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教育学者呼吁,国内大学应当更广泛地推行通识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而且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系统性知识,从而成为一个有教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最初竟起源于2000多年前?具体可参考:《你大学里的必修课,古希腊人早都帮你选好了》)
不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索夫斯基(Henri Rosovsky)指出的,教育不是科学,通识教育也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规范。所以Liberal arts(通识教育)的arts是复数的,意味着美国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调整。
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也必然会引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更好的通识教育呢?
实际上,多年以来美国的教育家们始终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正是这些辩论中最有名的一场: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之间的论战。

哈钦斯与约翰·杜威
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两位学术大咖的论战从1936年起,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可谓旷日持久。虽然从结果上看,人们很难断定谁胜谁负,但他们二人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却使得通识教育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