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26贴子:43,853

回复:大唐西域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三卷 北印度 八国 曷逻阇补罗国
曷逻阇补罗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极险固,多山阜,川原隘狭,地利不丰。土宜气序,同半笯嗟国。风俗猛烈,人性骁勇。国无君长,役属迦湿弥罗国。伽蓝十所,僧徒寡少。天祠一所,外道甚多。自滥波国至于此土,形貌粗弊,情性犷暴,语言庸鄙,礼义轻薄,非印度之正境,乃边裔之曲俗。
  从此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北印度境。)
译 文:
曷逻阇补罗国方圆四千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境内地势极为险阻坚固,山凌较多。平原狭窄,物产不丰富,
土质气候,同于半笯嗟国。风俗刚烈,居民性格勇猛。国内没有君主,隶属迦湿弥罗国。佛寺十所,僧徒很少。天祠有
一所,外道信徒很多。从滥波国到这个国家,相貌粗鲁丑陋,性格凶暴,语言平庸鄙俗,礼义观念微薄,不是印度本
土,而是边境居民鄙陋的习俗。
从曷逻阇补罗国向东南方,下山渡水,行走七百多里,到达磔迦国。
注 解:
曷逻阇补罗国: 其故地在 今天克什米尔南部的 拉加奥利一带。
滥 波:亦作岚婆,览波, 在今天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一带。


IP属地:吉林163楼2022-06-30 12:05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中印度十五国
    本卷记述了北印度五个国家和中印度十个国家的地理,风俗和佛教圣迹等情况。 玄奘从曷逻阇补罗国东南山行七百 余里,到达磔迦国,磔迦国和下面的至那仆底国,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四个国家,同属于北印度境地 磔迦国是北印度的一个大国,但在印度来说,是一个边去,佛教不发达,佛寺非常少。从磔迦国向东行走五白多里,到达至那仆底国。 至那仆底,是印度话即是“中国城”。传说这里是迦腻色迦国王时汉质子冬季居住的地方,因而得名。从波理夜呾罗国 到 劫比他国十个国家,同属于中印度境。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成道说法之处,佛教最盛,遗迹最多。其中重点叙述了 秣菟罗国的过去四佛,近护寺,猕猴献蜜及释迦弟子等遗迹; 萨他泥湿伐罗国的尸骨福地,佛舍利塔 及 俱昏荼僧寺 ; 窣录勤那国的如来及罗汉发爪塔,恒河源福水及提婆诱化故事; 秣底补罗国的 德光寺 、大寺院 及 众贤 与世亲故事、无垢友故事; 劫比他国的大寺院三宝阶、莲花色尼见佛处等。


    IP属地:吉林164楼2022-07-01 14:25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 五国 磔迦国 磔 迦 国
      磔迦国周万余里,东据毗播奢河,西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宜粳稻,多宿麦,出金、银、鍮石、铜、铁。时候暑热,土多风飙。风俗暴恶,言辞鄙亵。衣服鲜白,所谓憍奢耶衣、朝霞衣等。少事佛法,多事天神。伽蓝十所,天祠数百。此国以往多有福舍,以赡贫匮,或施药,或施食,口腹之资,行旅无累。
      译 文:
      磔迦国方圆一万多里,东界紧靠毗播奢河,西界濒临信度河。该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适宜种植粳稻,宿麦很多,出产金 银 鍮石 铜 铁。 季节炎热,暴风很多。风俗残暴凶恶,语言鄙陋轻慢。 衣服喜爱鲜明洁白,有所谓的 憍奢耶衣、朝霞衣等。 居民很少信仰佛教,大多敬奉天神。佛寺十多所,天祠几百座。自这个国家开始,以后各国多有福舍,用来救济贫穷的人。有的施舍药物,有的施舍食品,资助人们饮食,让远行的人没有麻烦。
      注 解:
      㤭奢耶 : 就是 袈裟,佛教僧尼的法益。
      朝霞衣:极薄的绵布制成的衣服,薄如朝霞,故名,形制似袈裟。
      毗波奢:即 今天的 旁遮普的 比阿斯河。
      磔 迦:其地大致在 今天 巴基斯坦的 旁遮普平原。


