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烟台工作三年有余,周末一天从家坐公交去爬烟台山,坐46路先到朝阳街的南门,穿过这条刚开放的街道,里面人熙熙攘攘。
按照固定路线在山上转了圈下来,又去南洪街那几家经常吃的小店,拾起筷子吃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功“烟化”了。
“烟化”是个神奇的过程,它最大的特点是--并非把你变成什么样子,而是你在烟台生活一段时间后,就自然的融入了这座城市。
都说爱在烟台,难以离开。或许正是这座城市的慢节奏,大部分地方缺少改变,塑造了烟台这座城市的性格。
但,时间长了,心里也难免有揶揄。作为山东三核之一,烟台真的满足于安逸的现状吗?在别的城市大踏步前进的时候,烟台还要等待多久?
壹
这些问题,在2020年烟台已经给出了答案。以九大片区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在推进,超出原有“烟台速度”在推进。
仿佛就是一年时间,烟台整座城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性格决定命运,转变中的烟台得到了巨大的认可。以往群聊中吐槽烟台城建的,都在感叹现在烟台真的追上来了。
当个人能够意识到这座城市改变,你就会发现,在原来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领域,改变早已开始。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旅游。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但那只是一个开胃菜,上半年最重要的假期即将带来-5天的五一劳动节。
旅游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会被很多人忽视。其实仔细想一下,你会选择一座城市去旅游,普遍就两个原因:自然历史景观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部分城市可能只占一项,丁真的家乡理塘就是自然风光、深圳就是呈现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成果。
而有的城市则两者兼具,西安既是古都,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上海既有现代的陆家嘴,也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风云往事。
一座城市的旅游特征,体现的是在全方位检验其发展历史后,人们给出的普遍印象。
对于烟台,没有来过这座城市之前,人们不会知道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安逸,开发区的改变有多快。
打开携程搜索烟台的关键词,出来的景点只有蓬莱阁、长岛,市区内查无此名。能来到中心城区的,也不知道玩啥。
当然这是以前,未来随着芝罘仙境、海上世界的整体起势,烟台核心也会拥有姓名。
说这些的关键原因是,不要小看旅游产业,它不仅仅是有人来,来了消费,消费完提升城市GDP这么简单。
它的成功与否,规模大小,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
尤其对于烟台这样既有历史文化,也是区域核心的城市,做大做强旅游文章,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贰
为此,烟台的解决方法是:大力打造城市旅游。
在近期展望十四五的系列主题发布会中,烟台关于文化和旅游专门组织了一次发布会。
其中提到“十四五”时期,烟台将聚焦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文化强市和更高质量旅游名城总目标,打造国际知名滨海文旅目的地。
到202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0亿元。
这是总体目标,而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深化“两核两带五高地”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胶东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一河一路三圈”发展战略。
重点打造“两核两带五高地”,即: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滨海黄金旅游带、“之”字型乡村旅游带,海岸休闲、生态养生、福寿文化、滨海运动、田园乡村五个旅游高地,形成“十四五”海陆发展新格局。
简单总结这些内容,就是名气上破圈,旅游内容更加丰富。
其中最具亮点的,并不是经济圈、一带一路这种每次开大会都要讲到的内容。而是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生态旅游核等每个板块的未来展现形象。
在这个日趋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给自己找准定位非常重要。而城市的旅游定位,往往会因为一个或者两个代表性的项目,而成为引流关键。
携程网曾经做过一份数据调查,83%的观众会因为一部喜欢的影视作品而去拍摄地旅游。《长安十二时辰》播放期间,西安的旅游热度上涨超过20%。
大批的人要去西安打卡,但这只是第一步,西安用来承载这些流量的,是大唐芙蓉园景区、永兴坊,是水晶柿子、水盆羊肉等特色美食。
能吸引人是一方面,城市的各方面配套、整体环境能够让来的人不负期望,才能形成一个旅游生态的完整闭环。
以前烟台缺的是什么?
