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讨论了元首时代辅助军的单位员额,既然关注了辅助军,那么对罗马军队的绝对核心——军团置之不理显然是不合适的,今天就好好聊聊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罗马军团编制员额的演变。注意,由于资料的缺乏,过往学界的共识也往往是推测而来的,而我将重新审视证据,给出我自己的推测并附上依据,如果三观被毁请不要怪我。
共和国的演变
罗马人摒弃了希腊方阵后随即采用了新的编制——连队(manipuli)与中队(ordo),根据李维的记载①,连队即青年兵(hastati)和壮年兵(principes)的核心单位,它包含了两个百人队(共计60名士兵和2位百夫长)、20名轻标枪兵(leves)以及一名旗手(vexillarium);后备兵(triarii)要特殊一些,它只有中队而无连队编制,但却比连队大的多,因为它由三类群体构成,分别是前锋(Pilus)、轻装兵(Rorarii)和助手(Accensi),这三类人每类各由一名旗手指挥,又分成两个百人队,因而一个后备兵百人队由30名前锋、30名轻装兵、30名助手、1名百夫长和3名旗手组成,而一个后备兵的中队共计186人。整个军团由15个青年兵连队、15个壮年兵连队、15个后备兵中队以及300名骑兵构成,共计5520人(不含百夫长及各类军官)这便是最著名的三线列军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在三线列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根据波里比阿的记载②,此时的罗马军团由4条战线组成,即标枪兵(velites)、青年兵、壮年兵和后备兵。每个战线则布置着10个连队,每个连队由2个百人队构成,每个连队有120名士兵、2名掌旗官(signiferi)、2名百夫长和2位百夫长助手(optio),后备兵连队的兵数则只有其他连队的一半。骑兵数量没有改变,仍是300人,且由10个骑队(turmae)组成,每个30名士兵,由3个什夫长(decuriones)指挥。
这样的军团编制一直持续到马略改革,虽然这项改革仅有一点,即取消入伍的财产限制,广泛招募原先无法承担兵役的穷人③,但它带来的改变却是长远的:取消财产限制即意味着自备武装的要求被废止(因为穷人是无法自备武装的),因此旧军团体系下依靠财产进行兵种划分的做法便不再生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凯撒笔下的军团没有了标枪手和骑兵。除了兵种的调整,军团编制也做了改变,至晚在米特拉达梯战争期间,罗马军团开始采用大队(cohort)编制④,而根据凯撒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军团由10个大队构成⑤,而连队和百人队的编制依然存在,然而可惜的是,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现代学界通常根据后面元首时代的情况来推测,如百人队、连队的数量和每个单位的人数(具体见下面屋大维改革部分)这种推测不无道理,但仍很粗糙,我们不但要往后看,还要往前看,不过碍于文章结构,新推测就留在元首制初期军制介绍完后讨论,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元首时代
当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时,他也对罗马帝国的军制进行了改革,他建立了职业常备军、收编构建专业的辅助军,对士兵的薪饷、服役年限和退役奖励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规定,也因此我们得以知道罗马军团稳定的编制情况。目前对元首时代军团编制的证据主要是塔西佗、奥路斯·革利乌斯和伪叙吉努斯,奥路斯·革利乌斯和马库斯·塞维鲁斯·霍诺拉图斯明确提到奥古斯都时代一个军团由60个百人队、30个连队和10个大队构成,塔西佗则印证了这一说法⑥,而伪叙吉努斯则明确提及了每个百人队80人,而第一大队的百人队则为双倍人数⑦。除此之外,诸如文多兰达木牍之类的考古材料也印证了大队和百人队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元首时代的军团仍由10个大队构成,每个大队由3个连队构成,每个连队还是2个百人队。百夫长依旧是每个百人队一个,掌旗官的数量不明,只清楚每个连队起码一个用于标记自己的连队(见⑥注释Serv. Aen., XI, 463部分,提到了军团有30名连队旗手)。而骑兵被重新引入了军团,为120人⑧,分成4个骑队(turmae)⑨。至于每个百人队的规模,则是最大的争议点,毫无疑问,伪叙吉努斯明确的说除了军团第一大队的百人队是双倍人数外,所有百人队都是80人,但约瑟夫对辅助军人数的记载推翻了这一点⑩。