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出身和少年经历,注定了他必然走向虚无。
这一点,在他的著作《少年凯歌》中,表露无遗。
他思想的深度和虚无主义的本质,注定了他的电影作品曲高和寡。
这必然会给他的作品带来争议,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近年的电影《妖猫传》。
那么《妖猫传》到底在说什么呢?
它说的是乌托邦的幻灭过程。
以白居易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乌托邦幻灭的全过程。
一、
最先意识到乌托邦不存在的是李白。
《清平调》那首诗是李白对乌托邦的终极向往,在幻想中,它是那么美,李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种美。在他陶醉在美的幻想中时,同时意识到了乌托邦的遥不可及,他那一滴清泪是悲伤而绝望的承认了乌托邦的难以企及。
这也是玄宗驱逐他的原因。
当大家都沉迷在幻术中拍案叫绝时,李隆基不过冷眼一瞥,转而低头去逗猫。他清楚幻术不过是哄人的把戏而已,只是他作为皇帝驾驭人的一种手段。
所以,他看了李白写的《清平调》后,下旨让李白即刻离开长安,并且永远不能再回来。
李白写的那么美轮美奂,却永远遥不可及,就如同极乐之宴的幻术一样,虽然让人如痴如醉,却并不存在。
李隆基作为唐朝最厉害的幻术师,他肯定不喜欢自己的把戏被人看穿,一旦被看穿了,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一定会让对方从自己眼前消失。他知道李白是一个天才,他自己又以明君自诩,显然不能杀死对方,那就只好放金驱逐了。
二、
面对乌托邦的幻灭,李白是悲喜交集,白龙则是出奇的愤怒。
白龙爱杨玉环吗?
当然。
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仰慕。
因为杨玉环在他心中,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杨玉环的出现,像一道光照亮了这个悲寂少年的生活。所以他心甘情愿追随其左右。因为只有在她身边,他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可是,他却亲眼看到了这份美好被吞噬掉的全过程。他无法承受这个残忍的事实。更可恨的是,这一切发生后,这个世界一切照旧,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负责,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对此,白龙异常愤怒。于是,他开始疯狂报复。
哪怕他换了猫身,哪怕过了三十年,哪怕当初的施暴者一一死在他的手下,依然不能停息他的愤怒,他还想要把真相公布于世。
所以,当他得知白居易在写关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时,他意识到自己等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千方百计的引诱白居易去了解真相。
为什么选择白居易,因为他和白龙当年一样对美好充满了无限向往。他是个活在过去的人,做梦都想回到盛世大唐。这从他向空海谈起李白一副迷弟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从他谈起极乐之宴时手舞足蹈,比亲历者还兴奋的举止中可以看出。
可是,他沉迷在追忆大唐”黄金时代“时,诗人的天性,他心中不自觉堆积起一个个谜团。这些谜团使他怀疑。
正是因为这些怀疑,白龙才能轻而易举的引诱他去了解真相。
当白居易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时候,也是乌托邦一点点幻灭的时候,他当然有愤怒,但更多的悲喜交集。他感伤的是美好就那么被无情的毁掉,他为杨玉环的香消玉殒心疼不已。但同时,他也为那些守护美好本身的行为感动不已。
正如杨玉环在马嵬驿的时候,明知道唐玄宗所承诺的”生死同穴“不过是个骗局,她依然把装有自己头发的锦囊送给唐玄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选择忠于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这样她也就此生无憾了。所以,她平静的喝下了那杯毒酒。
其实,白龙又何尝不是呢?只是愤怒蒙蔽了他的双眼,他一心只想着报复世界。他用一种玉碎瓦全的方式,来对抗整个世界。他的行为虽然偏激,但他守护美好的那份深情却是真挚的。
白居易显然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明白了李白当初为何哭泣。
虽然乌托邦本身不存在,但是那些仰望的人们还是选择忠于自己,无怨无悔的朝着乌托邦的方向飞奔而去。
正因为这些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疯狂劲儿,乌托邦才那么令人迷醉。
在这个无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
于是,白居易做出了和李白当年一样的举动:《长恨歌》一字不改。
三、
整部电影都有一种华丽而朦胧的诗意,却在结尾时泄了气。
一体现在黑猫的煽情。
黑猫不需要滴泪交加的等着别人来安慰自己,这样一来显得很矫情。
他守护美好,需要向别人解释吗?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李白有解释吗?杨玉环有解释吗?
他最终平静的接受,比幻化升天更合理。因为忠于自己的选择,必然满足,因为满足,所以平静。
二体现在白居易和空海的欢天喜地
因为前面白居易寻找乌托邦的过程铺的很重,情绪渲染的很满,最后就那么轻松的处理掉了,有点儿戏的感觉,让他之前的怀疑、不解和后来的欢天喜地显得有些分裂。。
最后他的《长恨歌》一字不改,他向空海解释,也有些多余。因为整个追寻的过程,他的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解释一切了。
也许是近十几年的接连打击,陈凯歌在回归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反应。所以,在电影最后,才解释那么多,生怕大家不理解。
喜欢请关注 “时空记1994” ,定期更新影评、书评、乐评。
这一点,在他的著作《少年凯歌》中,表露无遗。
他思想的深度和虚无主义的本质,注定了他的电影作品曲高和寡。
这必然会给他的作品带来争议,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近年的电影《妖猫传》。
那么《妖猫传》到底在说什么呢?
