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人们面对华西村年销售一年增长一百亿的发展奇迹,就会情不自禁地萌发出一个疑问:华西的工业是靠什么起家的?华西人的回答是:“一盘大石磨!”那是1961年10月,在华西邻近的向阳大队的一座磨房前,人们围着石磨议论着把石磨卖给华西大队,到底是兴家还是败家。
这石磨重一千三四百斤,华西大队买了也难以运走的。可是,华西人还真来要把它运走了。
“吴书记,你带人来搬石磨啦!”向阳人问。“你们好,你们这石磨卖给华西,也是支援华西!”吴仁宝爽朗地和向阳大队的父老兄弟打着招呼。“吴书记,这么重的家伙,就怕你搬不走,你搬不走,还是我们向阳的。”向阳人又说。吴仁宝响亮地回答:“搬不走,你们也不要退钱了,就算我们支援向阳了!”
吴仁宝一边和向阳大队的群众说笑,一边招呼着同来的伙伴们,把这盘大石磨的两扇分开,用粗大的绳子捆的捆、系的系,里里外外捆了个结结实实。随后,4个人抬一扇,呼着号子,艰难吃力地往华西走去。由此,在一头老水牛艰难吃力的拉动下,联结了华西农业文明和今天的工业文明。如果按现在一般工业利税与产值10%的比率计算,真还相当一个年产值10万元的小厂。这1万元与华西现在一年实现可用资金20亿元相比,那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华西人不会忘记,这1万元,以及当初的一盘石磨,确确实实是华西工业化的起点。
不创业最最难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看,创小业,作大难;创大业,作小难;不创业,最最难!
吴仁宝为买来了石磨而无磨房发愁作难,但他有穷事穷办的办法。从石磨落户到华西那天起,人们看到他身上又多了一个“行头”——竹篓。他上班背着,下班背着,走到哪儿,见砖头捡砖头,见石块捡石块,见瓦片捡瓦片,路边捡净了到河边捡,河边捡净了到河里捞。
在吴仁宝的带动下,华西的父老乡亲也都背起了竹篓,到处捡起了砖瓦石块。不多日,这些砖瓦石块就像小山包似的堆了起来,大的能垒墙,小的能铺地。可靠这些砖瓦石块也建不成磨房啊!一股愁绪又爬上了吴仁宝的心头,突然他眼睛一亮,像是看到了一线希望,村里不是有个破土地庙吗?管它土地不土地,神灵不神灵,为我所用就灵。吴仁宝带领几个人,三下五除二地拆了旧庙,把材料运到了磨房工地。可材料仍不够。吴仁宝又东访西问,终于打听到周庄有3间旧房要卖,一问价钱,卖主一开口要600元。他好说歹说,一再杀价,卖主才降到500元,少一分不卖。吴仁宝创业起步时为这500元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东挪西借终于凑够了500元,把3间旧房拆来建成了磨房。
华西和其它大队分家时,借债8000元,买下了当时其他大队不愿出钱要的一台30匹马力的柴油机。由于没有人会开,请人开又请不起,它一直被闲置在磨房的角落里。自1963年起,华西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吴仁宝才有能力请进了华西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技术人才——查阿炳,由查阿炳带出了会使用机器的赵阿郎、赵永良,他们俩算是华西第一批学徒,也是华西第一批技术人员。
柴油机耗能大,带一盘石磨亏本,吴仁宝和技术人员一起,新增了传动装置,又添置了一盘石磨,柴油机拉石磨,可以说一头是“工业文明”,一头是“农耕文化”,比牛拉石磨快了不少,两盘石磨一天也只能磨面600斤。
但华西农民毕竟学会了使用机器,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比这更进步的是吴仁宝买来了一台小发电机,靠拉磨的柴油机带动,发出的电足够磨房和大队部照明用,把那几间草房映照得夜晚如同白昼,也似乎映照亮了华西的富裕之路!1965年,华西大队大石磨换成了大钢磨,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天能磨面粉2500斤
这石磨重一千三四百斤,华西大队买了也难以运走的。可是,华西人还真来要把它运走了。
“吴书记,你带人来搬石磨啦!”向阳人问。“你们好,你们这石磨卖给华西,也是支援华西!”吴仁宝爽朗地和向阳大队的父老兄弟打着招呼。“吴书记,这么重的家伙,就怕你搬不走,你搬不走,还是我们向阳的。”向阳人又说。吴仁宝响亮地回答:“搬不走,你们也不要退钱了,就算我们支援向阳了!”
吴仁宝一边和向阳大队的群众说笑,一边招呼着同来的伙伴们,把这盘大石磨的两扇分开,用粗大的绳子捆的捆、系的系,里里外外捆了个结结实实。随后,4个人抬一扇,呼着号子,艰难吃力地往华西走去。由此,在一头老水牛艰难吃力的拉动下,联结了华西农业文明和今天的工业文明。如果按现在一般工业利税与产值10%的比率计算,真还相当一个年产值10万元的小厂。这1万元与华西现在一年实现可用资金20亿元相比,那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华西人不会忘记,这1万元,以及当初的一盘石磨,确确实实是华西工业化的起点。
不创业最最难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看,创小业,作大难;创大业,作小难;不创业,最最难!
吴仁宝为买来了石磨而无磨房发愁作难,但他有穷事穷办的办法。从石磨落户到华西那天起,人们看到他身上又多了一个“行头”——竹篓。他上班背着,下班背着,走到哪儿,见砖头捡砖头,见石块捡石块,见瓦片捡瓦片,路边捡净了到河边捡,河边捡净了到河里捞。
在吴仁宝的带动下,华西的父老乡亲也都背起了竹篓,到处捡起了砖瓦石块。不多日,这些砖瓦石块就像小山包似的堆了起来,大的能垒墙,小的能铺地。可靠这些砖瓦石块也建不成磨房啊!一股愁绪又爬上了吴仁宝的心头,突然他眼睛一亮,像是看到了一线希望,村里不是有个破土地庙吗?管它土地不土地,神灵不神灵,为我所用就灵。吴仁宝带领几个人,三下五除二地拆了旧庙,把材料运到了磨房工地。可材料仍不够。吴仁宝又东访西问,终于打听到周庄有3间旧房要卖,一问价钱,卖主一开口要600元。他好说歹说,一再杀价,卖主才降到500元,少一分不卖。吴仁宝创业起步时为这500元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东挪西借终于凑够了500元,把3间旧房拆来建成了磨房。
华西和其它大队分家时,借债8000元,买下了当时其他大队不愿出钱要的一台30匹马力的柴油机。由于没有人会开,请人开又请不起,它一直被闲置在磨房的角落里。自1963年起,华西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吴仁宝才有能力请进了华西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技术人才——查阿炳,由查阿炳带出了会使用机器的赵阿郎、赵永良,他们俩算是华西第一批学徒,也是华西第一批技术人员。
柴油机耗能大,带一盘石磨亏本,吴仁宝和技术人员一起,新增了传动装置,又添置了一盘石磨,柴油机拉石磨,可以说一头是“工业文明”,一头是“农耕文化”,比牛拉石磨快了不少,两盘石磨一天也只能磨面600斤。
但华西农民毕竟学会了使用机器,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比这更进步的是吴仁宝买来了一台小发电机,靠拉磨的柴油机带动,发出的电足够磨房和大队部照明用,把那几间草房映照得夜晚如同白昼,也似乎映照亮了华西的富裕之路!1965年,华西大队大石磨换成了大钢磨,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天能磨面粉25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