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学员发我链接,要我对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先生在其公众号【刘润】上发表的文章《尴尬的KPI》谈谈看法。
01
我一直都觉得,管理不是物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只有百家争鸣才有可能百花齐放,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无论学术界对方法论讨论得多么热烈、争论得多么起劲,但对企业而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不过,如果在基本的原理、思想和底层逻辑上出现了偏差,我想就非常有必要去纠正了。因为,管理毕竟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有规律可循。
如今,“KPI”这个术语似乎已经没有了标准的定义。有的企业将其作为战略目标分解的工具,用它呈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有的企业将其作为仪表板,用它控制组织内部流程的关键输入;还有更多的企业将其作为发放激励性薪酬的依据,用它驱动团队和个人的责任。
在中国,绝大多数组织的KPI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绩效考核的代名词。几乎无一例外,这些组织为他们KPI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预期的收益,而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对KPI的错误解读。
01
我一直都觉得,管理不是物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只有百家争鸣才有可能百花齐放,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无论学术界对方法论讨论得多么热烈、争论得多么起劲,但对企业而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不过,如果在基本的原理、思想和底层逻辑上出现了偏差,我想就非常有必要去纠正了。因为,管理毕竟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有规律可循。
如今,“KPI”这个术语似乎已经没有了标准的定义。有的企业将其作为战略目标分解的工具,用它呈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有的企业将其作为仪表板,用它控制组织内部流程的关键输入;还有更多的企业将其作为发放激励性薪酬的依据,用它驱动团队和个人的责任。
在中国,绝大多数组织的KPI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绩效考核的代名词。几乎无一例外,这些组织为他们KPI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预期的收益,而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对KPI的错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