它说的是乌托邦的幻灭过程。
以白居易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乌托邦幻灭的全过程。
一、
最先意识到乌托邦不存在的是李白。
《清平调》那首诗是李白对乌托邦的终极向往,在幻想中,它是那么美,李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种美。在他陶醉在美的幻想中时,同时意识到了乌托邦的遥不可及,他那一滴清泪是悲伤而绝望的承认了乌托邦的难以企及。
这也是玄宗驱逐他的原因。
当大家都沉迷在幻术中拍案叫绝时,李隆基不过冷眼一瞥,转而低头去逗猫。他清楚幻术不过是哄人的把戏而已,只是他作为皇帝驾驭人的一种手段。
所以,他看了李白写的《清平调》后,下旨让李白即刻离开长安,并且永远不能再回来。
李白写的那么美轮美奂,却永远遥不可及,就如同极乐之宴的幻术一样,虽然让人如痴如醉,却并不存在。
李隆基作为唐朝最厉害的幻术师,他肯定不喜欢自己的把戏被人看穿,一旦被看穿了,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一定会让对方从自己眼前消失。他知道李白是一个天才,他自己又以明君自诩,显然不能杀死对方,那就只好放金驱逐了。
二、
面对乌托邦的幻灭,李白是悲喜交集,白龙则是出奇的愤怒。
白龙爱杨玉环吗?
当然。
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仰慕。
因为杨玉环在他心中,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杨玉环的出现,像一道光照亮了这个悲寂少年的生活。所以他心甘情愿追随其左右。因为只有在她身边,他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可是,他却亲眼看到了这份美好被吞噬掉的全过程。他无法承受这个残忍的事实。更可恨的是,这一切发生后,这个世界一切照旧,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负责,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对此,白龙异常愤怒。于是,他开始疯狂报复。
哪怕他换了猫身,哪怕过了三十年,哪怕当初的施暴者一一死在他的手下,依然不能停息他的愤怒,他还想要把真相公布于世。
所以,当他得知白居易在写关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时,他意识到自己等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千方百计的引诱白居易去了解真相。
为什么选择白居易,因为他和白龙当年一样对美好充满了无限向往。他是个活在过去的人,做梦都想回到盛世大唐。这从他向空海谈起李白一副迷弟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从他谈起极乐之宴时手舞足蹈,比亲历者还兴奋的举止中可以看出。
可是,他沉迷在追忆大唐”黄金时代“时,诗人的天性,他心中不自觉堆积起一个个谜团。这些谜团使他怀疑。
正是因为这些怀疑,白龙才能轻而易举的引诱他去了解真相。
当白居易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时候,也是乌托邦一点点幻灭的时候,他当然有愤怒,但更多的悲喜交集。他感伤的是美好就那么被无情的毁掉,他为杨玉环的香消玉殒心疼不已。但同时,他也为那些守护美好本身的行为感动不已。
正如杨玉环在马嵬驿的时候,明知道唐玄宗所承诺的”生死同穴“不过是个骗局,她依然把装有自己头发的锦囊送给唐玄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选择忠于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这样她也就此生无憾了。所以,她平静的喝下了那杯毒酒。
其实,白龙又何尝不是呢?只是愤怒蒙蔽了他的双眼,他一心只想着报复世界。他用一种玉碎瓦全的方式,来对抗整个世界。他的行为虽然偏激,但他守护美好的那份深情却是真挚的。
白居易显然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明白了李白当初为何哭泣。
虽然乌托邦本身不存在,但是那些仰望的人们还是选择忠于自己,无怨无悔的朝着乌托邦的方向飞奔而去。
正因为这些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疯狂劲儿,乌托邦才那么令人迷醉。
在这个无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
于是,白居易做出了和李白当年一样的举动:《长恨歌》一字不改。
三、
整部电影都有一种华丽而朦胧的诗意,却在结尾时泄了气。
一体现在黑猫的煽情。
黑猫不需要滴泪交加的等着别人来安慰自己,这样一来显得很矫情。
他守护美好,需要向别人解释吗?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李白有解释吗?杨玉环有解释吗?
他最终平静的接受,比幻化升天更合理。因为忠于自己的选择,必然满足,因为满足,所以平静。
二体现在白居易和空海的欢天喜地
因为前面白居易寻找乌托邦的过程铺的很重,情绪渲染的很满,最后就那么轻松的处理掉了,有点儿戏的感觉,让他之前的怀疑、不解和后来的欢天喜地显得有些分裂。。
最后他的《长恨歌》一字不改,他向空海解释,也有些多余。因为整个追寻的过程,他的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解释一切了。
也许是近十几年的接连打击,陈凯歌在回归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反应。所以,在电影最后,才解释那么多,生怕大家不理解。
喜欢请关注 “时空记1994” ,定期更新影评、书评、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