      IP属地:吉林165楼2022-07-01 14:26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 五国 奢羯罗故城及大族王兴灭故事
          大城西南十四五里,至奢羯罗故城。垣堵虽坏,基趾尚固,周二十余里。其中更筑小城,周六七里。居人富饶,即此国之故都也。
          数百年前,有王号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都治此城,王诸印度。有才智,性勇烈,邻境诸国,莫不臣伏。机务余闲,欲习佛法,令于僧中推一俊德。时诸僧徒莫敢应命:少欲无为,不求闻达;博学高明,有惧威严。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众共推举,而以应命。王曰:“我敬佛法,远访名僧,众推此隶,与我谈论。常谓僧中贤明肩比,以今知之,夫何敬哉?”于是宣令五印度国,继是佛法并皆毁灭,僧徒斥逐,无复孑遗。
          摩揭陁国婆罗阿迭多王(唐言幼日。)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大族王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恭职贡。时大族王治兵将讨。幼日王知其声问,告诸臣曰:“今闻寇至,不忍斗其兵也。幸诸僚庶赦而不罪,赐此微躯潜行草泽。”言毕出宫,依缘山野。国中感恩慕从者数万余人,栖窜海岛。大族王以兵付弟,浮海往伐。幼日王守其厄险,轻骑诱战,金鼓一震,奇兵四起,生擒大族,反接引见。大族王自愧失道,以衣蒙面。幼日王踞师子床,群官周卫,乃命侍臣告大族曰:“汝露其面,吾欲有辞。”大族对曰:“臣主易位,怨敌相视,既非交好,何用面谈?”再三告示,终不从命。于是宣令数其罪曰:“三宝福田,四生攸赖,苟任豺狼,倾毁胜业。福不祐汝,见擒于我。罪无可赦,宜从刑辟。”时幼日王母博闻强识,善达占相。闻杀大族也,疾告幼日王曰:“我尝闻大族奇姿多智,欲一见之。”幼日王命引大族至母宫中。幼日母曰:“呜呼,大族幸勿耻也!世间无常,荣辱更事,吾犹汝母,汝若吾子,宜去蒙衣,一言面对。”大族曰:“昔为敌国之君,今为俘囚之虏,隳废王业,亡灭宗祀,上愧先灵,下惭黎庶,诚耻面目。俯仰天地,不能自丧,故此蒙衣。”王母曰:“兴废随时,存亡有运。以心齐物,则得丧俱忘;以物齐心,则毁誉更起。宜信业报,与时推移,去蒙对语,或存躯命。”大族谢曰:“苟以不才,嗣膺王业,刑政失道,国祚亡灭,虽在缧绁之中,尚贪旦夕之命。敢承大造,面谢厚恩。”于是去蒙衣,出其面。王母曰:“子其自爱,当终尔寿。”已而告幼日王曰:“先典有训,宥过好生。今大族王积恶虽久,余福未尽,若杀此人,十二年中,菜色相视。然有中兴之气,终非大国之王,当据北方,有小国土。”幼日王承慈母之命,愍失国之君,娉以稚女,待以殊礼,总其遗兵,更加卫从,来出海岛。
          大族王弟还国自立,大族失位,藏窜山野,北投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王深加礼命,愍以失国,封以土邑。岁月既淹,率其邑人,矫杀迦湿弥罗王而自尊立。乘其战胜之威,西讨健驮逻国,潜兵伏甲,遂杀其王,国族大臣,诛锄殄灭。毁窣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兵杀之外,余有九亿人,皆欲诛戮,无遗噍类。时诸辅佐咸进谏曰:“大王威慑强敌,兵不交锋,诛其首恶,黎庶何咎?愿以微躬,代所应死。”王曰:“汝信佛法,崇重冥福,拟成佛果,广说本生,欲传我恶于未来世乎?汝宜复位,勿有再辞。”于是以三亿上族,临信度河岸杀之;三亿中族,下沈信度河流杀之;三亿下族,分赐兵士。于是持其亡国之货,振旅而归。曾未改岁,寻即殂落。于时云雾冥晦,大地震动,暴风奋发。时证果人愍而叹曰:“妄杀无辜,毁灭佛法,堕无间狱,流转未已。”
        译 文:
        从大城向西南走十四五里,到达 奢羯罗故城。城墙虽然已经毁坏,地基还算坚固,方圆二十多里。里面又筑有小
        城,方圆六七里。居民富足,这里是该国的都。
        几百年前,有个国王名叫 摩醯逻矩罗(唐土称 大族)。把这座城作为国都,统治印度各国。他有才能智慧,性格勇
        敢刚烈,相邻各国,没有不称臣的。 他在处理完国事后的闲暇时间,想要演习佛法,于是下令在僧徒中推举一位才德
        杰出的人。 当时所有僧徒都不敢从命。因为这些僧徒没有什么欲望,不求显达。而博学明睿的人,又惧怕国王威严。
        这时王府中一个老仆人,出家已久。他言论清新雅致,谈吐内容丰富,对答敏捷,众人一起推举他,让他去回复命令。
        国王说:“我敬仰佛法,到处访求有名的僧人,众人却推举这个奴才,来与我谈论。我常认为僧人中贤明者比比皆是,
        现在看来,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 于是发布命令给五印度国,今后佛法都要毁灭,僧徒要被放逐,一个也不能留。
        摩揭陀国的 婆锣阿迭多王(唐土称 幼日)。敬仰佛法,爱护百姓。因为大族王滥施刑法暴政,所以自守边界,不
        再向大族王按时纳贡。当时大族王着急军队,将要讨伐。幼日王得知消息后,告诉重臣说:“现在听说敌寇将至,我不
        忍心两军交战。希望百官赦免我的罪过,留我性命,躲藏到草泽中!” 说完后出宫,托身山野之中。国内感念他的恩德
        而慕名追随他的人多达几万,他们一起逃窜到海岛上。大族王把军队交给他的弟弟,渡海前往讨伐。幼日王守卫险要之
        处,利用轻装的骑兵诱战,锣鼓一响,奇兵四面出动,活捉大族王,他被反绑着去见幼日王。大族王惭愧自己有失王
        道,用衣服蒙住脸。幼日王坐在狮子床上,百官在四周守卫,于是命令侍臣告诉大族王说:“你露出脸来,我有话和你
        说。” 大族王回答说:“君臣地位已经改变,现在如仇敌相见,既然不是友好交往,何必还要露面谈话?”幼日王再三告
        诫指示,大族王始终不从命。 幼日王子是下达命令,列举他的罪状说:“佛教三宝的福德之田,是一切生灵所依赖的。
        你却任凭恶人破坏,毁弃佛教的光辉业绩。上天不保佑你,被我活捉,罪恶不可赦免,应处以死刑。”
        当时幼日王的母亲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善于看面相。她听说要杀大族王,急忙告诉幼日王说:“我曾听说大族王相
        貌奇特,智慧丰富,想要见一见他。” 幼日王命令带大族王到母亲宫中,幼日王母亲说:“唉,大族王,请不要感到羞耻
        啊!世间人事变化无常,尊荣耻辱交替出现,我就像你的母亲,你就像我的儿子。 应该去掉蒙面的衣服,跟我门当面
        谈一谈。”大族王说:“我从前是敌国君主,今天称为俘虏,败坏了先王基业,实在无脸见人,不能以身谢罪,所以用衣
        蒙面。” 幼日王母亲说:“国家兴衰随时变化,存在灭亡各有运数。若对万物荣辱等同视之,得失就会忘记;若被荣辱左
        你心,则毁誉相继产生。你应该相信因果报应,随着时间变化。去掉蒙着的衣服对话,或许可以保全性命。” 大族王答
        谢说:“我没有才能却继承先王基业,治理国家丧失王道,弄得国破家亡,虽遭囚禁,还贪图短暂的生命。承蒙您活命
        大恩,我当面感谢您厚重的恩德。” 于是去掉了蒙着的衣服,露出脸来。幼日王母亲说:“你当珍惜自己,我会使你善
        终。” 随后她告诉幼日王谁:“祖先法典早有训示,要宽恕他人罪过,爱惜众生性命。如今大族王虽然长期作恶,他的福
        分还未丧尽。如果啥了这个人,十二年内,人民会饿的面带菜色。不过,他虽有转衰为盛的气度,但终究不是大国君
        王,应当占据北方,拥有一小块国土。” 幼日王遵从慈母的命令吗,怜悯亡国君王,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以特殊的礼仪
        待他,集中大族王的遗留兵卒,另外给他多派了些侍卫人员。让他们离开了海岛。
        大族王的弟弟回国以后自立为王。大族王便丢失了王位,躲藏逃窜到山野中,向北投奔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对他
        厚礼相待,怜悯他失去国家,封赐他土地城邑。过了一些年,大族王率领其封地中的人,假托君命杀死了迦湿弥罗国
        王,而自己尊称为王。 后又乘着胜利的威风,向西征讨健驮逻国,暗中埋伏兵士武器,于是杀死了犍陀罗王。 该国的
        王族大臣,都被诛杀光了。 又摧毁佛塔,废除佛寺,共一千六百所。除了战争中杀死的人之外,余下的九亿人,都想
        要诛杀,不留下活口。 当时辅佐他的臣属都进谏说:“你门相信佛法,重视阴间的福德,想要成就佛果,多方宣讲佛陀
        本生故事,是想把我的罪恶传到未来之世吗?你门应退回原位,不要再多说了!” 于是他把三亿望族在信度河畔杀害,
        把三亿中等族人沉死在信度河,把三亿下等族人分赐给兵士们。然后带着灭亡国家的钱财,凯旋而归。 但还没过上一
        年,大族王就死去了。当时云雾昏暗,大地震动,狂风大作。当时已证得佛果的人怜悯地叹息说:“他滥杀无罪的人,
        毁灭佛法,所以坠入无间地狱,将在轮回中流转不息。”
        注 解:
        奢 羯 罗: 其故址在今天 巴基斯坦东北部的锡亚尔科特。
        摩醯逻矩罗: 义为“日族” ,原注解中释为“大族”不确。 大约在 公元 515年 继 其父 为 印度 白匈奴帝国之王。
        五 印 度:即“五天竺”,指古代印度以区划分为 东 西 南 北 中五部分。
        孑 遗 : 遗留 残存。
        婆罗阿跌多: 义为“幼日”印度笈多王朝晚期的一个皇帝,大约在 公元 6世纪初继位。
        职 贡:古代称藩属 或 对于 朝廷按时的贡纳。
        师 子 床:即 狮子床,狮子座,佛为人中之狮子。 故其坐卧之具为 狮子床,狮子座。
        世间无常:人世间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
        无 常:谓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能久坐,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
        业 报:业因与果报。谓一切行为都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缧 绁:囚禁。
        娉:婚配。
        迦 湿 弥 罗:即 今天 克什米尔。
        矫 杀:假托君名以杀人。
        健 驮 逻 :其地在 今天的 阿富汗 境内的 库纳尔河 与 今天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之间。
        殄 灭:消灭 灭绝。
        噍 类:活着的人。
        冥 福:迷信谓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
        流 转:佛教指因果相续而生起的一切世界现象,包括众生生死在内。
        奢 羯 罗:其故地在 今天巴基斯坦东北部的 锡亚尔科特。
        世 亲 菩 萨:是无著的弟弟,也是古印度大乘佛教 瑜伽行派的 创始人之一。
        《胜义谛论》: 此书不见于汉译藏经。


