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忆向灞陵三月见”,因目睹杨枝“踠地垂”,回忆起灞陵上的“三月见”。
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文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象的深刻寓意。
“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见,写诗时的意象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转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而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情,“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忆、难忘。。。
第四句“飞花如雪飐轻丝”,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见”,描写了晚春三月的实景,又以“景结”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是王士祯的常用结法。
我们都知道,诗的结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结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者,是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
此句前四“飞花如雪”,“飞花”指柳絮飞飘,本已足表别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这就造出了一个凄惨告别的意境。
后三“飐轻丝”,则暗含不舍之意。“轻丝”指的就是柳丝。柳絮不忍飞去,与柳丝一样在风中颤抖,就如同将要离别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还停。
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个“别”字,用以表现人的行为的只有一个与“离别”反义的“见”字,却让人读后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之中,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