实话实说,凭借首批开放城市、葡萄酒名城这些名头,烟台的旅游吸引力一直不错。
缺的就是整体城市的配套,配不上旅游人群的需求。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大二带同学来烟台玩,除了到海边逛一逛,真的找不到合适游玩的地方,去蓬莱交通又不方便。
即使对于烟台本地人来说,真缺能自由逛一逛的好地方。
所以烟台会选择要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进行转变。旅游城市,还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知名景点把人吸引来消费,简单粗暴。
而城市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思考战略,既要有硬件项目建设,也要有软件文化创新,更要统一思考城市框架结构。
让来烟台的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让烟台本地人出有所玩,玩有所乐。
这是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也是未来每一座发展旅游的城市,必然要思考的内容。
叁
烟台发展旅游城市,有着比一般城市更优质的条件。
烟台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省首个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这两个title可不是白白叫的,也不是一般城市能够加持并推进的。
目前,烟台在做的一些事,就是朝着整体城市旅游以及这两个发展方向迈进。
交通上:大交通如高铁、机场等快速搭建,全市一元公交、推进地铁等完善内部通行。
头部资源上:进一步推进蓬莱阁、养马岛等知名景点的改造升级,挖掘芝罘仙境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体验式资源上:引进头部商业、打造城市公园广场、输出特有文化资源。
对外环境上:积极推进胶东一体化,打造面向国内、面向世界的旅游品牌。
……
在这些规划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烟台城市的整体大文旅框架,正在快速丰满,而且已经有了基础条件可以满足更多人流导入。
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芝罘仙境,目前仅仅开放了朝阳街与所城里的部分街区、部分品牌店铺,就时常被本地人挤爆。
接下来随着卢布松等一批明星店铺的持续开张,更多街道内容的填充,特色文化的发掘。这两处景点有机会成为烟台的大唐不夜城,成为吸引人来到烟台的那个最重要的标签。
与芝罘仙境相类似的,还有养马岛的升级迭代、旅游大世界的亮化项目、下半年芝罘湾广场的开放,都是属于比较硬核的旅游资源。
而城市旅游很看中的整体城市形象,烟台这两年的改变也很大。开发区与莱山保持了快速的界面更新,整体街道与绿化达到了赏心悦目的水平。
一些城市特色广场与商业项目的逐步开放,增加了更多可玩性。如果说芝罘仙境吸引的是节假日旅游人群,那扬帆广场、后沙广场等,就更加适合较长时间逗留烟台的旅客,能够持续展现城市魅力。
我们以两个项目为例,一个是近期引起不小热议的旅游大世界亮化项目,其背后代表的是烟台整体海岸线亮化工程在持续推进。
根据《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提出要强化重要海湾节点的夜间照明,增强公共空间夜间活力。
根据规划图,最集中的亮化工程就是在芝罘与莱山的海边。目前芝罘湾广场附近已经有部分亮化项目投入使用,此次旅游大世界的改造,将让烟台主城区的海岸亮化进一步延伸。
烟台城市亮化规划
另一个项目就是刚刚开放的海螺广场,上周末相信很多人已经去打卡了。
据到现场的小伙伴反馈,人非常多,车都不好停,开发区今年这种广场项目做得真不错。
在《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要实现3000米见林,1000米见园,300米见绿的城市开场空间网络。
各类广场、公园将会按照合理规划嵌入各个板块,尤其是滨海开放空间内。
从这两个项目就可以看出,目前烟台的一些项目都是有的放矢,按照城市总体设计成体系、成规模的进行输出。对于旅游城市的发展,这些项目就是一块块基石。
如果说以上内容还不能体现独有性,烟台目前还在大力发展海上牧场、环海岸道路修建等基于城市特色的旅游资源。
接下来可以期待的是,在潍烟高铁、机场二期等工程完成后,烟台进入胶东经济圈1小时、省会济南2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3小时的生活圈。
在芝罘仙境等重点项目推进后,持续不断给烟台大文旅注入活力。更多特色项目的推进,给文旅产业增加更多触角。
整体来看,烟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沿海岸的旅游观光带,从蓬莱到养马岛,沿线既有自然历史文脉,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成果,更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而内部基于海岸观光带,通过景点的修建、通路的打通,在形成自有体系的微循环,将烟台各个旅游资源真正的融合成一个整体。
最大的好处就是,烟台市区内的吸引力不断增大。如果说我们以前有朋友来烟台还得辛苦去蓬莱、长岛,现在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市区内停留更多时间。
这是一种正循环,因为这样城市旅游的打造,能够吸引更多外来客源,同时促进本地人走出去。
所以并不会分流,而是增加开源量。
这样的城市内外双循环文旅格局的形成,才是烟台未来真正的发力点。
对于当下,这个五一,我们期待烟台的旅游成绩可以帮助烟台出圈。
不过没出圈也不要紧,城市发展告诉我们,烟台的出圈是必然。
你觉得呢?