        IP属地:吉林166楼2022-07-01 14:26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 五国 奢羯罗故城 世亲制论及其它遗迹
          世亲制论及其他遗迹
            奢羯罗故城中有一伽蓝,僧徒百余人,并学小乘法。世亲菩萨昔于此中制《胜义谛论》。其侧窣堵波,高二百余尺,过去四佛于此说法。又有四佛经行遗迹之所。伽蓝西北五六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是过去四佛说法之处。
            新都城东北十余里,至石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如来往北方行化中路止处。《印度记》曰:窣堵波中有多舍利,或有斋日,时放光明。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至那仆底国。(北印度境。)
          译 文:
          奢羯罗故城中所佛寺,僧徒一百多人,都学习小乘佛教。世亲菩萨曾经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佛寺旁的佛塔,高二百多尺,过去四佛曾在这里说法,又有四佛散步场所的遗迹。佛寺西北五六里处,有座佛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这里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
          从新都城向东北行走十多里,到达一座石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这里是如来佛前往北方施行教化途中休息的地方。《印度记》中说:佛塔中有很多舍利,斋日期间,时时放射光芒。
          从这里向东行走五百多里,到达至那仆底国,在北印度境内。
          注 解:
          奢 羯 罗:其故址在今天 巴基斯坦东北部的锡亚尔科特。
          世亲菩萨:是无著的弟弟,也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胜义谛论》:此书不见于汉译藏经。