对于二者的矛盾,贸然的取舍显然是不合适的,伪叙吉努斯的记载并不是臆想,铭文证实了他对中等单位(如大队、骑兵翼等)下辖的小型单位(百人队或骑队)的数量记载是准确无误的⑪。而约瑟夫作为战争亲历者,罗马统帅的幕僚,显然也很有说服力,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由此推断,两者都没有错,差异(即单个百人队的人数)在于时代的变化。那么可以合理的推测,约瑟夫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公元1世纪,罗马军队中的百人队是真正的100人,每个军团的步兵员额达6600人,骑兵120人。而到了2世纪,也就是伪叙吉努斯所在的年代⑫,经过哈德良的改革⑬,罗马军队的百人队员额下降到了80人,每个军团的步兵则变成了5280人,骑兵数量未知,考虑到3世纪军团附属骑兵的增加,此时可能有所增长。
既然我们对每个百人队80人的记载判定为2世纪的改革结果,那么公元前1世纪凯撒所处的年代就很难直接套用这样的数字,在讨论3世纪军团编制员额之前,我们不妨回到刚才的疑问,即凯撒时代的军团编制员额是什么样的?从文多兰达木牍中第一通古里大队的人员情况来看,罗马人扩充部队员额的时候并不会改变次级单位的数量,而凯撒时代的大队数量与1-2世纪一致,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确定凯撒时代军团中大队、连队和百人队之间的关系仍旧可以参考前元首时代的证据,即每个军团10个大队,30个连队,60个百人队,1大队=3连队=6百人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看马略改革,在波里比阿的记载中,罗马军队由4500名各种阶层的罗马公民组成,马略打破了以往的规则,让穷人得以服役,那么必然导致原先因个人财产差异而拥有不同武装和身份的情况消失,士兵们的装备趋于一致,这也是为何凯撒的记载中,再未见到军团配有标枪兵和骑兵的缘故。如此一来,军团原先的标枪兵和骑兵就要并入到三条战线中去。由此可以得到五种推测结果:(1)因为骑兵的特殊性(地位高,比较富裕,且在战术上不可取代),骑兵并没有被强行并入军团步兵的队伍,而原先的百人队情况不变,每个百人队增加20人,那么变成后备兵百人队为50人,青年兵和壮年兵百人队为80人;(2)骑兵依旧不算入,每个百人队数量平均起来,4200人分为60个百人队,每个70人;(3)骑兵也被算了进去,但是按照每个百人队5人分配,即青年兵、壮年兵百人队85人,后备兵55人;(4)骑兵算进去了,但每个百人队均分,即每个百人队75人;(5)骑兵算进去了,但是单独被用来加强后备兵,也就是说青年兵、壮年兵百人队经过标枪手的加强为80人,后备兵百人队经过标枪手和骑兵的加强为65人。
这五种可能性中,我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有二:一是罗马人虽然不够重视骑兵,却也并没有忽略这一兵种,专门设立了这一阶层并始终保持他们在公民中的优越地位和政治特权(骑士可以佩戴戒指彰显身份,骑士阶级人数最少却在百人团会议中有最多的票),且马略改革只是为了改善兵源不足的情况,没有任何必要要把属于罗马人的骑士贬成步兵。凯撒时代军团没有配属的骑兵很可能只是因为马略苏拉内战时,大量的骑士遭到屠杀所致⑭。二是西塞罗曾提到加拉太国王仿照罗马人军团编制建立的山寨军团,每个大队有400人⑮。那么4200人的总数,平均分摊给10个大队,恰好接近西塞罗叙述的400人编制。这样的趋势在后三巨头内战时发生改变,这个时代罗马军队总数迅速暴涨(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罗马兵力考》)奥古斯都提到过曾有50万罗马公民向他效忠,他让其中30余万服役期满的士兵退休⑯,却仍旧可以维持28个军团,20万人平均到每个军团就有足足约7100人,当时军团兵力数量之巨可见一斑。这样的兵力扩充也就伴随着1世纪的军团和辅助军,促使其百人队员额增长至100人。
最后让我们回到主题,陈述一下3世纪的军团编制,这时候的材料非常有限,主要依托的还是韦格蒂乌斯的著作,根据他的记载:一个军团仍是10个步兵大队,骑兵仍以骑队进行编组,骑队仍设什夫长,但百人队总数变成了55个,其中第一大队有10个百人队,其余大队有各有5个。每个百人队都有一个真の百夫长指挥(centenarii)并配有一名掌旗官,第一大队另有5位高级的百夫长,称之为先锋(ordinarii)⑰,统辖第一大队的多个百人队。连队编制仍然保留,却已经没有了实际作用⑱。从人员来说,整个军团约有6100名步兵,百人队含有110名步兵,而第一大队步兵总数为1150人,第二至十大队每个555人。军团骑兵的总数增长至730名,骑队的人数也从30人提到32人,骑兵被分配给每个大队,其中第一大队132名,第二至十大队每个66名,剩余4名不知如何分配。虽然他在《兵法简述》中叙述的是整个元首时代的兵制,但是其许多记载与前面的资料无法对应,如军团配属的骑兵的数量还有百夫长的沿革和百人队的数量,而他则是4世纪的人,描述的也是戴克里先改革之前的军制,那么很可能这些出入是3世纪发生的变化(3世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更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年代,变革发生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合理的),尤其是军团骑兵数量的增加很符合3世纪危机的情况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需求,因而现在有人认为韦格蒂乌斯所叙述的军制,实际上是3世纪改革后所致。