按照固定路线在山上转了圈下来,又去南洪街那几家经常吃的小店,拾起筷子吃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功“烟化”了。
“烟化”是个神奇的过程,它最大的特点是--并非把你变成什么样子,而是你在烟台生活一段时间后,就自然的融入了这座城市。
都说爱在烟台,难以离开。或许正是这座城市的慢节奏,大部分地方缺少改变,塑造了烟台这座城市的性格。
但,时间长了,心里也难免有揶揄。作为山东三核之一,烟台真的满足于安逸的现状吗?在别的城市大踏步前进的时候,烟台还要等待多久?
壹
这些问题,在2020年烟台已经给出了答案。以九大片区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在推进,超出原有“烟台速度”在推进。
仿佛就是一年时间,烟台整座城市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性格决定命运,转变中的烟台得到了巨大的认可。以往群聊中吐槽烟台城建的,都在感叹现在烟台真的追上来了。
当个人能够意识到这座城市改变,你就会发现,在原来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领域,改变早已开始。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旅游。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但那只是一个开胃菜,上半年最重要的假期即将带来-5天的五一劳动节。
旅游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会被很多人忽视。其实仔细想一下,你会选择一座城市去旅游,普遍就两个原因:自然历史景观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部分城市可能只占一项,丁真的家乡理塘就是自然风光、深圳就是呈现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成果。
而有的城市则两者兼具,西安既是古都,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上海既有现代的陆家嘴,也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风云往事。
一座城市的旅游特征,体现的是在全方位检验其发展历史后,人们给出的普遍印象。
对于烟台,没有来过这座城市之前,人们不会知道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安逸,开发区的改变有多快。
打开携程搜索烟台的关键词,出来的景点只有蓬莱阁、长岛,市区内查无此名。能来到中心城区的,也不知道玩啥。
当然这是以前,未来随着芝罘仙境、海上世界的整体起势,烟台核心也会拥有姓名。
说这些的关键原因是,不要小看旅游产业,它不仅仅是有人来,来了消费,消费完提升城市GDP这么简单。
它的成功与否,规模大小,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
尤其对于烟台这样既有历史文化,也是区域核心的城市,做大做强旅游文章,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贰
为此,烟台的解决方法是:大力打造城市旅游。
在近期展望十四五的系列主题发布会中,烟台关于文化和旅游专门组织了一次发布会。
其中提到“十四五”时期,烟台将聚焦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文化强市和更高质量旅游名城总目标,打造国际知名滨海文旅目的地。
到202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0亿元。
这是总体目标,而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深化“两核两带五高地”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胶东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一河一路三圈”发展战略。
重点打造“两核两带五高地”,即: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滨海黄金旅游带、“之”字型乡村旅游带,海岸休闲、生态养生、福寿文化、滨海运动、田园乡村五个旅游高地,形成“十四五”海陆发展新格局。
简单总结这些内容,就是名气上破圈,旅游内容更加丰富。
其中最具亮点的,并不是经济圈、一带一路这种每次开大会都要讲到的内容。而是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生态旅游核等每个板块的未来展现形象。
在这个日趋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给自己找准定位非常重要。而城市的旅游定位,往往会因为一个或者两个代表性的项目,而成为引流关键。
携程网曾经做过一份数据调查,83%的观众会因为一部喜欢的影视作品而去拍摄地旅游。《长安十二时辰》播放期间,西安的旅游热度上涨超过20%。
大批的人要去西安打卡,但这只是第一步,西安用来承载这些流量的,是大唐芙蓉园景区、永兴坊,是水晶柿子、水盆羊肉等特色美食。
能吸引人是一方面,城市的各方面配套、整体环境能够让来的人不负期望,才能形成一个旅游生态的完整闭环。
以前烟台缺的是什么?
