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来了吧 关注:1,017贴子:9,500
  • 0回复贴,共1

车来了|元光科技创始人邵凌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跑到站台就看到公交车绝尘而去的背影”“着急上班公交车等死不来”“狠心打了出租发现公交车从后面赶来还超车了”……等过公交车的人,几乎都体验过这样的“公交魔鬼定律”。
“车来了”改变的就是这种令人焦虑的定律。只需通过手机下载“车来了”APP,你就可以知道,公交车离你有几站,有多远,需要多长时间到,还有多少同班次的在后面,这条路线堵不堵,可以气定神闲地“掐着点儿”出门坐公交。
而它的背后是一个年轻团队的创业史,是技术壁垒的突破,是对人的关怀,也是互联网对公共服务的改造。
“掐着点儿”坐公交成为现实
“这款产品原理很简单,几乎所有公交车都安装有定位设备,将定位设备的数据采集到我们的服务器后,再对数据进行系列处理,最后展示到用户的手机。”车来了创始人兼CEO、北大博士毕业后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邵凌霜说。
听起来似乎容易,但技术壁垒其实很高。邵凌霜的核心算法团队里包括5位博士、5位奥赛金牌获得者,就是因为“埋伏太多”。
邵凌霜解释:“全国的大城市几乎都在大规模建设,公交线路每天都在变,站点位置也在变,车载设备本身的年维修率就高达50%。公交车行驶轨迹并非如想象中那样规整,进隧道、暴雨、高架多种原因会造成地理位置‘飘移’。此外,还有故障、加油、回场、线路变更等情况下,车辆虽然在运行但是不会进站载客。这些都需要及时识别出来,再对数据进行补充或修正,及时呈现给用户。”
此外,还有巨大的数据量。邵凌霜曾在今年4月的深夜感慨,“数据量过了10亿,就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在此期间,车来了还多次出现过“数据失联”的情况,所幸这些问题都及时有效解决了。
目前,车来了覆盖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城市40个,用户近2000万人,每日实时处理20亿条公交车定位数据,日用户查询请求2000万次。轻点手机屏幕,1秒内就告知精准结果的背后,依赖的是基于数据动态匹配的自动纠错机制和稳定的后台维护系统。

“每款产品皆是知识与智慧之光。科技是当今时代最大的诗意。” 车来了创始团队如是说。
车来了开发公司的名字是武汉元光科技有限公司。“元光”——最开始的光亮。这个含义很简单,要最先给行业带来希望。车来了并不是第一个做实时公交软件的,但是第一个专心致志在这个垂直细分领域耕耘的。在这之前,做这个领域的小团队基本上是因为有了数据资源而做的技术挖掘,而车来了是凭着技术团队,去全国寻找公交运行的数据资源。
两种模式获取数据资源
公交运行数据有天然的区域性垄断特征,所有权一般在当地交通部门那里。身为一家民营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凭什么拿到这些数据?
“从我们着手进入这个领域时,就知道不会很简单。但是我们到全国的城市做过前期调查,对困难早有准备。” 车来了联合创始人陈晓说。在30岁开始创业之前,陈晓过着典型的程序员生活:华科毕业,进入大公司做技术。
实际上,车来了4个联合创始人,邵凌霜、肖平原、陈晓、卫能都是“技术男”出身,有的与人打交道时甚至还有些羞涩,其中卫能到现在都“只关心技术,从来不与外界接触”。
这样“内秀”的初始团队,如何“攻城略地”,一个一个地拿下这么多城市?这也是车来了投资人曾经的担心。而邵凌霜在开始即做了一个大胆的预判:只要一个城市有基础设备,后台系统跟上后,6-12个月很大的概率会开放数据。尤其对一个二线城市来说,公交公司设备跟上后,通常会寻找一家当地的技术公司合作,但这家技术公司往往需要外援。同时,基于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不平衡,邵凌霜还预判,数据资源开放是个慢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保证车来了稳定持续地拿下更多的城市。
后来的实践证明,邵凌霜的这个预判之精准保证了公司战略上的正确。虽然他自嘲只是“蒙对了”,但熟悉邵凌霜的人都知道,这背后来自于对行业持续深入的思考。
在大学做老师的邵凌霜依然保持着大量阅读、勤于思考的习惯。“每天思考最难的问题,实际上是激活你大脑的神经元,在潜意识中埋下种子,一旦某天你接受了某个新的信息,可能就灵光乍现、茅塞顿开。不要觉得说,我都快疯掉了还是想不清,那没办法,既然创业,这种苦是最基本的。反复地思考这些问题,会形成直觉,对判断有很大帮助。”

目前,车来了在各城市获得数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部分城市的公交数据,可直接购买授权。二是车来了为公交集团提供公交数据精准化服务,这项服务可改善公交集团原有的电子站牌和车辆报站信息精准度,也就是以服务换取资源。后一种方式是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的趋势。
这两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顺利,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愿意将数据开放,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武汉。车来了商务总监黄宗翰至今都很郁闷:“一个为武汉‘智能公交’提供技术支持,总部在武汉,从武汉走向全国,在所属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武汉本土互联网企业,居然到现在都没能拿下武汉。”
在更多的城市,车来了团队得到了出乎寻常的热烈欢迎以及跨越式发展。在佛山,一个星期就跟当地政府谈妥拿到了数据;在广州,仅花了一个月;在天津,车来了甚至进入了天津地方义务教育教科书,作为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向七年级学生介绍。
因为公共服务的属性,一些城市的政府会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介车来了的服务,媒体的宣传使得车来了除了传统的地推、广告和应用市场推广之外,天然多了一种强有力的推广途径。“通常一个城市用户过了2万之后,就会通过口碑相传,迎来爆发式增长。”陈晓说。
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得团队初期就迎来了雷军、徐小平、袁岳等的天使投资。之后,阿里巴巴、宽带资本都跟进注资。
科技应该有暖意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一个残酷的规律是,巨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只要进入一个垂直细分领域,足以短时间内干掉其他所有的辛勤耕耘多时的“小虾米”。这在“互联网+”餐饮、教育、交通等领域都有屡见不鲜的例子。
这种危机感,一直伴随着早期的车来了:百度地图也有类似的服务,腾讯也进军了实时公交。邵凌霜说:“我们用户50万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巨头打过来怎么办?当时制定了资源策略、推广策略、产品策略作为应对。资源层面,推出了一系列数据精准化服务,跟公交公司谈合作,希望成为数据源上游。”
最终,车来了躲过了巨头的堵截,成功生存并不断壮大,无论是用户数量、覆盖城市、数据精度等方面,都全面超过了其他同类产品,成为垂直细分领域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小而美”的车来了能壮大,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就是,实时公交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清晰则竞争对手蜂拥而至,价格战是最大的法宝,最终就是比谁善于烧钱。小团队几乎没有机会。”邵凌霜说。
邵凌霜介绍,车来了至今也没有做到收入盈利,比较幸运的是,风投也没有给压力。他表示,未来的盈利模式可能是沿着用户的行为走,从乘车过程中的打游戏、看小说、社交,到抵达目的地后订外卖送早餐买礼物等方式,目前还是踏实把产品做好。
与当下互联网企业反复强调方向的重要性不同,邵凌霜一直在跟学生和同事强调“努力比方向更重要”。


IP属地:云南1楼2021-11-23 23: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