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次氯酸水对龋齿预防、牙周病辅助治疗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而次氯酸水针对牙科的应用上,则主要体现在对它的污染防治。不过,就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问题,在口腔科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什么是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是指含有生物性粒子的气溶胶,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致敏花粉、霉菌孢子、蕨类孢子和寄生虫卵等,除具有一般气溶胶的特性外,还具有传染性和致敏性等。
目前医学已经证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不但可引发H1N1流感、SARS、新冠肺炎等疾病的大规模传播,而且它所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还是人类第四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300万人因此丧生,对低龄儿童来说更是首要死亡风险。

在1968年,美国USPHS牙科健康中心的Micik等人员最先研究的名为牙科气溶胶学中,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口腔诊室中的细菌性气溶胶颗粒,以及它与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口腔设备更新换代也迎来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高速旋转设备和超声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口腔医生的工作效率。但也正是设备的高效使用,为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提供了空间,而这些气溶胶中就可能含有菌斑、牙石碎片、牙科材料、血液、唾液、未消毒的牙科用水等。
生物气溶胶如何传播
大量研究证明,在牙科手术过程中会大量的细菌传播的污染,很多时候,细菌会附着颗粒物,因此,充满气溶胶体或飞溅物的空气,就有可能成为传播的潜在载体。在空气传播中,有3个潜在污染源,即如下:
①DUWLs的污染——DUWLs由狭窄、细长的管道组成,易被污染导致生物膜形成。定植于DUWL中的病原菌可随水流进入患者口腔,或通过由超声洁牙机、高速涡轮手机产生的气溶胶被患者或医务人员吸入呼吸道,从而增加牙科治疗感染的危险性。
② 唾液和呼吸道的污染——口腔环境是一个固有的湿润环境,口腔中的液体总是被细菌和病毒所污染,其中还包含着来自于鼻、喉和呼吸道的细菌和病毒,这些包含着各种不同致病源的病毒和细菌,存在于唾液和口腔液体中,任何牙科操作都有可能使唾液气溶胶体化,造成微生物的空气传播污染。
③手术区的污染——使用牙科手机、超声洁治器、抛光器时可产生大量的气溶胶体。
在2011年,镇江市口腔医院顾红政等人研究发现口腔科使用高速旋转手机产生的气溶胶含有较高水平的微生物,其会附着在工作人员的口罩及临近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已显著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口腔科(医院Ⅲ类环境)标准的≤10CFU/m2。
生物气溶胶的如何解决
针对口腔科气溶胶的三个潜在来源,提出采用次氯酸水,三位一体的方法解决口腔科气溶胶污染问题。

1.定期或长期使用次氯酸水对管路消毒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次氯酸水进行了研究,黄凝等人通过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持续消毒,检测水样的平均合格率依次为98.33%,98%,99.25%,期间停止使用次氯酸水消毒7天,然后检测水中微生物量,合格率为0,说明DUWLs存在着污染,这个实验也一步证实了使用次氯酸水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消毒有着效果。
刘晓康等使用10 mg/L的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检测,结果消毒前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中水卫生质量合格率仅8. 85%。持续消毒后,卫生质量合格率提高到49. 15%。因此可以再次证明使用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消毒,可以提高水路的用水卫生质量。
2.鼓励病人使用次氯酸水进行漱口
2011年,佐藤聪教授等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内细菌的杀灭效果研究》,研究了SAEW对具代表性的三种牙周致病菌即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中间普氏菌的杀菌作用,发现SAEW(10~30 mg/L)在1分钟内即显示完全杀菌作用,这个杀菌作用直至稀释25%仍有效。同时也显示原液及25 %稀释液对常见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在1分钟内也有完全杀菌作用。
3.鼓励使用次氯酸水进行雾化消毒
2013年国立台湾大学的Chi-Yu Chuang等采用无隔膜电解的方式制取50ppm的次氯酸水,并在空气交换率为1.0次/h的情况下,采用次氯酸进行雾化,以验证次氯酸对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λ病毒的生物气溶胶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无隔膜方法制取的次氯酸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
因此,定时使用次氯酸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和传播,但还是建议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佩戴好口罩、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定期或者经常性采用次氯酸水对物品表面进行消毒,以及时消除隐患,保证安全,呵护大家健康。
消毒液智造一体机CV-1
利用电化学活化(ECA)技术,以专利配方食品级添加剂和净化水为原料,即用即产鲜纯环保“负氧离子复方次氯酸HCLO”消毒液,PH值在6-7之间,有效氯浓度在50-500ppm可选,氧化还原电位值(ORP)达1000-1100mv。整个生产过程仅需常规220V电及普通自来水,不存在任何潜在危害及产生危化物,可以广泛适用于多个领域的杀菌消毒。配合移动净化消毒卫士K3实现全自动消毒除菌功能。