          IP属地:吉林167楼2022-07-03 10:20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 五国 至那仆底国 及 国号由来
            至那仆底国
            至那仆底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稼穑滋茂,果木稀疏。编户安业,国用丰赡。气序温暑,风俗怯弱。学综真俗,信兼邪正。伽蓝十所,天祠八所。
            一、国号由来  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以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唐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译 文:
            至那仆底国方圆二千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庄稼茂密繁盛,果实树木稀少。编入户籍的居民安居乐业,国家用度充足。 气候温热,民风怯弱。真俗二谛同时学习,佛教外道全都信仰。有佛寺十所,天祠八所。
            从起迦腻色迦王统治天下,声望震慑邻国,威风远及异邦,河西地区的羁麋之国,畏惧其声威而送去质子。 迦腻色迦王得到质子后,赏赐丰厚,礼遇隆重,一年三季改变住所,派步,马,车,象四种军队警戒保卫。这个国家就是质子冬天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至那仆底。(唐土称 汉封)因为质子住在这里,故而使用作为国号。从这里一直到印度各国,土地上不种植梨 桃,都是质子来后种植的,于是称桃子为至那你,(唐土称汉持来)。梨子为 至那罗阇佛呾罗(唐土称 汉王子)所以该国民众深深地敬重东方大国中国,相互指着说:“这是我门先代君王的同国之人。”
            注 解:
            至那仆底:义为“中国领地”。其故地在 今天印度 旁遮普邦 费罗兹普尔 附近。
            真 俗:因缘所生之事理曰 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 真。
            质 子:古代派往别处或别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
            至 那 你:义为“中国传来的”
            只那罗阇佛呾罗: 义为 “中国王子”


