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晋阳、并州)最初曾为战国赵氏地桑梓之邑,见证了赵国兴勃衰忽,也见证了赵氏宗族的荣辱颠覆。作为三晋大邑,一直活跃中国历史舞台的前沿。在魏时期,晋阳属魏,是曹魏政权的一个重要统治地区。【曹魏统治中心主要在冀南司隶一带,并州(太原)左控吕梁,右扼太行,堪称邺下西向门户】
并州(汉魏时主要泛指山西一带)又素有“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之说,而晋阳即其中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魏齐周隋唐晋汉及十六国之君方分窃据,互相吞食,得此者昌,失此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
覆。匪直人谋,实势使之然也”。晋阳位于太原谷地,东西有太行吕梁两山相恃,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晋阳全境,灌溉便利,又兼有山川之险,可耕可牧,农业条件相当优渥。所以晋阳可谓“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坐断三晋,雄长朔北。一方面集边戍、贸易于一身,人文风化,不逊中原。
大浪淘沙,太原在其建城4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潮起潮落,几度濒临焚燹,又经几度重修,扩建,其真正得到价值体现主要是在唐代,有唐一朝,太原一直独都北疆(包括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均以太原为龙兴之所)
众所周知,唐朝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太原作为三都之一的北都,这个时期它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对后世的影响尤为突出。可以说,太原在唐代进入了城市发展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诗仙李白誉晋阳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晋阳是李唐‘龙兴之根’——传说李姓出自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以官为姓,后改‘理’为‘李’。尧为陶唐氏领袖,也称‘唐尧’,这是‘唐’的来历,该部落传说居今山西地区。到了商朝,尧的后裔仍封山西,称唐国。周成王灭之,封其弟叔虞于晋,称唐叔虞,今太原西南的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这就是李渊家族和‘唐’的渊源。
晋阳是唐尧之都——史学界古都城址学诸多学者经过对文献严密梳理、甄别,并汲纳国内外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个结论 :尧都是太原,而非临汾,由此推出,时至今日,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具体多少年自己去算),相关论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曾记载:‘尧都唐(按古唐国在今山西太原)’。晋阳是李渊发兵之地——隋末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坐镇长安北大门——晋阳,杜防突厥南下。李氏势力由此壮大。公元617年,李渊与突厥达成和议,随后在太原举兵,4月后攻进长安,次年,建立唐王朝。唐太宗曾说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太原陪都文化的特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政治文化上来说,盛唐文化是晋阳文化的发散,晋阳文化则是盛唐文化的缩影。从汉朝的刘恒即帝位(初封代王,封邑晋阳),到李渊起兵太原,“龙兴之地”的理念文化对太原城市文化体系产生了影响不是一般程度的深远俩字所能涵括。
从地域文化上来说,表现为对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太原曾是战国时赵国(后迁河内、邯郸)、及五代十国时北汉2个王朝的都城;曾是东魏、北齐、唐、后唐、后晋、后汉5个朝代的陪都,享都祚(含作为陪都的时间)总计191年。而且,此外刘琨等诸任地方刺史一直以晋阳作为对外族作战的根本,其政治意义及地域意义比起同时代的邺和蓟等通衢大邑也不逞多让。
太原的陪都时代正是北方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剧烈的时期,诸如尔朱荣,尔朱兆,高欢,高澄,高洋之流均先后把这里作为行政治军的本城所在。可以说,民族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逐渐孕育了太原显著的多元文化兼容的特点。
此外,作为陪都,太原作为辅佐王基的龙脉文化,很大程度上军事地位决定了太原城市的政治地位。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交通的发达,成为唐代著名的商业都会的同时也凝集中华佛教文明(顺道说些题外的:玄奘自天竺取经归来,带回了上百部浮屠典籍,当时李世民向天下寺院诏告延请最有佛学修为的高僧协助玄奘翻译这百余部梵文经书,全国几百家寺庙竞投,上万名僧角逐名额,其中山西永济普救寺运城栖岩寺的高僧通过层层考核,玄奘大师最终筛选,终于得以作为最终九名入选玄奘弟子助玄奘翻译梵经进而史册留青,八卦话最后一句,辨机也在这九个僧人里头,【高阳滴面首】)
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长期的多民族融合使得太原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兼容并蓄的特征:既有中原农耕文明的礼仪、含蓄,又兼收北方游牧文明的豪放、淳朴,两者精髓兼资,臻于圆融。
