松,则在开场前站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门口,等那些多年不联系的文青老友。果然,他们一个个出现在面目虔诚的中年人流中。

罗大佑:灰色西装套装和棉质衬衫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黑色金属细边眼镜 Ports Eyewear许知远:藏青色西装套装和棉质衬衫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骏珏双位日历型腕表Tudor 高晓松:图案圆领针织衫和直筒牛仔裤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那一年,许知远24岁,高晓松31岁,罗大佑46岁。这场演唱会是三个互不熟识的知识分子,第一次实现同一时刻地理坐标上的重叠。
19年后,三人在《ELLEMEN睿士》准备的新故事里再次重逢,谈笑对弈,回首半生。在弗里德曼笔下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加速时代,历史齿轮的极速运转带来了巨大喧嚣,旧日的秩序和规则正在被不断碾碎重建,我们正坐在一趟速度快到连路标都失去意义的列车上,该如何去辨认身处何地,又该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
自成河流的“50后”罗大佑,顺流而动的“60后”高晓松 ,逆流前行的“70后”许知远,“知识分子”是他们承载的共同身份标签——代表着每个时代保持最清醒思考的群体,他们专注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将过去和未来紧紧相连。这三个背负着截然不同的岁月烙印的时代旗帜人物,面对失序的全新时代,如何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困境,最终会做出怎样的个体抉择?当人生过半,棋至中局,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我们希冀于寻找一个全新的历史罗盘,借此去更好解读一些生命的恒久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去向何方?
或许故事最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今时今日·高晓松

黑色卫衣和休闲长裤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棉质风衣 Bottega Veneta
拼色运动鞋 Brunello Cucinelli
北京深冬。
一夜北风疾吹,气温很快降至零下八度。衣着单薄的高晓松靠在东五环外一座人行天桥的护栏上,手里提溜着本古龙的《边城浪子》,读得抑扬顿挫。
“我给大家念段书,《边城浪子》第十一章,夜半私语……”
高晓松念了段书,还不忘向对面众人调侃道:“金庸就该和古龙匀匀,提高描写男女主角性生活的频次,古龙写太多,金庸呢,是除了小龙女全没有。”
还算宽敞的桥面上泾渭分明,高晓松站在临时布置的旧书摊前自成一体,另一边是乌压压的杂志拍摄团队和围观群众。
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矮个子中年男人,提着一大摞盒饭,满脸兴味地凑在人群外围看了半天,离开前小声嘟囔:“诶,这明星也长得不怎么样啊。”
长款黑风衣遮住了高晓松那两条蜚声在外的“美腿”,直上直下的版型设计也没能更好地修饰他有些膨胀的腰身。
“ 唉,我这不是在努力吗!”拍摄转场的间隙,高晓松坐在保姆车里研究几个写满日文的减肥药盒,听到工作人员给他讲刚刚的拍摄花絮,倒是笑了。
49岁的高晓松长居美国洛杉矶,每年回国的日子不算多,因此一回来就被各种饭局绊住,几顿酒饭下去,他感觉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己确实需要管理管理身材。不过他也老实承认,自己多年来在减肥这件毕生大事上,没太认真,“要真使力,早就瘦了。”
高晓松早年就有一套成型的“门客理论”,总结说来就是做事情得讲究进退自如,“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什么事要面目狰狞才能达成一二,那高晓松铁定不干。
虽然近年来专注于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高晓松也坦言自己不能成为大师,某次他带一位文坛老将游历东欧各国,想着自己满世界走过,遂一路扮演导游,讲解各地的风土民俗、历史变迁。几日下来,老将惊了,同高晓松语重心长道:“晓松,你确实有才华,想事也通透,要只选一个领域专心专注,能成大师。”
高晓松当即表示,自己没法专心,他对周身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也热衷于追逐时代的每一点小小进步。
“所以我变成了一个‘江湖百晓生’,但也挺好。”高晓松笑说。
这也契合高晓松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喜欢老派名士,不求一域专精,只需百问通识,能激辩庙堂,也善寄情山水,琴棋书画,周游列国,喜读闲书、扯闲篇、想闲事。
今时今日·许知远