            IP属地:吉林168楼2022-07-03 10:21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 五国 阇烂达罗国 阇烂达罗国
              阇烂达罗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二三里。宜谷稼,多粳稻,林树扶疏,花果茂盛。气序温暑,风俗刚烈,容貌鄙陋,家室富饶。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专门习学。天祠三所,外道五百余人,并涂灰之侣也。此国先王崇敬外道,其后遇罗汉,闻法信悟,故中印度王体其淳信,五印度国三宝之事,一以总监。混彼此,忘爱恶,督察僧徒,妙穷淑慝。故道德著闻者,竭诚敬仰;戒行亏犯者,深加责罚。圣迹之所,并皆旌建,或窣堵波,或僧伽蓝,印度境内,无不周遍。  从此东北,逾峻岭,越洞谷,经危途,涉险路,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露多国。(北印度境。)
              译 文:
              阇烂达罗国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八百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十二三里。 适宜种植谷物,盛产粳稻,枝叶繁茂分披,花果繁密茂盛。气候温热,风俗刚毅勇烈,容貌粗鄙丑陋,居民富足有余。佛寺五十多所,僧徒二千多人,大小二乘,都专门研习。天祠有三所,外道五百多人,都是凃灰外道教徒。这个国家的前代君王,敬仰外道,后来遇到一位罗汉,听他讲说佛法后,信佛悟道,所以中印度王体察到他的信仰真诚,便将五印度国有关三宝之事情,全部委托他管理监管。他打破国家界线,忘记个人爱憎,监督僧徒,细致分清善恶。所以德高望重的僧徒,受到诚心的敬仰;违犯戒律的僧徒,就严厉地加以惩罚。 凡是有圣人遗迹的地方,都建造纪念性建筑,有的是佛塔,有的是佛寺,遍及印度境内。
              从这里向东北行走,翻越连绵的高山,跨国山洞河谷,经历艰险的道路,行走七百多里,到达屈露多国。 在北印度境内。
              注 解:
              阇 烂 达 罗: 其地在 今天印度旁遮普邦 贾朗达尔。
              一 以 总 监:一概由他管理监督。
              淑 慝:善恶。
              旌 建:兴建供人礼拜的建筑物。


