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是一个休闲消遣,如何才能在之中找到乐趣?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一句话:你要抛开一些东西,脑补一些东西,适当的歪曲一些东西。如果做不到,非要去纠结那个硬伤那个BUG,还不如转台了事,何必这么折磨自己?有人说前传历史错误太多,我却觉得不必在意,甚至有时觉得这样也不错。电视剧始终是需要“编”的,要不然就是记录片了,观众不需要靠电视剧来补充历史知识,那是老师的活儿,一部编的似模似样的“历史剧”才是最害人的。我觉得,只要不绕开情理二字,人物穿越了,时间表和历史对不上了,人物名字张冠李戴了,这些BUG都是可以忍受的。(情指情绪,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仇恨都是情。理是道德、礼法简单来说就是“三观”)
如果您赞同我以上说的,那么我们以剧论剧,继续胡扯。
首先,我们来扯一下玲珑这个人物。
玲珑这个姑娘一出场就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可说是“人比花娇”。这样一个姑娘,整日与花为伍,沾染了花的灵气,便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来。在太子李贤眼中,这样一个纯洁如白纸,又娇弱如小白兔的女子是异常吸引人的。
于是,他们花为媒月为凭了……
于是,他们做了……
如果太子没有杯具,那么我相信以玲珑的资质跟随太子回宫是绝对可能的,即便是她不会得到任何名份。
其实,我想说的是,玲珑这个女子,很有心计且是虚荣的。试想,一个普通人家的养花女子是怎么和政[望天]府部门搭上关系从而能把花卖到行宫里去?什么?试想,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对一个初次见面,并且很明显是个“高官”的人会一步三回首的凝望吗?口胡,这是赤果果的勾引!玲珑姑娘对李贤的称呼是“当官的”,这就很说明问题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昵称证明了这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比如,狄夫人称呼狄大人为“当家的”。
玲珑的虚荣造成了她的杯具,而她的出身让她身不由已的卷进李家和武家的风波中去,成了一套餐具。玲珑只是虚荣,但是本质不坏,可是在行宫的三年,她被人调[爬墙]教成了一个工具。她可以与武承嗣周旋,可以骗得狄仁杰的信任。在她误以为太子死后将一切的不幸转化为对武家对狄仁杰的仇恨。而这种仇恨在她误以为儿子(她唯一的希望)被狄仁杰带走之后变的更浓烈。仇恨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泯灭人性。她自封为王妃,她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复仇,她会杀那些无辜的百姓只是因为他们姓武。
可悲可笑可叹。
然后,我也胡扯一下色子。
色子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跟在狄仁杰身边,一个曾经的江洋大盗因为折服于狄仁杰的人格魅力而跟在他身边,他没有官职,色子只在乎狄大人一个人,管他是诸候还是高官甚至是皇权。色子和展昭一样来自江湖,可是色子比展昭洒脱。色子即便是被封了五品银刀校尉他还是只听狄大人的。于其说色子是狄仁杰的护[远啊目]卫,不如说他们是搭档。可以生死相托、可以打趣调侃。这种关系更像是兄弟而不是主从或者上下属。我曾经说过,“色子就算没了武功,他还是大人的左膀右臂。”色子也会受伤,也会遇到打不过的人,色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很实在。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色子的原因吧。反正我是这样的。
再来,我要侃侃狄仁杰和武则天,这两个人必须得放在一起侃。
狄仁杰这个人物,史书上说他是“沧海遗珠”又说他有魏征遗风,更有说他“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而后世评他“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君,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狄仁杰虽然是一名执法严明公正的法官,但他周旋于李唐与武周二朝之中,心系天下百姓,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是做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而传芳百世。前传的狄公还不是我心目中的狄公,不过前传已经还原了部分。至少我们知道狄仁杰不仅仅是“神探”了。
不少朋友觉得前传中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我来摘抄史料,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人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如果您赞同我以上说的,那么我们以剧论剧,继续胡扯。
首先,我们来扯一下玲珑这个人物。
玲珑这个姑娘一出场就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可说是“人比花娇”。这样一个姑娘,整日与花为伍,沾染了花的灵气,便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来。在太子李贤眼中,这样一个纯洁如白纸,又娇弱如小白兔的女子是异常吸引人的。
于是,他们花为媒月为凭了……
于是,他们做了……
如果太子没有杯具,那么我相信以玲珑的资质跟随太子回宫是绝对可能的,即便是她不会得到任何名份。
其实,我想说的是,玲珑这个女子,很有心计且是虚荣的。试想,一个普通人家的养花女子是怎么和政[望天]府部门搭上关系从而能把花卖到行宫里去?什么?试想,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对一个初次见面,并且很明显是个“高官”的人会一步三回首的凝望吗?口胡,这是赤果果的勾引!玲珑姑娘对李贤的称呼是“当官的”,这就很说明问题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昵称证明了这个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比如,狄夫人称呼狄大人为“当家的”。
玲珑的虚荣造成了她的杯具,而她的出身让她身不由已的卷进李家和武家的风波中去,成了一套餐具。玲珑只是虚荣,但是本质不坏,可是在行宫的三年,她被人调[爬墙]教成了一个工具。她可以与武承嗣周旋,可以骗得狄仁杰的信任。在她误以为太子死后将一切的不幸转化为对武家对狄仁杰的仇恨。而这种仇恨在她误以为儿子(她唯一的希望)被狄仁杰带走之后变的更浓烈。仇恨可以让人疯狂,也可以泯灭人性。她自封为王妃,她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复仇,她会杀那些无辜的百姓只是因为他们姓武。
可悲可笑可叹。
然后,我也胡扯一下色子。
色子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跟在狄仁杰身边,一个曾经的江洋大盗因为折服于狄仁杰的人格魅力而跟在他身边,他没有官职,色子只在乎狄大人一个人,管他是诸候还是高官甚至是皇权。色子和展昭一样来自江湖,可是色子比展昭洒脱。色子即便是被封了五品银刀校尉他还是只听狄大人的。于其说色子是狄仁杰的护[远啊目]卫,不如说他们是搭档。可以生死相托、可以打趣调侃。这种关系更像是兄弟而不是主从或者上下属。我曾经说过,“色子就算没了武功,他还是大人的左膀右臂。”色子也会受伤,也会遇到打不过的人,色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很实在。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色子的原因吧。反正我是这样的。
再来,我要侃侃狄仁杰和武则天,这两个人必须得放在一起侃。
狄仁杰这个人物,史书上说他是“沧海遗珠”又说他有魏征遗风,更有说他“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而后世评他“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君,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狄仁杰虽然是一名执法严明公正的法官,但他周旋于李唐与武周二朝之中,心系天下百姓,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是做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而传芳百世。前传的狄公还不是我心目中的狄公,不过前传已经还原了部分。至少我们知道狄仁杰不仅仅是“神探”了。
不少朋友觉得前传中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我来摘抄史料,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人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