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卷一 三十四国 缚喝国 提谓城 和 波利城
今天讲的是 玄奘法师到达印度前 三十四国中的 缚喝国
大城西北方的 提谓城 和 波利城
提谓城及波利城 大城西北五十余里,至提谓城。城北四十余里有波利城。城中各有一窣堵波,高余三丈。昔者如来初证佛果,起菩提树,方诣鹿园。时二长者遇被威光,随其行路之资,遂献麨蜜,世尊为说人天之福,最初得闻五戒十善也。既闻法诲,请所供养,如来遂授其发、爪焉。二长者将还本国,请礼敬之仪式。如来以僧伽胝(旧曰僧祇梨,讹也。)方叠布下,次郁多罗僧,次僧却崎,(旧曰僧祇支,讹也。)又覆钵竖锡杖,如是次第为窣堵波。二人承命,各还其城,拟仪圣旨,式修崇建,斯则释迦法中最初窣堵波也。 城西七十余里有窣堵波,高余二丈,昔迦叶波佛时之所建也。 从大城西南入雪山阿,至锐秣陁国。
译 文:
从都域向西北行走五十多里,到达提谓域。提谓城北边四十多里处,有座波利城。两个城池内各有一座佛塔, 高三丈多。当初,如来刚刚悟道成佛,立即前去菩提树下,然后再到鹿园。当时两位年长之人遇到神威的灵光,就在追随他行路的时候,供奉炒麦粉和蜂蜜。世尊为他们阑释天人的福祉,这是第一次听到五戒十善的人。二位长者听到佛法教诲之后,向世尊请求供养的物品,如来于是给予他们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二位长者即将返回本国时,向如来请教礼拜的仪式,如来用僧服中的大衣僧伽胝过去叫僧伽梨,是错误的。叠成四方,平铺地下,然后脱下上衣郁多罗僧,再脱下覆膊衣僧却崎,过去叫僧祗支,是错误的。都叠好铺平,上面倒覆食钵,竖立锡杖,按照这样的次序,建造佛塔。二人遵从如来命令,各自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内,根据如来旨意,修建两座佛塔,这即是佛法中最初的塔。都城西边七十多里处有座佛塔,高二丈多,是往昔迦叶波佛时代建造的。从都城西南进入雪山山曲,到达锐秣陀国。
注 解:
提谓城:是以人名讹为城名。 提谓,梵文Trapsa的音译,意译作 胡瓜,北印度商人,他与波利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先受教的二人。
波利城:也是以人名讹为城名。波利,梵文:Bhalika的音译。意译作金挺。北印度商人,最先接受释迦牟尼佛教化者之一。
如 来:佛的别名。梵文Tathagata的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释迦牟尼的十种法号之一。
菩提树:即贝多树,梵文Bodhidruma的音译。意译作“道树”,“觉树”。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 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鹿 园:即鹿野苑,梵文作Mrgadava,在中天竺波罗奈国。释迦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 ?陈如,等五比丘,故名仙人论处。
世 尊:佛的尊号。梵文Lokanatha的意译,音译作路迦那他。因佛具万德,于世独尊,故名。
五戒十善: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相对于“十恶”的十种善行,即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挑拨离间),不恶口(口出狂言),不绮语(口出杂秽含淫意之语)不贪欲,不嗔恚 不邪见。
僧 伽 胝:梵文:Samghati的音译,又作 僧伽胝,僧伽邸,僧伽知。意译为重或合,因为是割截而更多合重而成。为比丘三衣中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穿,故又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
郁多罗僧:梵文Uttarasanga的音译,意译为上衣,是僧徒僧衣之一,在礼诵,听讲,布萨时穿此衣。 僧 却 崎:梵文Samkaksika的音译,意译为 覆膊衣 或 掩腋衣。系长方形衣片,为袈裟的下挂。
覆 钵:倒置的钵盂,为塔顶的一种形制,即覆钵形,一般作为就冲金轮的基础;
锡杖:梵文Khakkhara的意译,又作声杖,智杖,德杖等,得名于振动时锡锡作声,音译为吃弃罗,隙弃罗等。为
僧人所持的禅杖,杖头有铁环,中断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用于乞食或驱虫兽。
迦叶波佛:梵文Kasyapa的音译。又作 迦叶,迦摄波,意译作 饮光,是释迦佛以前之佛,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