黑色西服外套、白色衬衫和黑色西裤
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骏珏双位日历型腕表 Tudor
“我们团队过去半年在拍摄一部关于日本的旅行纪录片,我还在写第二卷《梁启超传》。”许知远陷在化妆间角落的单人沙发里,缓慢讲述自己最近的状态,语落间隙,赶忙往嘴里塞了几块锅巴。
锅巴是太阳牌的,“老北京”的童年味道,五颜六色的包装袋挤在置物架上,本是为高晓松准备的零食。
半天之前,在同一个化妆间里,高晓松对着镜子纳闷:许知远是怎么保持身材的?自诩只用两分力爱美的他,没碰化妆间里的任何一样零食,现在,拥有“吃不胖”体质的许知远接收了这份福利。
虽然能用食物来消除与陌生人聊天产生的尴尬,但这应该还是许知远不太舒适的一天,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要打破自己“不化妆”的原则,被两个造型师“劈头盖脸”拾掇清爽后,再塞进一件又一件长短厚薄各异的时装里,而等待他的,是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和格外忙碌的摄影团队。
有几件衣服尺寸不那么合适,许知远特意跑出化妆间询问造型师,能不能不把衬衫下摆塞进裤腰里,就像他平时习惯穿着的那样,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一边笑着抱怨“现在裤腰就很紧了”,一边把衣摆乖乖曳进了裤子里。
许知远已经习惯了面对镜头——这是不少媒体和好友对他的新评价,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习惯并不彻底。
在录制采访的过程中,许知远手里还是攥着一杯美式咖啡,喝东西能消除新鲜环境和对话带来的紧张感,他曾在录制访谈节目《十三邀》时,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和啤酒填满相对无言的空白间隙。
“做了两年节目,我已经开始习惯镜头了,”咖啡从左手转到右手,一不小心洒了一地,许之远顿了顿补充道,“当然也没那么适应,老有东西对着你、监视你,肯定会觉得不太舒服,它让正常的交流变形,无时无刻不在侵入你。”
“那什么环境下才最自在?”
“没有你们,在一个更封闭的、更小的空间里。”
许知远不习惯老和人呆在一起,他对个人空间有着强烈的渴望,如果可以,他更愿意独处,伴随情绪饱满的音乐进行阅读或写作。
42岁的许知远定义自己是个“写书的”,专注通过写作这种间接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追寻更充沛的自我。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许知远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知识分子,他满足于现有的狭小读者圈,并不执着在更宽泛的公共场域实现传播。
不过做了三季视频节目,许知远对于写作衍生出更多丰富的认知,他开始主动尝试一些直接的、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用来反哺创作。
“ 我是个反表演的人,但现在开始认识到Performer的价值。”正在计划拍一档美食节目的许知远,还设想自己在未来要做一个舞台剧,当被问到如果现在去当演员会不会很勉强时,“也还行。”他想了想,干脆答道。
2000年,一直活跃在港台歌坛的罗大佑终于在上海举办了内地首场个人演唱会。
顶着一头长发的青年记者许知远和一群媒体人从北京包火车南下看演唱会,在车厢里,他们合声唱着罗大佑的歌,传递着罗大佑的传记,彻夜不眠。
选择飞抵上海的铁粉高晓松,则在开场前站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门口,等那些多年不联系的文青老友。果然,他们一个个出现在面目虔诚的中年人流中。

罗大佑:灰色西装套装和棉质衬衫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黑色金属细边眼镜 Ports Eyewear许知远:藏青色西装套装和棉质衬衫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骏珏双位日历型腕表Tudor 高晓松:图案圆领针织衫和直筒牛仔裤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那一年,许知远24岁,高晓松31岁,罗大佑46岁。这场演唱会是三个互不熟识的知识分子,第一次实现同一时刻地理坐标上的重叠。
19年后,三人在《ELLEMEN睿士》准备的新故事里再次重逢,谈笑对弈,回首半生。在弗里德曼笔下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加速时代,历史齿轮的极速运转带来了巨大喧嚣,旧日的秩序和规则正在被不断碾碎重建,我们正坐在一趟速度快到连路标都失去意义的列车上,该如何去辨认身处何地,又该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
自成河流的“50后”罗大佑,顺流而动的“60后”高晓松 ,逆流前行的“70后”许知远,“知识分子”是他们承载的共同身份标签——代表着每个时代保持最清醒思考的群体,他们专注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将过去和未来紧紧相连。这三个背负着截然不同的岁月烙印的时代旗帜人物,面对失序的全新时代,如何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困境,最终会做出怎样的个体抉择?当人生过半,棋至中局,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我们希冀于寻找一个全新的历史罗盘,借此去更好解读一些生命的恒久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去向何方?
或许故事最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今时今日·高晓松