              IP属地:吉林171楼2022-07-05 12:21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五国 屈露多国 屈露多国
                  屈露多国周三千余里,山周四境。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土地沃壤,谷稼时播,花果茂盛,卉木滋荣。既邻雪山,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珠、雨石。气序逾寒,霜雪微降。人貌粗弊,既癭且尰,性刚猛,尚气勇。伽蓝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多学大乘,少习诸部。天祠十五,异道杂居。依岩据岭,石室相距,或罗汉所居,或仙人所止。国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在昔如来曾至此国说法度人,遗迹斯记。
                  从此北路千八九百里,道路危险,逾山越谷,至洛护罗国。
                  此北二千余里,经途艰阻,寒风飞雪,至秣逻娑国。(亦谓三波诃国)。
                  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越大山,济大河,至设多图卢国。(北印度境。)
                译 文:
                屈露多国方圆三千多里,群山环绕四境。该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花果茂密繁盛,树木繁荣。由于濒临雪山,珍贵药草很多,出产金银、赤铜、和火珠、雨石。气候逐渐寒冷,略有霜雪。居民形貌粗陋,患大脖子病和足肿病的人很多,性格刚强猛烈,崇尚勇气。佛寺二十多所,僧徒一千多人,大多学习大乘佛教,少数人学习其它部派。天祠十五所,异道混杂居住。依靠着岩崖山岭,石室相距不远,有的是罗汉居住的地方,有的是仙人休息的场所。国内有一佛塔,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如来曾到这个国家讲经说法,超度众人,遗址都有记载。
                从屈露多国向北行走一千八九百里,道路危险,翻山越谷,到达洛护罗国。
                从这里向北行走三千多里,经过艰难险阻,顶着寒风大雪,到达秣逻娑国。也称为 三波诃国。
                从屈露多国向南行走七百多里,翻过大山,渡过大河,到达 设多图卢国。 在北印度境内。
                注 解:
                屈 露 多: 其地在 今天 比阿斯河流域上游 西姆拉西北的 屈露地区。
                国 大 都 城:今 屈露的首府为 苏丹普尔,旧都 至今 仍称为 那迦尔。
                即 瘿 且 尰: 即 患大脖子病 又 患 脚肿病。 瘿,囊状肿瘤。 多生于颈部,包括 甲状腺肿大等。 尰,足部水肿。
                洛 护 罗 : 其地在 今天 克什米尔 东南部。
                秣 逻 娑:藏文 Mar-sa 的音译。 义为“低地” 是拉达克地区 古今通名。


                IP属地:吉林172楼2022-07-05 12:23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北印度五国 设多图卢国 设多图卢国
                    设多图卢国周二千余里,西临大河。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谷稼殷盛,果实繁茂,多金、银,出珠珍。服用鲜素,裳衣绮靡。气序暑热,风俗淳和,人性善顺,上下有序。敦信佛法,诚心质敬。
                    王城内外,伽蓝十所,庭宇荒凉,僧徒鲜少。
                    城东南三四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复从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理夜呾逻国。(中印度境。)
                  译 文:
                  设多图卢国方圆两千多里,西界濒临大河。该国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庄稼丰盛,果实茂密。盛产金银,也出珍
                  珠。服饰和器具鲜洁,衣裙浮华。气候炎热,风俗质朴温和,性格善良温顺,上下等级井然。笃信佛法,虔诚礼敬。
                  都城内外有佛寺十多所,庭院荒凉,僧徒特别少。
                  都城东南三四里处,有座佛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布场所的遗迹。
                  再从这里向西南行走八百多里,到达 波理夜呾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注 解:
                  设多图卢:义为“百川汇流”。其地在 今天印度旁遮普邦 沙特累季河流域
                  鲜 素:鲜洁。
                  绮 靡:侈丽;浮华。
                  淳 和:质朴温和。