世而成正觉,是 “过去七佛”之一。
今天讲的是 玄奘法师到达印度前 三十四国中的 缚喝国
大城西北方的 提谓城 和 波利城
提谓城及波利城 大城西北五十余里,至提谓城。城北四十余里有波利城。城中各有一窣堵波,高余三丈。昔者如来初证佛果,起菩提树,方诣鹿园。时二长者遇被威光,随其行路之资,遂献麨蜜,世尊为说人天之福,最初得闻五戒十善也。既闻法诲,请所供养,如来遂授其发、爪焉。二长者将还本国,请礼敬之仪式。如来以僧伽胝(旧曰僧祇梨,讹也。)方叠布下,次郁多罗僧,次僧却崎,(旧曰僧祇支,讹也。)又覆钵竖锡杖,如是次第为窣堵波。二人承命,各还其城,拟仪圣旨,式修崇建,斯则释迦法中最初窣堵波也。 城西七十余里有窣堵波,高余二丈,昔迦叶波佛时之所建也。 从大城西南入雪山阿,至锐秣陁国。
译 文:
从都域向西北行走五十多里,到达提谓域。提谓城北边四十多里处,有座波利城。两个城池内各有一座佛塔, 高三丈多。当初,如来刚刚悟道成佛,立即前去菩提树下,然后再到鹿园。当时两位年长之人遇到神威的灵光,就在追随他行路的时候,供奉炒麦粉和蜂蜜。世尊为他们阑释天人的福祉,这是第一次听到五戒十善的人。二位长者听到佛法教诲之后,向世尊请求供养的物品,如来于是给予他们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二位长者即将返回本国时,向如来请教礼拜的仪式,如来用僧服中的大衣僧伽胝过去叫僧伽梨,是错误的。叠成四方,平铺地下,然后脱下上衣郁多罗僧,再脱下覆膊衣僧却崎,过去叫僧祗支,是错误的。都叠好铺平,上面倒覆食钵,竖立锡杖,按照这样的次序,建造佛塔。二人遵从如来命令,各自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内,根据如来旨意,修建两座佛塔,这即是佛法中最初的塔。都城西边七十多里处有座佛塔,高二丈多,是往昔迦叶波佛时代建造的。从都城西南进入雪山山曲,到达锐秣陀国。
注 解:
提谓城:是以人名讹为城名。 提谓,梵文Trapsa的音译,意译作 胡瓜,北印度商人,他与波利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先受教的二人。
波利城:也是以人名讹为城名。波利,梵文:Bhalika的音译。意译作金挺。北印度商人,最先接受释迦牟尼佛教化者之一。
如 来:佛的别名。梵文Tathagata的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释迦牟尼的十种法号之一。
菩提树:即贝多树,梵文Bodhidruma的音译。意译作“道树”,“觉树”。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 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鹿 园:即鹿野苑,梵文作Mrgadava,在中天竺波罗奈国。释迦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 ?陈如,等五比丘,故名仙人论处。
世 尊:佛的尊号。梵文Lokanatha的意译,音译作路迦那他。因佛具万德,于世独尊,故名。
五戒十善: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相对于“十恶”的十种善行,即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挑拨离间),不恶口(口出狂言),不绮语(口出杂秽含淫意之语)不贪欲,不嗔恚 不邪见。
僧 伽 胝:梵文:Samghati的音译,又作 僧伽胝,僧伽邸,僧伽知。意译为重或合,因为是割截而更多合重而成。为比丘三衣中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穿,故又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
郁多罗僧:梵文Uttarasanga的音译,意译为上衣,是僧徒僧衣之一,在礼诵,听讲,布萨时穿此衣。 僧 却 崎:梵文Samkaksika的音译,意译为 覆膊衣 或 掩腋衣。系长方形衣片,为袈裟的下挂。
覆 钵:倒置的钵盂,为塔顶的一种形制,即覆钵形,一般作为就冲金轮的基础;
锡杖:梵文Khakkhara的意译,又作声杖,智杖,德杖等,得名于振动时锡锡作声,音译为吃弃罗,隙弃罗等。为
僧人所持的禅杖,杖头有铁环,中断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用于乞食或驱虫兽。
迦叶波佛:梵文Kasyapa的音译。又作 迦叶,迦摄波,意译作 饮光,是释迦佛以前之佛,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
世而成正觉,是 “过去七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