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无法回头,大到婚姻、工作、买房,小到看哪本书、走哪条路、是否参加聚会等,选择了就不能反悔,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但做过的事就做过了,小事还影响不大,大事则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当面对未知总量、未知下一个事物的质量时,这里推荐一种做选择的方法,来自众所周知的苏格拉底的麦田选择法。我们可以在总量里选择三分之一的事物去挑选(如果样本太大,可以选择三分之一的种类),在其中确定一个最好的作为标准,在剩余的三分之二的事物里,当遇到比这个标准更好的事物时,就选择它。
如婚姻,选择伴侣时可以把伴侣按照自己关注的属性去打分,如外貌、品德、学识、思想、家境、爱好、财富等等。选定一个不太大的年龄,确保在这个年龄后还有几年可以选择终身伴侣,如25岁。在25岁前尽量多的去接触不同的伴侣,建立标准,在25岁后选择比这个标准更好的人作为终身伴侣。
如工作,同样的,选择工作时可以把工作按照自己关注的属性去打分,如收入、发展、工作氛围、成就感、受尊重、工作环境等等。选定一个不太大的年龄,确保在这个年龄后还有几年可以选择终身工作的领域,如25岁。在25岁前尽量多的去接触不同的工作,实习和短暂工作都行,建立标准,在25岁后选择比这个标准更好的工作作为终身奋斗的领域。
有些选择用不了这个方法,已知事物总量和内容的,如买房;无法自己实践去建立标准的,如是否生二胎。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
如婚姻,选择伴侣时可以把伴侣按照自己关注的属性去打分,如外貌、品德、学识、思想、家境、爱好、财富等等。选定一个不太大的年龄,确保在这个年龄后还有几年可以选择终身伴侣,如25岁。在25岁前尽量多的去接触不同的伴侣,建立标准,在25岁后选择比这个标准更好的人作为终身伴侣。
如工作,同样的,选择工作时可以把工作按照自己关注的属性去打分,如收入、发展、工作氛围、成就感、受尊重、工作环境等等。选定一个不太大的年龄,确保在这个年龄后还有几年可以选择终身工作的领域,如25岁。在25岁前尽量多的去接触不同的工作,实习和短暂工作都行,建立标准,在25岁后选择比这个标准更好的工作作为终身奋斗的领域。
有些选择用不了这个方法,已知事物总量和内容的,如买房;无法自己实践去建立标准的,如是否生二胎。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