                  IP属地:吉林173楼2022-07-06 22:52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波理夜呾罗国
                    波理夜呾罗国
                    波理夜呾罗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宜谷稼,丰宿麦,有异稻,种六十日而收获焉。多牛羊,少花果。气序暑热,风俗刚猛。不尚学艺,信奉外道。王,吠奢种也,性勇烈,多武略。伽蓝八所,倾毁已甚,僧徒寡少,习学小乘。天祠十余所,异道千余人。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秣菟罗国。(中印度境。)
                    译 文:
                    波理夜呾罗国方圆三千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适宜种植谷物,盛产冬小麦,有一种特殊的水稻,播种六十天后就可收获。牛羊多,花果少。气候炎热,风俗刚强勇猛,不重视学术技艺,信封外道。国王是吠舍种姓,性格勇猛刚烈,善于军事谋略。佛寺有八所,毁坏得已很严重,僧徒很少,研习小乘佛教,天祠十多所,外道一千多人。
                    从波理夜呾罗国向东行走五百多里,到达 秣菟罗国。旧称“摩偷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注 解: 波
                    理夜呾罗:其都城在 今天印度 拉贾斯坦邦 斋普尔以北的 贝拉特。


                    IP属地:吉林174楼2022-07-06 22:53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秣菟罗国
                      秣菟罗国
                      秣菟罗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膏腴,稼穑是务。庵没罗果家植成林,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出细班氎及黄金。气序署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尚学。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天祠五所,异道杂居。
                      译 文:
                      秣菟罗国方圆五千公里。该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土地肥沃,勤于耕种。家家栽种庵摩罗果,形成树林,虽然果名相同,却有两个品种; 小果生长时是青色,成熟后为黄色,大果始终是青色。出产细花毛布和黄金。气候炎热,风俗善良温顺,喜欢修持冥福,崇尚道德学问。佛寺二十多所,僧徒二千多人,大小二乘佛教,一起学习。天祠有五所,异道信徒混杂居住在一起。
                      注 解:
                      秣 菟 罗:意译作 孔雀。其地在今天印度北方 帮恒河支流 朱慕那河流域。
                      庵 摩 罗:今称 芒果。
                      细 班 氎:细小花纹的毛布。


                      IP属地:吉林175楼2022-07-07 12:14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秣菟罗国 释迦弟子等遗迹 释迦弟子等遗迹
                        有三窣堵波,并无忧王所建也。过去四佛遗迹甚多。释迦如来诸圣弟子遗身窣堵波,谓舍利子、(旧曰舍梨子,又曰舍利弗,讹略也。)没特伽罗子、(旧曰目乾连,讹也。)布剌拿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唐言满慈子。旧曰弥多罗尼子,讹略也。)邬波厘、阿难陁、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讹略也。)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诸菩萨窣堵波等。每岁三长及月六斋,僧徒相竞,率其同好,赍持供具,多营奇玩,随其所宗,而致像设。阿毗达磨众供养舍利子,习定之众供养没特伽罗子,诵持经者供养满慈子,学毗奈耶众供养邬波厘,诸苾刍尼供养阿难,未受具戒者供养罗怙罗,其学大乘者供养诸菩萨。是日也,诸窣堵波竞修供养,珠幡布列,宝盖骈罗,香烟若云,花散如雨,蔽亏日月,震荡溪谷。国王大臣,修善为务。
                        译 文:
                        共有三座佛塔,都是无忧王建造的。过去四佛留下的遗迹很多。释迦如来众多贤胜弟子的遗身佛塔中,包括舍利子,没特伽罗子、布剌拿梅呾丽衍尼弗呾罗、邬波厘、阿难陁、罗怙罗、 曼殊室利、等菩萨的佛塔,每年的三斋月 和 每月的六斋日,僧徒竞相率领志趣相同的人,携带供奉的器具,收罗奇珍异宝,根据各自的崇尚,设像供养。信奉论藏者供养舍利子,修习禅定者供养 莫特加罗子,诵习经藏者供养满慈子哦,学习律藏者供养邬波厘,尼姑门供养阿难,没有受戒者供养 罗睺罗,研习大乘教者供养众菩萨。在此期间,各座佛塔都被人竞相供养,缀有珠饰的旗幡遍布,镶有宝物的伞盖列满,名香烟雾如云,鲜花散落似雨,遮盖了太阳月亮,声音震荡溪水河谷。国王和大臣,都致力于行善。