至此文章已经结束,包含了不少个人的推测,诸位可以一并探讨。
注释:
①《建城以来史》VIII.8
②《通史》VI.19-26
③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马略传9节中只提到了他打破法律规定和习惯,让奴隶和穷人都可以服役。弗洛鲁斯则记载他并未征召奴隶,而是将服役人员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犯罪记录和无家产的公民身上。
④虽然大队这个词出现的很早(李维在《建城以来史》XXVII.18提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就提到了大队),但一直无法确定是否应用到军团,而在阿庇安《罗马史》XII.8中提到米特拉达梯6世按照罗马方式训练亚美尼亚士兵的时候,采用了罗马人的大队和连队编制,则印证了至少此时大队已经成为可以代表罗马人的军制,同样的,还有《希腊罗马名人传·庞培传》20节中也提到了庞培在西班牙抗击塞多留时使用了10个大队。
⑤《内战记》I.83
⑥《阿提卡夜谈》XVI, 4, 6;《编年史》I.32;Serv. Aen., XI, 463
⑦《论营寨的驻设》
⑧《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六章第二节
⑨约瑟夫只提到了人数,但是120人恰好可以被30人整除成4,而且阿里安在《战术》XVIII.3中也同样提到了骑队为30人。
⑩在《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四章中,他记载了维斯帕先前往镇压犹太的兵力情况,其中辅助军有10个千人步兵大队和13个混合大队,步兵大队每个1000人,混合大队每个步兵600人骑兵120人。根据文多兰达木牍及伪叙吉努斯的记载,非千人的步兵大队有6个百人队,而千人步兵大队则有10个百人队,如此计算每个百人队恰好100人。且由于他列出的单位足足23个,他也不可能亲自去数罗马军队的单位有多少人,只能根据对罗马军制的常识认知来判断,故而可以认为他记载的兵力情况属于正常的员额规定,而非实际兵员数量或者部队超编的个例。
共和国的演变
罗马人摒弃了希腊方阵后随即采用了新的编制——连队(manipuli)与中队(ordo),根据李维的记载①,连队即青年兵(hastati)和壮年兵(principes)的核心单位,它包含了两个百人队(共计60名士兵和2位百夫长)、20名轻标枪兵(leves)以及一名旗手(vexillarium);后备兵(triarii)要特殊一些,它只有中队而无连队编制,但却比连队大的多,因为它由三类群体构成,分别是前锋(Pilus)、轻装兵(Rorarii)和助手(Accensi),这三类人每类各由一名旗手指挥,又分成两个百人队,因而一个后备兵百人队由30名前锋、30名轻装兵、30名助手、1名百夫长和3名旗手组成,而一个后备兵的中队共计186人。整个军团由15个青年兵连队、15个壮年兵连队、15个后备兵中队以及300名骑兵构成,共计5520人(不含百夫长及各类军官)这便是最著名的三线列军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在三线列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根据波里比阿的记载②,此时的罗马军团由4条战线组成,即标枪兵(velites)、青年兵、壮年兵和后备兵。每个战线则布置着10个连队,每个连队由2个百人队构成,每个连队有120名士兵、2名掌旗官(signiferi)、2名百夫长和2位百夫长助手(optio),后备兵连队的兵数则只有其他连队的一半。骑兵数量没有改变,仍是300人,且由10个骑队(turmae)组成,每个30名士兵,由3个什夫长(decuriones)指挥。
