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wlau说:喜欢单依纯唱歌的人,与喜欢经过听邓丽君歌的人,重合度很高。他们厌烦的目前的歌坛,希望能再出现一个邓丽君式的歌手,喜欢邓丽君,才会说单依纯像邓丽君。而说碰瓷邓丽君的人,都是些没有怎么听过邓丽君唱歌的人,都是那些听新一代歌手唱歌的人。
结合楼主这个题目大家各舒胸臆。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接近实质性的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拍砖:
1、把单依纯跟邓丽君放在一起,正解!靠近中国古典音乐的核心了(准确说是中国古典音乐+流行唱法)。那些年纪轻没听过邓丽君的就算了。
2、单依纯比不上邓丽君的地方就是:邓丽君基本听不到换气的声音,而单依纯能够被听见换气。但是单依纯已经比很多流行歌手好很多了。
3、歌曲的艺术性怎么衡量?现在的音乐界、音乐学院、听众都走偏了,都以技术进行衡量,什么气息、咬字、音准、音高、节奏、调性。。。都对,都不对,这些都是技术标准不是艺术标准,请问唱歌是一个技术活?还是艺术活?唱歌的艺术标准只能够有一个,就是“好听”,那么多的音乐学院毕业生技术被训练的极为高超,但是一点都不好听。
4、影响唱歌“好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极为复杂,但是排第一位的是“音质”,音质基本上是天生的,或者说在青少年时期声音定型之后无法改变的。在声音定型之前是可以自我塑造的,怎么塑造?这种塑造通常是无意识的、无意的,邓丽君、单依纯有一个共同点:在很小的时候唱戏曲,她们无意识的将中国戏曲的唱腔融入到了自己的“音质”之中,单依纯、邓丽君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你们去观察那些后天去学戏曲的歌手,比如霍尊。。。都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戏曲唱腔跟流行唱法结合,非常生硬,只有技术的结合,没有艺术的融合。
5、绕回来说一下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性(不是技术性):有听过曾侯乙编钟演奏的吗?用出土文物编钟来演奏,绕梁三日,余音好多分钟不散,而复制的编钟,余音仅能维持几十秒。用唐代古琴演奏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艺术性当中的“韵”,韵是天生的,核心来自音质。光靠演唱技术是出不来“韵”的,或者说光靠唱歌技术是不会好听的。
6、李健强调要吐字清晰,这只适合李健自己,并不适合单依纯。单依纯的艺术性(好听)恰恰来自她的吐字不清晰(永不失联的爱、给电影人的情书就是典型,台湾的原唱歌手就是因为吐字太清晰了一点都不好听)。这个跟中文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有关,普通话讲话天生的很生硬,缺乏“韵”味(随便查一下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四个音而广州话有9个音,就能明白了个中道理),单依纯把生硬的普通话发音唱出了“韵”,所以好听。
。。。(待续)
结合楼主这个题目大家各舒胸臆。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接近实质性的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拍砖:
1、把单依纯跟邓丽君放在一起,正解!靠近中国古典音乐的核心了(准确说是中国古典音乐+流行唱法)。那些年纪轻没听过邓丽君的就算了。
2、单依纯比不上邓丽君的地方就是:邓丽君基本听不到换气的声音,而单依纯能够被听见换气。但是单依纯已经比很多流行歌手好很多了。
3、歌曲的艺术性怎么衡量?现在的音乐界、音乐学院、听众都走偏了,都以技术进行衡量,什么气息、咬字、音准、音高、节奏、调性。。。都对,都不对,这些都是技术标准不是艺术标准,请问唱歌是一个技术活?还是艺术活?唱歌的艺术标准只能够有一个,就是“好听”,那么多的音乐学院毕业生技术被训练的极为高超,但是一点都不好听。
4、影响唱歌“好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极为复杂,但是排第一位的是“音质”,音质基本上是天生的,或者说在青少年时期声音定型之后无法改变的。在声音定型之前是可以自我塑造的,怎么塑造?这种塑造通常是无意识的、无意的,邓丽君、单依纯有一个共同点:在很小的时候唱戏曲,她们无意识的将中国戏曲的唱腔融入到了自己的“音质”之中,单依纯、邓丽君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你们去观察那些后天去学戏曲的歌手,比如霍尊。。。都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戏曲唱腔跟流行唱法结合,非常生硬,只有技术的结合,没有艺术的融合。
5、绕回来说一下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性(不是技术性):有听过曾侯乙编钟演奏的吗?用出土文物编钟来演奏,绕梁三日,余音好多分钟不散,而复制的编钟,余音仅能维持几十秒。用唐代古琴演奏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艺术性当中的“韵”,韵是天生的,核心来自音质。光靠演唱技术是出不来“韵”的,或者说光靠唱歌技术是不会好听的。
6、李健强调要吐字清晰,这只适合李健自己,并不适合单依纯。单依纯的艺术性(好听)恰恰来自她的吐字不清晰(永不失联的爱、给电影人的情书就是典型,台湾的原唱歌手就是因为吐字太清晰了一点都不好听)。这个跟中文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有关,普通话讲话天生的很生硬,缺乏“韵”味(随便查一下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四个音而广州话有9个音,就能明白了个中道理),单依纯把生硬的普通话发音唱出了“韵”,所以好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