                        IP属地:吉林176楼2022-07-07 12:15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秣菟罗国邬波毱多遗迹
                          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谷为门,尊者邬波毱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其中则有如来指爪窣堵波。
                            伽蓝北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
                          译 文:
                          从都城向东行走五六里,到达一座山寺,该寺凿崖为室,依凭山谷作大门,是尊者 邬波毱多(近护尊者)建造的。其中有放置如来指甲的佛塔。
                          山寺北边岩石间有个石室,高二十多尺,宽三十多尺。四寸长的细竹签,堆积其中。尊者近护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时,如果夫妻二人都证得罗汉果位,就投下一签;而非夫妻关系的男女,虽证得罗汉果位,也不投签记录。
                          注 解:
                          邬 波 毱 多:意译作近护。 是付法藏的第四祖 或者 第五祖。
                          筹:记数用的竹制细签。
                          近 护:是梵文 Upagupta 的 意译, 音译 作 邬波毱多。


                          IP属地:吉林177楼2022-07-07 12:15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秣菟罗国 猕猴献蜜及释迦等遗迹
                            弥猴献蜜及释迦等遗迹
                              石室东南二十四五里,至大涸池,傍有窣堵波。在昔如来行经此处,时有弥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众。弥猴喜跃,堕坑而死,乘兹福力,得生人中。
                              池北不远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其侧有舍利子、没特伽罗子等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习定之处,并建窣堵波,以记遗迹。如来在世,屡游此国,说法之所,并有封树。
                              从此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中印度境。)
                            译 文:
                            从石室东南行走二十四五里,来到一个干涸的大池,旁边有座佛塔。 从前如来经过这里时,当时有只猕猴桃捧着蜜献给如来佛,佛陀命令它用水拌和,向大众普遍施舍。 猕猴高兴得跳起来,跌入坑中摔死;后凭借这一福力,得以转生为人。
                            在干涸池北边不远的大树林中,有过去四佛散步的遗迹,旁边有舍利子,莫特加罗子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修习禅定的地方,都建有佛塔,来标记遗迹。如来在世时,多次游历这个国家,说法的地方店都有标志指示。
                            从秣菟罗国向东北行走五百多里,到达 萨他泥湿伐罗国。 在中印度境内。
                            注 解:
                            舍利子:如来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莫特加罗子:意译作 取绿豆。如来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封 树:堆土为坟,植树为饰,作为纪念。


                            IP属地:吉林178楼2022-07-09 10:13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四卷 中印度 十一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滋盛。气序温暑,风俗浇薄,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多逐利,少务农,诸方奇货多聚其国。伽蓝三所,僧徒七百余人,并皆习学小乘法教。天祠百余所,异道甚多。
                              译 文:
                              萨他泥湿伐罗国方圆七千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土地肥沃, 庄稼茂盛。 气候温热,人情浮薄。家庭富裕,互比奢侈。人们精通还书,崇尚特异技能。大多追逐利润,少数耕田种地,各地珍奇的物品多聚集在这个国家。佛寺有三所,僧徒七百多人,都研习小乘佛教。 天祠一百多所,外道教徒特别多。
                              注 解:
                              萨他泥湿伐罗国: 义为“自在之国”。其都城 故址在 今天印度旁遮普邦 的 塔内沙尔。
                              浇 薄:社会风气浮薄。
                              幻 术:方士,术士,用来眩惑人的法术。


                              IP属地:吉林179楼2022-07-09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