这样的军团编制一直持续到马略改革,虽然这项改革仅有一点,即取消入伍的财产限制,广泛招募原先无法承担兵役的穷人③,但它带来的改变却是长远的:取消财产限制即意味着自备武装的要求被废止(因为穷人是无法自备武装的),因此旧军团体系下依靠财产进行兵种划分的做法便不再生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凯撒笔下的军团没有了标枪手和骑兵。除了兵种的调整,军团编制也做了改变,至晚在米特拉达梯战争期间,罗马军团开始采用大队(cohort)编制④,而根据凯撒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军团由10个大队构成⑤,而连队和百人队的编制依然存在,然而可惜的是,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现代学界通常根据后面元首时代的情况来推测,如百人队、连队的数量和每个单位的人数(具体见下面屋大维改革部分)这种推测不无道理,但仍很粗糙,我们不但要往后看,还要往前看,不过碍于文章结构,新推测就留在元首制初期军制介绍完后讨论,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元首时代
当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时,他也对罗马帝国的军制进行了改革,他建立了职业常备军、收编构建专业的辅助军,对士兵的薪饷、服役年限和退役奖励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规定,也因此我们得以知道罗马军团稳定的编制情况。目前对元首时代军团编制的证据主要是塔西佗、奥路斯·革利乌斯和伪叙吉努斯,奥路斯·革利乌斯和马库斯·塞维鲁斯·霍诺拉图斯明确提到奥古斯都时代一个军团由60个百人队、30个连队和10个大队构成,塔西佗则印证了这一说法⑥,而伪叙吉努斯则明确提及了每个百人队80人,而第一大队的百人队则为双倍人数⑦。除此之外,诸如文多兰达木牍之类的考古材料也印证了大队和百人队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元首时代的军团仍由10个大队构成,每个大队由3个连队构成,每个连队还是2个百人队。百夫长依旧是每个百人队一个,掌旗官的数量不明,只清楚每个连队起码一个用于标记自己的连队(见⑥注释Serv. Aen., XI, 463部分,提到了军团有30名连队旗手)。而骑兵被重新引入了军团,为120人⑧,分成4个骑队(turmae)⑨。至于每个百人队的规模,则是最大的争议点,毫无疑问,伪叙吉努斯明确的说除了军团第一大队的百人队是双倍人数外,所有百人队都是80人,但约瑟夫对辅助军人数的记载推翻了这一点⑩。对于二者的矛盾,贸然的取舍显然是不合适的,伪叙吉努斯的记载并不是臆想,铭文证实了他对中等单位(如大队、骑兵翼等)下辖的小型单位(百人队或骑队)的数量记载是准确无误的⑪。而约瑟夫作为战争亲历者,罗马统帅的幕僚,显然也很有说服力,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由此推断,两者都没有错,差异(即单个百人队的人数)在于时代的变化。那么可以合理的推测,约瑟夫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公元1世纪,罗马军队中的百人队是真正的100人,每个军团的步兵员额达6600人,骑兵120人。而到了2世纪,也就是伪叙吉努斯所在的年代⑫,经过哈德良的改革⑬,罗马军队的百人队员额下降到了80人,每个军团的步兵则变成了5280人,骑兵数量未知,考虑到3世纪军团附属骑兵的增加,此时可能有所增长。
既然我们对每个百人队80人的记载判定为2世纪的改革结果,那么公元前1世纪凯撒所处的年代就很难直接套用这样的数字,在讨论3世纪军团编制员额之前,我们不妨回到刚才的疑问,即凯撒时代的军团编制员额是什么样的?从文多兰达木牍中第一通古里大队的人员情况来看,罗马人扩充部队员额的时候并不会改变次级单位的数量,而凯撒时代的大队数量与1-2世纪一致,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确定凯撒时代军团中大队、连队和百人队之间的关系仍旧可以参考前元首时代的证据,即每个军团10个大队,30个连队,60个百人队,1大队=3连队=6百人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看马略改革,在波里比阿的记载中,罗马军队由4500名各种阶层的罗马公民组成,马略打破了以往的规则,让穷人得以服役,那么必然导致原先因个人财产差异而拥有不同武装和身份的情况消失,士兵们的装备趋于一致,这也是为何凯撒的记载中,再未见到军团配有标枪兵和骑兵的缘故。如此一来,军团原先的标枪兵和骑兵就要并入到三条战线中去。由此可以得到五种推测结果:(1)因为骑兵的特殊性(地位高,比较富裕,且在战术上不可取代),骑兵并没有被强行并入军团步兵的队伍,而原先的百人队情况不变,每个百人队增加20人,那么变成后备兵百人队为50人,青年兵和壮年兵百人队为80人;(2)骑兵依旧不算入,每个百人队数量平均起来,4200人分为60个百人队,每个70人;(3)骑兵也被算了进去,但是按照每个百人队5人分配,即青年兵、壮年兵百人队85人,后备兵55人;(4)骑兵算进去了,但每个百人队均分,即每个百人队75人;(5)骑兵算进去了,但是单独被用来加强后备兵,也就是说青年兵、壮年兵百人队经过标枪手的加强为80人,后备兵百人队经过标枪手和骑兵的加强为65人。
