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吧 关注:268贴子:976
  • 0回复贴,共1

三调合一:助力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统运动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衰老及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健身方式,是以肢体活动为主,并与意识、呼吸、自我按摩密切结合,以保养身心、防治疾病和改善功能为目的一种医疗康复方法。传统运动疗法多种多样,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意气相随、内外兼修、身心并重的特点,可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十分注重身、息、心“三调合一”,对中风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
调身:端正身形《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从康复角度来看,这句话说明了姿势体态对脏腑健康的影响。临床上,很多的中风病人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如“双手托天理三焦、五劳七伤往后瞧”等。通过导引之法,能够达到疏经通络、改善体态的效果。端正身形不仅仅是改善姿势体态,调身还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动作范围内,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动态平衡”对中风患者十分重要,从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看,以往临床多采取静态牵伸的手段或采用抗痉挛电治疗仪改善病人的肌张力,但当他们回到病房或是家中,有体位的转移或行走时,其肌张力又有所反弹。这说明患者的肌张力呈现出了一种动态性的变化,单纯被动接受康复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肌张力增高的难题。根据运动控制理论,当中风肌张力异常者由坐位到立位变化时,其重心会偏向健侧,由健侧伸肌主导站起动作。而此时患侧伸肌被拉长,两侧平衡状态被打破,病理状态下的传入信号被“放大”,并诱发传出错误的肌张力调节信号,从而引发中风患者动态肌张力的持续增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练习易筋经,如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等,通过躯干的旋转调整人体力线平衡,进而纠正动态肌张力异常,其疗效非常明显。
调息:呼吸吐纳《庄子·刻意》篇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古人对呼吸的认识较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记载。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就描述了呼吸行气的要领与方法。有关呼吸训练的技巧较多,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吐字呼吸法等。一般传统运动疗法呼吸锻炼应结合动作及意念,如六字诀等。六字诀是运用呼吸吐纳配合“嘘”“呵”“呼”“呬”“吹”“嘻”六种发音的导引之法。经由特定的身型、动作及意念的配合,锻炼人的元气,进而达到内气鼓荡、精气充沛、气达全身之效。临床中,很多脑卒中病人都存在着肌肉痿软、耐力差、易疲劳的状况,最终使运动训练效果不佳。调息可促进运动训练过程氧气的输送与利用,提高有氧能力。以六字诀“呼”字诀为例,吸气自然,呼气念呼字,呼气发音时撮口如管状,唇圆似筒。此方法类似于呼吸训练中的缩口呼吸。缩口呼吸能增加患者的吸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改善运动耐力和呼吸模式。从中医角度看,呼字功培脾气,脾主肉,可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来营养肌肉四肢,使其丰满健壮。另外,缩口方法呼吸时气道的内压高,使气道狭窄度减轻,利于中风患者排痰。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呼字功培脾气亦有助于排除黏稠的痰液。呼吸吐纳,同时还能帮助端正身形。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于膈肌的激活和训练。膈肌属于人体核心肌群,除了呼吸调控外,还能维持腹内压,起到稳定作用。就好比一台挖掘机,其底座不稳定,则无法完成工作,甚至翻车。中风病人如果膈肌功能不好,必定动摇核心。当核心不稳时,其步行就会受到干扰,会有跌倒的风险。此时,可以让患者选练易筋经的三盘落地式,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
调心:调定心神《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心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康复训练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但中风病人往往存在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表现为精神疲惫、情绪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极大地削弱了患者康复进程。对于中风病人,调心可把意念集中到某一事物或身体的某一特定的部位上,要求意念和运动相结合。功法中诸多动作,如易筋经摘星换斗式、五禽戏等,涉及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等多种感觉参与,各类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启用有助于改善脑干网状结构,以及边缘系统的功能,促进患者注意力的提升。“三调”之间联系极为紧密,其中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是主导。针对脑卒中病人,传统运动疗法可以调摄情志、协调脏腑、改善和恢复功能,并依靠其“三调”的整体性来发挥康复效果。


1楼2021-01-26 12: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