另:并州形胜在晋阳,太原灵脉在晋祠。有兴趣旅游滴吧亲们表忘了去那里瞻仰一下,晋祠作为三晋文化的发祥地、大唐盛世的源头,最近据专家评估,也完全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资格,本人是对那块儿心驰神往的说。有哪位吧亲去过的稍稍码点资料,传些照片搁吧里头共享哈
并州(汉魏时主要泛指山西一带)又素有“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之说,而晋阳即其中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魏齐周隋唐晋汉及十六国之君方分窃据,互相吞食,得此者昌,失此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
覆。匪直人谋,实势使之然也”。晋阳位于太原谷地,东西有太行吕梁两山相恃,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晋阳全境,灌溉便利,又兼有山川之险,可耕可牧,农业条件相当优渥。所以晋阳可谓“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坐断三晋,雄长朔北。一方面集边戍、贸易于一身,人文风化,不逊中原。
大浪淘沙,太原在其建城4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潮起潮落,几度濒临焚燹,又经几度重修,扩建,其真正得到价值体现主要是在唐代,有唐一朝,太原一直独都北疆(包括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均以太原为龙兴之所)
众所周知,唐朝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太原作为三都之一的北都,这个时期它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对后世的影响尤为突出。可以说,太原在唐代进入了城市发展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诗仙李白誉晋阳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晋阳是李唐‘龙兴之根’——传说李姓出自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以官为姓,后改‘理’为‘李’。尧为陶唐氏领袖,也称‘唐尧’,这是‘唐’的来历,该部落传说居今山西地区。到了商朝,尧的后裔仍封山西,称唐国。周成王灭之,封其弟叔虞于晋,称唐叔虞,今太原西南的晋祠即唐叔虞家祠。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这就是李渊家族和‘唐’的渊源。
晋阳是唐尧之都——史学界古都城址学诸多学者经过对文献严密梳理、甄别,并汲纳国内外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个结论 :尧都是太原,而非临汾,由此推出,时至今日,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具体多少年自己去算),相关论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中曾记载:‘尧都唐(按古唐国在今山西太原)’。晋阳是李渊发兵之地——隋末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坐镇长安北大门——晋阳,杜防突厥南下。李氏势力由此壮大。公元617年,李渊与突厥达成和议,随后在太原举兵,4月后攻进长安,次年,建立唐王朝。唐太宗曾说太原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太原陪都文化的特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政治文化上来说,盛唐文化是晋阳文化的发散,晋阳文化则是盛唐文化的缩影。从汉朝的刘恒即帝位(初封代王,封邑晋阳),到李渊起兵太原,“龙兴之地”的理念文化对太原城市文化体系产生了影响不是一般程度的深远俩字所能涵括。
从地域文化上来说,表现为对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太原曾是战国时赵国(后迁河内、邯郸)、及五代十国时北汉2个王朝的都城;曾是东魏、北齐、唐、后唐、后晋、后汉5个朝代的陪都,享都祚(含作为陪都的时间)总计191年。而且,此外刘琨等诸任地方刺史一直以晋阳作为对外族作战的根本,其政治意义及地域意义比起同时代的邺和蓟等通衢大邑也不逞多让。
太原的陪都时代正是北方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剧烈的时期,诸如尔朱荣,尔朱兆,高欢,高澄,高洋之流均先后把这里作为行政治军的本城所在。可以说,民族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逐渐孕育了太原显著的多元文化兼容的特点。
此外,作为陪都,太原作为辅佐王基的龙脉文化,很大程度上军事地位决定了太原城市的政治地位。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交通的发达,成为唐代著名的商业都会的同时也凝集中华佛教文明(顺道说些题外的:玄奘自天竺取经归来,带回了上百部浮屠典籍,当时李世民向天下寺院诏告延请最有佛学修为的高僧协助玄奘翻译这百余部梵文经书,全国几百家寺庙竞投,上万名僧角逐名额,其中山西永济普救寺运城栖岩寺的高僧通过层层考核,玄奘大师最终筛选,终于得以作为最终九名入选玄奘弟子助玄奘翻译梵经进而史册留青,八卦话最后一句,辨机也在这九个僧人里头,【高阳滴面首】)
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长期的多民族融合使得太原城市文化具有明显的兼容并蓄的特征:既有中原农耕文明的礼仪、含蓄,又兼收北方游牧文明的豪放、淳朴,两者精髓兼资,臻于圆融。
另:并州形胜在晋阳,太原灵脉在晋祠。有兴趣旅游滴吧亲们表忘了去那里瞻仰一下,晋祠作为三晋文化的发祥地、大唐盛世的源头,最近据专家评估,也完全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资格,本人是对那块儿心驰神往的说。有哪位吧亲去过的稍稍码点资料,传些照片搁吧里头共享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