这五种可能性中,我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有二:一是罗马人虽然不够重视骑兵,却也并没有忽略这一兵种,专门设立了这一阶层并始终保持他们在公民中的优越地位和政治特权(骑士可以佩戴戒指彰显身份,骑士阶级人数最少却在百人团会议中有最多的票),且马略改革只是为了改善兵源不足的情况,没有任何必要要把属于罗马人的骑士贬成步兵。凯撒时代军团没有配属的骑兵很可能只是因为马略苏拉内战时,大量的骑士遭到屠杀所致⑭。二是西塞罗曾提到加拉太国王仿照罗马人军团编制建立的山寨军团,每个大队有400人⑮。那么4200人的总数,平均分摊给10个大队,恰好接近西塞罗叙述的400人编制。这样的趋势在后三巨头内战时发生改变,这个时代罗马军队总数迅速暴涨(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罗马兵力考》)奥古斯都提到过曾有50万罗马公民向他效忠,他让其中30余万服役期满的士兵退休⑯,却仍旧可以维持28个军团,20万人平均到每个军团就有足足约7100人,当时军团兵力数量之巨可见一斑。这样的兵力扩充也就伴随着1世纪的军团和辅助军,促使其百人队员额增长至100人。
最后让我们回到主题,陈述一下3世纪的军团编制,这时候的材料非常有限,主要依托的还是韦格蒂乌斯的著作,根据他的记载:一个军团仍是10个步兵大队,骑兵仍以骑队进行编组,骑队仍设什夫长,但百人队总数变成了55个,其中第一大队有10个百人队,其余大队有各有5个。每个百人队都有一个真の百夫长指挥(centenarii)并配有一名掌旗官,第一大队另有5位高级的百夫长,称之为先锋(ordinarii)⑰,统辖第一大队的多个百人队。连队编制仍然保留,却已经没有了实际作用⑱。从人员来说,整个军团约有6100名步兵,百人队含有110名步兵,而第一大队步兵总数为1150人,第二至十大队每个555人。军团骑兵的总数增长至730名,骑队的人数也从30人提到32人,骑兵被分配给每个大队,其中第一大队132名,第二至十大队每个66名,剩余4名不知如何分配。虽然他在《兵法简述》中叙述的是整个元首时代的兵制,但是其许多记载与前面的资料无法对应,如军团配属的骑兵的数量还有百夫长的沿革和百人队的数量,而他则是4世纪的人,描述的也是戴克里先改革之前的军制,那么很可能这些出入是3世纪发生的变化(3世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更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年代,变革发生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合理的),尤其是军团骑兵数量的增加很符合3世纪危机的情况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需求,因而现在有人认为韦格蒂乌斯所叙述的军制,实际上是3世纪改革后所致。
至此文章已经结束,包含了不少个人的推测,诸位可以一并探讨。
注释:
①《建城以来史》VIII.8
②《通史》VI.19-26
③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马略传9节中只提到了他打破法律规定和习惯,让奴隶和穷人都可以服役。弗洛鲁斯则记载他并未征召奴隶,而是将服役人员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犯罪记录和无家产的公民身上。
④虽然大队这个词出现的很早(李维在《建城以来史》XXVII.18提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就提到了大队),但一直无法确定是否应用到军团,而在阿庇安《罗马史》XII.8中提到米特拉达梯6世按照罗马方式训练亚美尼亚士兵的时候,采用了罗马人的大队和连队编制,则印证了至少此时大队已经成为可以代表罗马人的军制,同样的,还有《希腊罗马名人传·庞培传》20节中也提到了庞培在西班牙抗击塞多留时使用了10个大队。
⑤《内战记》I.83
⑥《阿提卡夜谈》XVI, 4, 6;《编年史》I.32;Serv. Aen., XI, 463
⑦《论营寨的驻设》
⑧《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六章第二节
⑨约瑟夫只提到了人数,但是120人恰好可以被30人整除成4,而且阿里安在《战术》XVIII.3中也同样提到了骑队为30人。
⑩在《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四章中,他记载了维斯帕先前往镇压犹太的兵力情况,其中辅助军有10个千人步兵大队和13个混合大队,步兵大队每个1000人,混合大队每个步兵600人骑兵120人。根据文多兰达木牍及伪叙吉努斯的记载,非千人的步兵大队有6个百人队,而千人步兵大队则有10个百人队,如此计算每个百人队恰好100人。且由于他列出的单位足足23个,他也不可能亲自去数罗马军队的单位有多少人,只能根据对罗马军制的常识认知来判断,故而可以认为他记载的兵力情况属于正常的员额规定,而非实际兵员数量或者部队超编的个例。