黑色卫衣和休闲长裤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棉质风衣 Bottega Veneta
拼色运动鞋 Brunello Cucinelli
北京深冬。
一夜北风疾吹,气温很快降至零下八度。衣着单薄的高晓松靠在东五环外一座人行天桥的护栏上,手里提溜着本古龙的《边城浪子》,读得抑扬顿挫。
“我给大家念段书,《边城浪子》第十一章,夜半私语……”
高晓松念了段书,还不忘向对面众人调侃道:“金庸就该和古龙匀匀,提高描写男女主角性生活的频次,古龙写太多,金庸呢,是除了小龙女全没有。”
还算宽敞的桥面上泾渭分明,高晓松站在临时布置的旧书摊前自成一体,另一边是乌压压的杂志拍摄团队和围观群众。
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矮个子中年男人,提着一大摞盒饭,满脸兴味地凑在人群外围看了半天,离开前小声嘟囔:“诶,这明星也长得不怎么样啊。”
长款黑风衣遮住了高晓松那两条蜚声在外的“美腿”,直上直下的版型设计也没能更好地修饰他有些膨胀的腰身。
“ 唉,我这不是在努力吗!”拍摄转场的间隙,高晓松坐在保姆车里研究几个写满日文的减肥药盒,听到工作人员给他讲刚刚的拍摄花絮,倒是笑了。
49岁的高晓松长居美国洛杉矶,每年回国的日子不算多,因此一回来就被各种饭局绊住,几顿酒饭下去,他感觉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己确实需要管理管理身材。不过他也老实承认,自己多年来在减肥这件毕生大事上,没太认真,“要真使力,早就瘦了。”
高晓松早年就有一套成型的“门客理论”,总结说来就是做事情得讲究进退自如,“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什么事要面目狰狞才能达成一二,那高晓松铁定不干。
虽然近年来专注于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高晓松也坦言自己不能成为大师,某次他带一位文坛老将游历东欧各国,想着自己满世界走过,遂一路扮演导游,讲解各地的风土民俗、历史变迁。几日下来,老将惊了,同高晓松语重心长道:“晓松,你确实有才华,想事也通透,要只选一个领域专心专注,能成大师。”
高晓松当即表示,自己没法专心,他对周身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也热衷于追逐时代的每一点小小进步。
“所以我变成了一个‘江湖百晓生’,但也挺好。”高晓松笑说。
这也契合高晓松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喜欢老派名士,不求一域专精,只需百问通识,能激辩庙堂,也善寄情山水,琴棋书画,周游列国,喜读闲书、扯闲篇、想闲事。
今时今日·许知远

黑色西服外套、白色衬衫和黑色西裤
均为Ports International
骏珏双位日历型腕表 Tudor
“我们团队过去半年在拍摄一部关于日本的旅行纪录片,我还在写第二卷《梁启超传》。”许知远陷在化妆间角落的单人沙发里,缓慢讲述自己最近的状态,语落间隙,赶忙往嘴里塞了几块锅巴。
锅巴是太阳牌的,“老北京”的童年味道,五颜六色的包装袋挤在置物架上,本是为高晓松准备的零食。
半天之前,在同一个化妆间里,高晓松对着镜子纳闷:许知远是怎么保持身材的?自诩只用两分力爱美的他,没碰化妆间里的任何一样零食,现在,拥有“吃不胖”体质的许知远接收了这份福利。
虽然能用食物来消除与陌生人聊天产生的尴尬,但这应该还是许知远不太舒适的一天,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要打破自己“不化妆”的原则,被两个造型师“劈头盖脸”拾掇清爽后,再塞进一件又一件长短厚薄各异的时装里,而等待他的,是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和格外忙碌的摄影团队。
有几件衣服尺寸不那么合适,许知远特意跑出化妆间询问造型师,能不能不把衬衫下摆塞进裤腰里,就像他平时习惯穿着的那样,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一边笑着抱怨“现在裤腰就很紧了”,一边把衣摆乖乖曳进了裤子里。
许知远已经习惯了面对镜头——这是不少媒体和好友对他的新评价,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习惯并不彻底。
在录制采访的过程中,许知远手里还是攥着一杯美式咖啡,喝东西能消除新鲜环境和对话带来的紧张感,他曾在录制访谈节目《十三邀》时,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和啤酒填满相对无言的空白间隙。
“做了两年节目,我已经开始习惯镜头了,”咖啡从左手转到右手,一不小心洒了一地,许之远顿了顿补充道,“当然也没那么适应,老有东西对着你、监视你,肯定会觉得不太舒服,它让正常的交流变形,无时无刻不在侵入你。”
“那什么环境下才最自在?”
“没有你们,在一个更封闭的、更小的空间里。”
许知远不习惯老和人呆在一起,他对个人空间有着强烈的渴望,如果可以,他更愿意独处,伴随情绪饱满的音乐进行阅读或写作。
42岁的许知远定义自己是个“写书的”,专注通过写作这种间接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追寻更充沛的自我。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许知远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知识分子,他满足于现有的狭小读者圈,并不执着在更宽泛的公共场域实现传播。
不过做了三季视频节目,许知远对于写作衍生出更多丰富的认知,他开始主动尝试一些直接的、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用来反哺创作。
“ 我是个反表演的人,但现在开始认识到Performer的价值。”正在计划拍一档美食节目的许知远,还设想自己在未来要做一个舞台剧,当被问到如果现在去当演员会不会很勉强时,“也还行。”他想了想,干脆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