什么是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是指含有生物性粒子的气溶胶,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致敏花粉、霉菌孢子、蕨类孢子和寄生虫卵等,除具有一般气溶胶的特性外,还具有传染性和致敏性等。
目前医学已经证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不但可引发H1N1流感、SARS、新冠肺炎等疾病的大规模传播,而且它所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还是人类第四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300万人因此丧生,对低龄儿童来说更是首要死亡风险。

在1968年,美国USPHS牙科健康中心的Micik等人员最先研究的名为牙科气溶胶学中,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口腔诊室中的细菌性气溶胶颗粒,以及它与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口腔设备更新换代也迎来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高速旋转设备和超声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口腔医生的工作效率。但也正是设备的高效使用,为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提供了空间,而这些气溶胶中就可能含有菌斑、牙石碎片、牙科材料、血液、唾液、未消毒的牙科用水等。
生物气溶胶如何传播
大量研究证明,在牙科手术过程中会大量的细菌传播的污染,很多时候,细菌会附着颗粒物,因此,充满气溶胶体或飞溅物的空气,就有可能成为传播的潜在载体。在空气传播中,有3个潜在污染源,即如下:
①DUWLs的污染——DUWLs由狭窄、细长的管道组成,易被污染导致生物膜形成。定植于DUWL中的病原菌可随水流进入患者口腔,或通过由超声洁牙机、高速涡轮手机产生的气溶胶被患者或医务人员吸入呼吸道,从而增加牙科治疗感染的危险性。
② 唾液和呼吸道的污染——口腔环境是一个固有的湿润环境,口腔中的液体总是被细菌和病毒所污染,其中还包含着来自于鼻、喉和呼吸道的细菌和病毒,这些包含着各种不同致病源的病毒和细菌,存在于唾液和口腔液体中,任何牙科操作都有可能使唾液气溶胶体化,造成微生物的空气传播污染。
③手术区的污染——使用牙科手机、超声洁治器、抛光器时可产生大量的气溶胶体。
在2011年,镇江市口腔医院顾红政等人研究发现口腔科使用高速旋转手机产生的气溶胶含有较高水平的微生物,其会附着在工作人员的口罩及临近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已显著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口腔科(医院Ⅲ类环境)标准的≤10CFU/m2。
生物气溶胶的如何解决
针对口腔科气溶胶的三个潜在来源,提出采用次氯酸水,三位一体的方法解决口腔科气溶胶污染问题。

1.定期或长期使用次氯酸水对管路消毒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次氯酸水进行了研究,黄凝等人通过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持续消毒,检测水样的平均合格率依次为98.33%,98%,99.25%,期间停止使用次氯酸水消毒7天,然后检测水中微生物量,合格率为0,说明DUWLs存在着污染,这个实验也一步证实了使用次氯酸水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消毒有着效果。
刘晓康等使用10 mg/L的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检测,结果消毒前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中水卫生质量合格率仅8. 85%。持续消毒后,卫生质量合格率提高到49. 15%。因此可以再次证明使用次氯酸水对DUWLs进行消毒,可以提高水路的用水卫生质量。
2.鼓励病人使用次氯酸水进行漱口
2011年,佐藤聪教授等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内细菌的杀灭效果研究》,研究了SAEW对具代表性的三种牙周致病菌即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中间普氏菌的杀菌作用,发现SAEW(10~30 mg/L)在1分钟内即显示完全杀菌作用,这个杀菌作用直至稀释25%仍有效。同时也显示原液及25 %稀释液对常见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在1分钟内也有完全杀菌作用。
3.鼓励使用次氯酸水进行雾化消毒
2013年国立台湾大学的Chi-Yu Chuang等采用无隔膜电解的方式制取50ppm的次氯酸水,并在空气交换率为1.0次/h的情况下,采用次氯酸进行雾化,以验证次氯酸对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λ病毒的生物气溶胶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无隔膜方法制取的次氯酸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
因此,定时使用次氯酸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和传播,但还是建议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佩戴好口罩、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定期或者经常性采用次氯酸水对物品表面进行消毒,以及时消除隐患,保证安全,呵护大家健康。
消毒液智造一体机CV-1
利用电化学活化(ECA)技术,以专利配方食品级添加剂和净化水为原料,即用即产鲜纯环保“负氧离子复方次氯酸HCLO”消毒液,PH值在6-7之间,有效氯浓度在50-500ppm可选,氧化还原电位值(ORP)达1000-1100mv。整个生产过程仅需常规220V电及普通自来水,不存在任何潜在危害及产生危化物,可以广泛适用于多个领域的杀菌消毒。配合移动净化消毒卫士K3实现全自动消毒除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