实话实说,凭借首批开放城市、葡萄酒名城这些名头,烟台的旅游吸引力一直不错。
缺的就是整体城市的配套,配不上旅游人群的需求。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大二带同学来烟台玩,除了到海边逛一逛,真的找不到合适游玩的地方,去蓬莱交通又不方便。
即使对于烟台本地人来说,真缺能自由逛一逛的好地方。
所以烟台会选择要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进行转变。旅游城市,还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知名景点把人吸引来消费,简单粗暴。
而城市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思考战略,既要有硬件项目建设,也要有软件文化创新,更要统一思考城市框架结构。
让来烟台的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让烟台本地人出有所玩,玩有所乐。
这是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也是未来每一座发展旅游的城市,必然要思考的内容。
叁
烟台发展旅游城市,有着比一般城市更优质的条件。
烟台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省首个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这两个title可不是白白叫的,也不是一般城市能够加持并推进的。
目前,烟台在做的一些事,就是朝着整体城市旅游以及这两个发展方向迈进。
交通上:大交通如高铁、机场等快速搭建,全市一元公交、推进地铁等完善内部通行。
头部资源上:进一步推进蓬莱阁、养马岛等知名景点的改造升级,挖掘芝罘仙境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体验式资源上:引进头部商业、打造城市公园广场、输出特有文化资源。
对外环境上:积极推进胶东一体化,打造面向国内、面向世界的旅游品牌。
……
在这些规划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烟台城市的整体大文旅框架,正在快速丰满,而且已经有了基础条件可以满足更多人流导入。
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芝罘仙境,目前仅仅开放了朝阳街与所城里的部分街区、部分品牌店铺,就时常被本地人挤爆。
接下来随着卢布松等一批明星店铺的持续开张,更多街道内容的填充,特色文化的发掘。这两处景点有机会成为烟台的大唐不夜城,成为吸引人来到烟台的那个最重要的标签。
与芝罘仙境相类似的,还有养马岛的升级迭代、旅游大世界的亮化项目、下半年芝罘湾广场的开放,都是属于比较硬核的旅游资源。
而城市旅游很看中的整体城市形象,烟台这两年的改变也很大。开发区与莱山保持了快速的界面更新,整体街道与绿化达到了赏心悦目的水平。
一些城市特色广场与商业项目的逐步开放,增加了更多可玩性。如果说芝罘仙境吸引的是节假日旅游人群,那扬帆广场、后沙广场等,就更加适合较长时间逗留烟台的旅客,能够持续展现城市魅力。
我们以两个项目为例,一个是近期引起不小热议的旅游大世界亮化项目,其背后代表的是烟台整体海岸线亮化工程在持续推进。
根据《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提出要强化重要海湾节点的夜间照明,增强公共空间夜间活力。
根据规划图,最集中的亮化工程就是在芝罘与莱山的海边。目前芝罘湾广场附近已经有部分亮化项目投入使用,此次旅游大世界的改造,将让烟台主城区的海岸亮化进一步延伸。
烟台城市亮化规划
另一个项目就是刚刚开放的海螺广场,上周末相信很多人已经去打卡了。
据到现场的小伙伴反馈,人非常多,车都不好停,开发区今年这种广场项目做得真不错。
在《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要实现3000米见林,1000米见园,300米见绿的城市开场空间网络。
各类广场、公园将会按照合理规划嵌入各个板块,尤其是滨海开放空间内。
从这两个项目就可以看出,目前烟台的一些项目都是有的放矢,按照城市总体设计成体系、成规模的进行输出。对于旅游城市的发展,这些项目就是一块块基石。
如果说以上内容还不能体现独有性,烟台目前还在大力发展海上牧场、环海岸道路修建等基于城市特色的旅游资源。
接下来可以期待的是,在潍烟高铁、机场二期等工程完成后,烟台进入胶东经济圈1小时、省会济南2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3小时的生活圈。
在芝罘仙境等重点项目推进后,持续不断给烟台大文旅注入活力。更多特色项目的推进,给文旅产业增加更多触角。
整体来看,烟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沿海岸的旅游观光带,从蓬莱到养马岛,沿线既有自然历史文脉,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成果,更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而内部基于海岸观光带,通过景点的修建、通路的打通,在形成自有体系的微循环,将烟台各个旅游资源真正的融合成一个整体。
最大的好处就是,烟台市区内的吸引力不断增大。如果说我们以前有朋友来烟台还得辛苦去蓬莱、长岛,现在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市区内停留更多时间。
这是一种正循环,因为这样城市旅游的打造,能够吸引更多外来客源,同时促进本地人走出去。
所以并不会分流,而是增加开源量。
这样的城市内外双循环文旅格局的形成,才是烟台未来真正的发力点。
对于当下,这个五一,我们期待烟台的旅游成绩可以帮助烟台出圈。
不过没出圈也不要紧,城市发展告诉我们,烟台的出圈是必然。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